渡十娘|她活成了⼀束光

做公眾號裡的《紐約客》
戳藍字一鍵關注渡十娘
轉發也是一種肯定
文字|艾倫趙瓊
編輯|渡十娘 
作者簡介:艾倫趙瓊博士是美籍華裔最著名的職業油畫、雕塑家。她的巨幅青銅高浮雕作品《華盛頓率軍渡河》和《美國獨立宣言簽名場景》,目前均鑲嵌在費城革命歷史博物館大樓正門兩側入口處,氣勢雄偉。

移民美國二十五年,曾榮獲諸多國際藝術大獎。特別是美國移民大獎愛麗絲島榮譽勳章。她畢業於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和早稻田大學文學美術史專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趙博士也是第三屆國際華語原創IP電影節暨首屆紐約AI國際影展的顧問團主席。她為電影節特別設計了“金牛獎”。本文為她為著名作家,記者曾慧燕女士的書《活成一束光》所作的序。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這是印度詩⼈泰⼽爾的⼀句詩,也是華裔⼥⽂豪、著名⼥記者作家曾慧燕⽤⼀⽣在詮釋的箴⾔。她⽤⽂字回應世界的冷漠,⽤筆尖抵抗命運的⻛暴,⽤善良和尊嚴雕塑⼀個⼥性知識分⼦的精神⾼地。她不是天⽣的寵⼉,卻是在痛苦中孕育出來的光之使者。
她曾是那個在⻛⾬中逆⾏的⼈,明知前路⽆光,卻仍抱著把⾃⼰活成⼀束光的夢想,執著前⾏。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個真正的靈魂強者——她沒有選擇怨天尤⼈,⽽是選擇了微笑、寫作與擁抱世界。她從未將⾃⼰的苦難變成怨念,⽽是將它化為理解他⼈苦難的能⼒;視痛苦為財富:她也從未炫耀⾃⼰的成功,⽽是更願意分享那些跌倒時的塵⼟與淚痕。正是這種真實,讓她的作品觸動⼈⼼,也讓她的形象⽴體、可敬。她為時代⽴傳,也為靈魂守望。曾慧燕的作品,是⼀代⼈的⼼靈檔案。她以⼥性獨有的敏銳與溫柔,書寫社會的轉型、⼈的掙扎、家庭的裂縫、情感的失衡。她不僅是⼀個記者作家,更是⼀個⼼靈觀察者,是⼀個時代的記錄者。
她關⼼的不是⾃⼰的創傷,⽽是千千萬萬普通⼈如何在⻛暴中尋找出路。她⽤筆觸觸碰社會痛點,⽤故事照⻅靈魂裂痕。在她筆下,⽗親的沉默、⺟親的焦慮、孩⼦的孤獨、⼥性的掙扎,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是有溫度、有重量的⽣命。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她堅守寫作的初⼼,不為流量所動,不為虛榮所誘,⽽是⽤⼼⼀字⼀句地書寫⽣命的意義。這種逆流⽽上的寫作態度,恰恰證明了她內⼼的堅定與⾼貴。
她是⼀位真正意義上的⽂豪,不是因為她出版了多少作品,⽽是因為她的⽂字,承載了靈魂的重量,也散發著思想的光芒。這本書,名為《活成⼀束光》,不僅是⼀個標題,更是⼀種⽣命的隱喻,是對⼀個靈魂⾃我重塑的真實寫照,是對⼀位華裔⼥作家坎坷⼈⽣的深情回望與精神致敬。
她⽣於書⾹⻔第,卻在政治⻛暴中被連根拔起。她⾃幼遭逢家變,年少失學,屢次被拒絕在學校和社會的⼤⻔之外,卻始終沒有向命運投降。正如她所說:我有⼀百個理由變壞,卻⼀直努⼒做個好⼈。她渴望成為泰⼽爾筆下那道光,不僅照亮⾃⼰前⾏的路,也為了照耀別⼈。
⼀、痛苦是⼀座⽕⼭,也是⼀把⽕炬
曾慧燕出⽣於⼴東吳川,⼀戶祖上懸壺濟世、德澤鄉⾥的中醫世家,⽗親曾是⼀位溫⽂儒雅的中學校⻓,祖⽗是⽤⽑筆寫藥⽅、懷抱醫術良知的仁醫。在⼀個注重⼈倫與⽂化傳承的家庭中,她原本應擁有⼀個平穩⽽溫暖的成⻓路徑。但歷史的⻋輪並不憐惜個體命運,政治⻛暴驟起,她年幼便成了⿊五類⼦⼥,⽗親被打成右派流放柴達⽊盆地,⺟親遠⾛⾹港,家庭破碎、年少失學、社會歧視、身份壓迫成了她成⻓的底⾊。
她沒有⺟親溫暖的懷抱,沒有⽗親有⼒的庇護,祖⺟的疼愛是她最溫柔的港灣。她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中,咬⽛前⾏,為了爭取讀書的權利,過江渡河跋涉鄉間⼩路,從制度夾縫中苦苦爭取。她視痛苦為財富,將⼀次次的被拒、⼀次次的流淚、⼀次次的掙扎,寫進⽣命的厚重章節。她說:我不向命運屈服,我要⽤知識扼住命運的咽喉。” 也正是這種逆流⽽上的⼒量,在最⿊暗的少年歲⽉,為她積蓄了成為新聞記者的敏銳、堅毅與情懷。她的筆,是她的武器,也是她的光源。
⼆、命運不公的少⼥:從疼痛中覺醒
如果⼈⽣真是⼀部⼩說,那麼曾慧燕的童年便是開篇即苦。她出⽣於⻛⾬飄搖的年代,個⼈命運與時代⻛雲變幻交織在⼀起。但在命運的低⾕中,曾慧燕從不⾃怨⾃艾。她知道,要想擺脫命運安排的⻆⾊,就必須⽤⾃⼰的⽅式重寫劇本。從⼴東到⾹港,從⼯⼚⼥⼯到報社採訪部,她靠的是⼀個不服輸的信念,⼀⽀誠實勤奮的筆,以及那股不撞南牆不回頭的衝勁。
她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事背景,卻憑藉敏銳的新聞嗅覺、飽滿的⼈⽂情懷與誠實紮實的寫作⻛格,很快在⾹港新聞界嶄露頭⻆。她先後在《中報》《⾹港⽇報》《新報》《快報》《天天⽇報》五家主流報社任職。
1983年,她榮獲⾹港最佳記者”“最佳特寫作者”“最佳⼀般性新聞寫作三項⼤獎,破歷史紀錄;1984年當選⾹港⼗⼤傑出⻘年,成為⾸位獲此殊榮的⼤陸新移⺠;1985年更獲選世界⼗⼤傑出⻘年,是⾹港新聞界⾸位也是唯⼀⼀位獲得此殊榮者。她以記者的身份,寫下時代的波瀾壯闊;以⼥性的細膩,描繪社會的溫涼百態;以⽂⼈的⽓節,書寫良知與尊嚴。在快節奏、功利性極強的新聞圈,她始終堅守底線,從不收受紅包,不為名利低頭。她說:新聞不僅是職業,更是⼀種使命。
三、從⾼峰⾛向寂靜,為了圓⼀個讀書夢
正當事業如⽇中天,曾慧燕卻毅然放棄⾹港的⼀切,遠赴美國,追尋她少年時代未竟的讀書夢。她坦⾔,那是⼈⽣的三重動因:⼀是為學好英語,為新聞事業開啟更⼴的疆界;⼆是為實現被剝奪多年的求學願望;三是情感創傷後的⾃我療愈。
這⼀次轉身,不是逃避,⽽是⾃我重塑的起點。在美國,她繼續以特派記者的身份活躍於北美媒體界,1989年起擔任《聯合報》美加新聞中⼼記者,後轉職《世界⽇報》,直到離職為⽌,28年如⼀⽇,堅持⾼產、⾼質寫作,發表報道累計近三千萬字。她是北美華⽂記者中採訪名流政要最多者之⼀,被稱為兩岸三地的⽂俠,被公認為全球華⼈⼥性媒體⼈中的佼佼者。
她⽤筆記下兩岸三地最重要的歷史節點:桂林空難、鄧⼩平⾸次接⻅港澳記者、英國⾸相撒切爾夫⼈與英⼥王訪華、中英兩國會談、聯合宣告簽署、⾹港迴歸……這些歷史事件的臺前幕後,她不僅參與,更深度記錄,成為重要的歷史⽂獻構建者。
她是⼀個歷史的⽬擊者,更是時代的書寫者。
四、從⾹港到紐約,她活成了燕姐,亦是⽂化圈的⼤姐⼤
早在香港新聞界,包括政商學界,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尊稱曾慧燕為“燕姐”,奠定她的“江湖地位”。移居美國後,曾慧燕沒有停下腳步。她紮根在紐約,活躍於華⼈社群各類⽂化沙⻰與公共事務,成為紐約華語⽂化圈中極具影響⼒的⼈物。她不是沉溺回憶的名⼈,也不是退⽽休閒的前記者,⽽是始終以⼀種燃燒的狀態,投身於時代書寫。
她熱⼼公益,樂於扶持後輩,凡是需要她發聲的⼈事物,她總是仗義執⾔。她開設微信公眾號慧⾔燕語曾慧燕,整理四⼗年間的舊⽂,分⻔別類,系統整理,不僅為⾃⼰建⽴起⼀份⽂獻⾃傳,也為後⼈留下真實可考的歷史樣本。
她常說:我要為歷史作證,為時代留紀錄。這不是炫耀,也不是懷舊,⽽是⼀個新聞⼯作者的職業擔當。
她⽤筆講述⼀個⼜⼀個⼈物故事,展現社會百態、階層躍動、⼈性光輝,她既寫鄧⼩平、撒切爾夫⼈、英⼥王、諾⻉爾得主等名⼈政要、富商巨賈,也寫國⺠黨⽼兵、抗⽇名將、中餐館、華⼈超市、義⼯等各⾏各業⼈⼠。她總能從宏⼤敘事中找到個體命運的閃光點,也能在微⼩故事中看到時代的裂縫。正是這種俠⻣柔情,寵辱不驚的品格,使她成為燕姐”——不只是暱稱,更是⼀種尊稱。
五、她讓⾃⼰活成⼀束光也成了傳奇
真正的傳奇不是天降榮耀,⽽是⾎汗鑄成。她不是沒有摔倒過,不是沒有絕望過,但她每⼀次跌倒,都不曾放棄尊嚴;每⼀次絕望,最終都化作⼀束光,培養她悲天憫⼈的情懷。
她說:我不完美,也不偉⼤。我只是⼀個萬難不屈、永不認輸、揮筆不輟的⼥⼈。
如今,當我們翻閱她的報道、閱讀她的訪談、回望她⾛過的路,我們會發現:她的身影,在時代的⼤幕前,始終挺⽴;她的聲⾳,在⻛暴中,始終清晰;她的筆,在於⽆聲處,始終犀利。⽽她的靈魂,在痛苦中涅槃,在書寫中閃光。
她不是歷史的旁觀者,她是歷史的參與者;她不是命運的逃兵,她是命運的戰⼠。
她的⽂字是⼀份⽣命檔案,是⼀盞⽂明⽕炬。她⽤筆告訴我們:即使你出身卑微、命途多⾇,也能活得有光有熱;即使世界以痛吻你,你也可以報之以歌。
六、【活成⼀束光】獻給所有在⿊暗中摸索的⼈
在⽂字中療愈,把狗⾎⼈⽣寫成史詩。曾慧燕從不避諱⽤狗⾎來形容⾃⼰的⼈⽣軌跡。但她也深知:狗⾎,是⼀種荒誕的表象,背後藏著⼀顆如何都不肯沉淪的⼼。
她⽤⼀⽀筆,寫盡了⾃⼰也寫透了眾⽣。她的⽂章,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甚⾄時常⾚裸裸、⼑⼑⻅⻣,卻能直抵⼈⼼最柔軟的地⽅。那是因為,她寫的是⾃⼰真實的泣⾎經歷,她在創作中剖⼼,在字⾥⾏間流淚,在敘述中⾃剖”。
每⼀篇傷痕⽂章都是她與創傷對峙的戰書,是她與過往和解的嘗試。寫作對她⽽⾔,從來不是炫耀技巧的舞臺,⽽是⽣命修復的⼿術臺。她在紙上哭泣、呼號,也在紙上站⽴、成⻓。最終,她不只是寫作者,更是⾃我療愈的⻅證者、苦難記憶的編年史⼈。
活成⼀束光,並不是⼀句勵志⼝號,⽽是⼀種艱難的⼈⽣選擇。
在苦難與命運⾯前,⼤多數⼈會選擇沉默、放棄,甚⾄⾃暴⾃毀。⽽曾慧燕,選擇⽤光照亮⾃⼰,也照亮他⼈。她不是⼥強⼈的標籤,也不是逆襲成功的傳奇,她只是⼀個在⻛中屹⽴不倒的”——⼀個真實、複雜、疼痛卻依然慈悲的”。
她的故事,遠不⽌於個⼈私史,⽽是對這個世界⽆數掙扎靈魂的慰藉與⿎勵。她⽤⾃身經歷告訴我們:即使⽣如草芥,也能在⻛⾬中昂⾸挺⽴;即使曾被世界遺棄,也能活成別⼈⽣命中的光。
她不是被命運寵愛的孩⼦,⽽是與命運搏⽃過的勇⼠。⽽這,正是她最值得銘記的地⽅。
翻開這本書,不是為了獵奇⼀個⼥作家的坎坷⼈⽣,⽽是為了在她的⽣命軌跡中,照⻅我們⾃⼰的影⼦。她的傷痛或許我們也有,她的掙扎或許我們也經歷過,她的選擇或許我們也正在思考——於是她的故事,不再只是她的故事,⽽是我們共同的回聲。
願你讀這本書時,不只是唏噓她的經歷,更能感受到⽂字深處傳遞的光:那是⼀束微弱但堅定的光,來⾃⼀個靈魂不肯妥協的⼥⼈,來⾃⼀顆仍願相信善良與愛的⼼,來⾃⼀個在⿊暗中守望黎明的作家——曾慧燕。
歡樂,是她給予世界的姿態;沉默,是她對⾃⼰的交代。
她活成了⼀束光,也願成為你⽣命中的⼀束光。
此書【活成⼀束光】獻給所有在⿊暗中摸索的⼈。
曾慧燕1985年獲世界⼗⼤傑出⻘年殊榮,⼿捧沉甸甸的獎盃。
1984年12月1日,曾慧燕在香港青年商會舉辦的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頒獎典禮上,接受香港布政司夏鼎基爵士頒獎。
1984525⽇,鄧⼩平在北京⼈⺠⼤會堂接⻅⾹港記者,與曾慧燕握⼿。
中英兩國政府談判⾹港前途問題期間,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前排左起11)等黨和國家領導⼈接⻅曾慧燕(前排左起12)等⾹港記者,並特意安排她站在鄧穎超身邊。
從記者到名媛,曾慧燕為歷史作⻅證。
曾慧燕的《在北京的⽇⽇夜夜中英談判我⻅我聞》,是唯⼀⼀本關於中英兩國政府談判⾹港九七回歸中國的歷史紀錄。1983年她因此囊括⾹港報業公會主辦的⾹港最佳記者”等三項⼤獎,打破歷屆得獎紀錄。
曾慧燕獲頒海外華⽂著述獎新聞寫作評論佳作獎,華⽂作家協會代表頒獎。(左)2023年世界華⼈美術⾦筆獎助⼒國際藝術交流貢獻獎”。(右)20253⽉與藝術家艾倫趙瓊出席第69屆聯合國婦⼥⼤會合影。(中)
獲美國時代華⼈傑出⻛雲⼈物⽂化傳媒功勳獎,以及海外⽂軒⽂學⼤會新聞⽂學獎等。
2025年,獲聯合國69屆婦⼥⼤會平⾏論壇「國際華⽂⼥傑傑出⼥性終身成就獎」。⼀起獲獎的國際華⽂⼥傑是(右起):顧⽉華、王瑜、曾慧燕、和周勵。
曾慧燕新聞從業經歷:
• 19801⽉-198011⽉:⾹港《中報》
• 19808⽉-19815⽉:⾹港《⽇報》
• 19817⽉-19822⽉:⾹港《新報》
• 19824⽉-198510⽉:⾹港《快報》
• 198511⽉-1988年:⾹港《新報》
• 19898⽉-20028⽉:臺灣《聯合報》美加新聞中⼼(United Daily News
US-Canada News Center
• 20029⽉-201712⽉:《世界⽇報》(World Journal
• 20181⽉⾄今:⾃由撰稿⼈
獲獎記錄:
• 1983年⾹港新聞獎三項⼤獎(由⾹港報業公會主辦):
◦ 當年最佳記者
◦ 最佳特寫作者
◦ 最佳⼀般性新聞報道
• 1984年當選⾹港⼗⼤傑出⻘年(由⾹港⻘年商會主辦)
• 1985年當選世界⼗⼤傑出⻘年(由國際⻘年商會Jaycees International主辦)
• 2017年榮獲跨⽂化傳媒貢獻獎
◦ 頒發單位:中國戲劇⼯作坊 / American Chinese Theatre Works
• 2018年榮獲卓越貢獻獎
◦ 頒發單位:美國聖約翰⼤學亞洲研究所華美族研究會
• 2021年榮獲華美族移⺠⽂學佳作獎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
Literary Award
• 2006年⼊選全球百位華⼈公共知識分⼦
• 2022獲美國⽆國界教育組織頒發國際導師獎
• 2023獲以下獎項:
◦ 美國時代華⼈傑出⻛雲⼈物⽂化傳媒功勳獎
◦ 世界華⼈美術⾦筆獎助⼒國際藝術交流貢獻獎
◦ 海外⽂軒⽂學⼤會新聞⽂學獎
2024獲:
◦ 世界華⼈週刊⾸屆優秀散⽂獎
◦ ⽇本國際元宇宙⼤會國際前衛藝術交流助⼒獎
2025於第69屆聯合國婦⼥⼤會平⾏論壇,榮獲:國際華⽂⼥傑——傑出⼥性終身成就獎”

支援電影節:
龍騰文化發展基金會(Dragon Tales Foundation)是501(c) (3)非盈利組織。所有捐款都將給出抵稅憑證同時符合各大公司的慈善Match專案。電影節的每一分捐款和商業贊助都將百分百用於華語電影事業的發展。
捐贈熱線:
Zelle/Paypal:
更多轉款方式請聯絡:zyddd0
感謝您的支援!華語電影因您而精彩!

做最好的公號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昨日更新:
熱文連結:
    2024熱文排行榜:
移民主題:
十夜譚主題:
美國大選主題:
其他:
讀完請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圖片 I 網路
整理 I 編輯 I 渡十娘
清單內容來自|艾倫趙瓊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絡刪除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發現 I 家庭 I 樂趣
想每天與渡十孃親密接觸嗎?
喜歡?粉她!
有話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