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擬將其持有的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出售給美國財團。
此訊息一經傳出,迅速在國內輿論場掀起波瀾,香港《大公報》釋出了題為 “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 的時評,對這一事件提出了深刻質疑。

《大公報》在時評中犀利地提出了5個問題,直擊事件核心。為何如此輕易將這麼多重要港口轉讓給不懷好意的美國勢力?表面宣稱的商業行為暗中藏著怎樣的政治算計?
所謂 “精明” 的交易有沒有考量國家民族利益?這般選擇是否在助紂為虐、貽害中國和世界?在大是大非面前,當事的企業家應怎麼取捨,帶領企業駛向何方?
《大公報》在文章中寫到,回顧歷史,那些在民族史冊上留下光輝印記的企業家們,無一不是將國家利益與民族大義放在首位。舊中國積貧積弱之時,張謇創辦大生紗廠,以實業救國為己任,試圖透過發展民族工業來改變國家的命運;抗日戰爭期間,馬萬祺利用自己的商貿網路,為前線輸送物資、救治傷員,為抗戰勝利貢獻力量;柯麟、柯正平在港澳積極為國家籌集大量資金和物資;霍英東更是頂著港英當局 “緝私” 的槍口,組織船隊突破封鎖線,將藥品、鋼材等戰略物資運往內地,支援國家建設與發展。
改革開放後,曹光彪第一時間到內地投資開辦香洲毛紡廠,面對外界的觀望和家人的疑慮,他堅定地表示:“必須得做,哪怕虧掉所有投資也值得做,因為這是對國家發展有用的。” 包玉剛與內地造船企業簽署協議,定製多艘船隻,助力中國船舶業走向世界,並告誡兒女 “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 他們之所以能夠創造非凡的商業奇蹟,根源就在於那份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的愛國信念,將個人與企業的發展融入到國家興衰的宏大敘事之中。

如今,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中國新一代的傑出企業家們同樣傳承著愛國精神。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市場圍剿,他們不屈不撓、絕地反擊。任正非帶領華為頂住全球供應鏈斷裂的衝擊,在被切斷高階晶片供應的絕境中啟動 “南泥灣計劃”,守護了中國通訊產業的技術主權,彰顯了中國企業在強權面前不屈的脊樑。還有眾多企業將被列入美國所謂制裁名單視作登上 “光榮榜”,把外部打壓轉化為自主創新、突破發展的戰略契機,如比亞迪、寧德時代、科大訊飛、大疆等企業,在各自領域奮力拼搏,贏得勝利,捍衛了國家產業的自主尊嚴。
偉大的企業家從來不是冷血投機的逐利者,而是熱誠傲骨的愛國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企業家們面臨著艱難的抉擇,而他們的選擇不僅決定著企業的未來走向,更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正如《大公報》所呼籲的,希望處於風口浪尖的企業家們,能夠認清形勢,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以國家利益為重,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企業家的擔當與風範。只有這樣,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美名,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積極力量,而不是因短視的行為而遭受歷史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