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等中國科技企業崛起,背後的萬億故事

3.18‍‍‍‍‍‍‍‍‍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圖源:Pixabay
撰文 | 陳靈芝 孫玉濤
●                  ●                   
2025年春節期間,隨著DeepSeek的爆火,成為全球科技圈的熱點,中國科技企業創新也重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實際上,中國科技企業崛起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研發經費投入的結果。2022年,中國境內上市公司研發經費突破1.67萬億元,民營企業貢獻超38%,華為以1481億元研發支出問鼎全球前五,醫療企業研發強度突破100%…… 
當前,中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趨勢如何?呈現什麼樣的特徵?上市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與強度情況如何?在行業上呈現什麼樣的特徵?大連理工大學最新發布的《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版》揭示:私人部門正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但“規模擴張”與“效率提升”的平衡仍待破局。
01
  中國科技企業研發崛起:
華為騰訊上榜全球創新20強
企業研發投入的主體力量不可忽視。2000年起,中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維持增長態勢。報告顯示,2022年,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增長至2.39萬億元(見圖1),佔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達到了77.57%。尤為矚目的是,華為2022年的研發經費為1481.53億元,相比於2018年(994.00億元)增長了49.05%,佔中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總額的比重達到了6.20%。華為已經成為了中國乃至全球科技領域的佼佼者,引領科技創新的新浪潮。
圖1 中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2000-2022年)
中國企業華為和騰訊憑藉高額研發投入上榜,展現強勁創新實力。2022 年全球研發經費前 20 強企業榜單公佈。華為以 209.25 億歐元研發支出位居第五, 24.27%的研發強度甚至遠超谷歌、微軟和蘋果。多年來,其於通訊等多領域持續深耕研發,推動技術革新。騰訊也以82.40億歐元研發經費投入上榜全球20強,排名從2018年的33名躍升至19名,研發強度 11.07%,在網際網路多領域積極創新(見圖2)。除此之外,阿里巴巴(22)、中國建築集團(30)等中國企業的排名也比較靠前。全球研發經費20強榜單中美國企業居多,但華為與騰訊的表現凸顯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崛起。對研發的重視,正助力中國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未來有望在科技領域創造更多可能,貢獻中國力量。
圖2 全球研發經費投入前20強企業(2022年)
02
  境內上市
仍然是中國科技企業的多數選擇
中國境內上市企業佔據企業研發活動的優勢地位。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境內上市企業中5010家企業有研發經費支出,數量相比2018年大幅增長,漲幅高達 37.56%;境外上市企業只有155家,與境內上市企業的數量形成了強烈反差。從2018年到2020年,中國境內上市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由7672.95億元增長至16728.53億元,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也由50.37%上升至70.06%,實現了飛躍式增長,而境外上市企業佔比9.68%,不足10%(見圖3)
圖3 中國不同型別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比
據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簡稱“規上企業”)在研發經費的投入上,內部支出高達外部支出的13.8倍。這一資料清晰地揭示了規上企業的研發經費主要流向了內部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等領域。以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行業為例,其內部研發經費支出高達4099.93億元,而外部支出則僅為514.08億元,內外支出的巨大差異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
圖4 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同註冊型別研發經費內部支出(2022年)
內資企業是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主力軍。從2018年至2022年,內資企業的研發經費規模從10272.05億元增長至15689.57億元,其佔比也由79.29%攀升至81.03%(見圖4)。在內資企業的陣營中,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尤為活躍,成為了企業研發活動的核心力量,其佔比高達98.03%。這一趨勢不僅彰顯了內資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強勁實力,也預示著中國工業企業在自主研發和創新發展道路上的堅定步伐。
03
  新能源造車新勢力
在境外上市企業表現突出
相比於2018年,雖然2022年中國境外上市企業數量有所減少,但是開展研發創新活動的企業反而更多,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也明顯上漲。2018年中國境外上市企業有385家,其中36.10%的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研發經費投入為1520.46億元;2020年,中國境外上市企業數量減少至378家,但具有研發經費投入企業的比例提高至42%,研發經費投入也提升至1769.11億元;2022年,中國境外上市企業數量減少至357家,但具有研發經費投入企業的比例提高至43.42%,研發經費投入也提升至2311.97億元。
圖5 中國境外上市企業研發投入前20名(2022年)
新能源崛起,造車新勢力在境外資本市場表現搶眼,研發強度超10%以上,成為技術突圍的“風向標”。中國境外上市企業研發經費前20強佔據了全部中國境外上市企業研發經費的85.1%。其中,阿里巴巴以554.65億元人民幣的研發支出位居榜首,研發強度為6.5%。緊隨其後的是嗶哩嗶哩、京東、網易等知名企業。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如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也在研發經費上投入巨大,蔚來的研發強度更是高達21.99%。此外,醫療保健相關企業如百濟神州、傳奇生物、再鼎醫藥等研發強度破百,分別高達115.86%、286.87%和133.19%(見圖5)。這些資料表明,中國境外上市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正在不斷增加,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6 中國境外上市企業各行業平均研發支出與強度(2022年)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行業在研發支出上的排名從2020年的首位下滑至2022年的第四位。與此同時,可選消費行業表現搶眼,境外上市企業數量達到91家,平均研發支出為14.49億元。醫療保健行業的研發強度最高,達到了85.37%,顯示出該行業在技術創新上的高度投入(見圖6)。然而,也需要注意到,由於10家醫療保健企業在2022年沒有實現營收,導致統計出的研發強度資料偏高。整體來看,中國境外上市企業在研發經費上的投入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同行業間的差異也較為明顯。這一趨勢將有助於推動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04
  境內上市企業研發:
國企引領,民企奮進
中國境內上市企業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發活動。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有5454家境內上市企業,91.88%的企業具有研發經費投入。國有企業視角來看,其研發投入佔據重要位置,總額為8255.93億元,佔比49.35%,儘管與2020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中央企業的研發經費為5254.52億元,佔比31.41%,顯示出其在技術創新上的持續投入。地方國有企業也不甘落後,研發經費達到3001.41億元,佔比17.94%(見圖7)。中國境內上市企業研發經費規模前6強均為“中” 字頭的中央國有企業,中國建築排名第一。總體來看,國有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依然穩健,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7 中國境內上市企業研發經費構成(2022年)
民營企業研發經費大幅增長,達 6407.06 億元,佔比 38.30%。其在研發投入上的積極表現,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2022年,比亞迪超越美團,成為唯一上榜前十的民營企業,2022年研發經費投入202.23億元,排名境內上市企業第十。總的來說,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境內上市企業研發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前者憑藉雄厚實力保持較高投入,後者以快速增長勢頭彰顯創新決心,共同推動中國企業研發創新發展。
圖8 中國境內上市企業各行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與佔比(2022年)
從行業分佈來看,工業與資訊科技兩大行業的研發經費支出規模佔據主導地位,合計佔比超過一半。其中,工業行業以29.54%的佔比領先,資訊科技行業緊隨其後,佔比達到25.63%(見圖8)。報告顯示,2022年工業行業企業數量達 1384 家,研發經費投入總額為4941.90億元,研發強度提升至2.72%。工業行業內部分化明顯,研發支出前十中,中國建築支出最高,達 497.53 億元;中國中車研發強度最高,為 5.96%。前 25% 企業平均研發支出 12.75 億元,前 25% – 50% 企業僅 0.97 億元。資訊科技行業研發支出前十名中,排名第一的中興通訊研發支出最多,同時研發強度水平也達到最高,達到了17.57%。醫療保健行業研發支出前十名中,百濟神州-U研發支出最多;君實生物-U研發支出較少,研發強度卻達到了164.04%。
圖9 中國境內上市企業各行業平均研發支出與強度(2022年)
值得一提的是,電信服務行業雖然上市企業數量較少,但研發總投入大,平均研發支出高達58.05億元,位居各行業之首。這反映出電信服務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升級方面的決心和實力。同時,資訊科技行業的平均研發強度最高,達到6.96%,顯示出該行業對技術研發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此外,2022年僅有房地產和日常消費行業的平均研發強度仍低於1.00%(見圖9)
當華為的5G基站遍佈全球,當百濟神州的抗癌藥惠及百萬患者,當新能源車顛覆百年汽車工業,中國私人部門的研發投入正從“量變”邁向“質變”。儘管中國企業研發經費規模龐大,中國企業在諸多高技術領域佔領制高點,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戰與隱憂:規模≠實力,研發經費怎麼用比用了多少更重要。真正的創新不僅是經費堆砌,更是生態的重構、效率的革命與耐心的積累。正如報告所言:“超大型經濟體的崛起,必須靠千萬企業的自主創新鑄就底色。”

(資料來源:《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版》、Wind資料庫、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
本文由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科技創新創業與產業轉型研究中心授權釋出。
聯絡方式: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