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真格了,央企總部外遷拉開大幕

作者 | 凱風
來源 | 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
企業總部,歷來是城市必爭之地。
短短兩個月,我國新設立2家“國”字號央企,總部都不在北京。
日前,一家新的央企——中國數聯物流上海正式揭牌設立,成為我國首家資料科技央企,也是我國第99家由國資委監管的產業類央企。
無獨有偶,今年10月,中國資源迴圈集團天津正式成立,系全國首家以迴圈經濟為主營業務的一級央企總部,終結了天津沒有央企總部的歷史。

不只是新央企總部在北京之外安營紮寨,就連一些原本設在北京的央企總部,也拉開了疏解、外遷的大幕。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來,全國累計已有近10家央企總部從北京外遷,雄安新區、上海、武漢、深圳、贛州成為最大受益者。
央企總部為何批次外遷,影響幾何?
99家產業類央企總部,都分佈在什麼地方?
目前,我國共有120多家中央企業,其中包括產業類、金融類、行政類、文化類央企,其中由國資委出資管理的央企,一般被認為是實業類或產業類央企。
過去幾年,隨著國企改革不斷推進,有大型央企完成重組,也有新國企橫空出世,國資委監管的產業類央企最新數字為99家
高峰時期,8成以上的央企總部雲集於北京。近年來,隨著央企總部外遷,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觀,北京之外的央企總部越來越多。
根據國資委最新公佈的央企名錄,99家產業類央企中,北京以69家的總量遙遙領先,我們熟悉的三桶油、三大運營商、主要航天軍工企業,都匯聚於此。
這背後,既是首都資源集聚能力的體現,也不乏歷史路徑依賴,部分央企正是經由機構改革,由原來的部委改制而成。
正因為央企雲集,北京擁有全球最多的世界500強總部,遠超東京、紐約。
根據2024年榜單,北京共有49家世界500強企業,8成以上都是央國企,其他為以京東、美團、小米為代表的科技民營企業。
北京之外,上海7家雄安新區4家深圳、武漢、香港各3家,廣州2家,為第二梯隊城市。
此外,天津、成都、長春、哈爾濱、澳門各1家,贛州、齊齊哈爾、鞍山等城市榜上有名。
這些央企總部,部分源於一五計劃和三線建設時期的佈局,東北和西南地區的央企總部多數都發軔於此;
部分則得益於新一輪國企改革與央企外遷的推進,上海、深圳、武漢、雄安等地都是如此。
令人意外的是,重慶、蘇州、杭州、南京、西安、長沙、鄭州、合肥等地仍舊沒有央企總部
央企總部爭奪戰,誰是最大贏家?
無論是央企總部外遷,還是新設立央企總部的佈局,既有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考慮,也不乏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也不乏產業邏輯、市場邏輯的體現。
第一大受益者,毫無疑問是雄安新區,不只是央企總部外遷的主要承接地,更是“京校外遷”的最大受益者。
作為千年大計,雄安新區本身因首都而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本就是目標所在。
目前,雄安新區共有4家央企總部,其中中國星網已經正式入駐,而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礦集團總部正在建設中。
不僅如此,根據教育部安排,北京將有15所部屬高校向雄安疏解,其中首批4所211高校(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已經開工建設。
這場疏解戰遠未結束。除了總部,一批央企的二三級子公司紛紛落戶雄安新區,未來也不乏央企總部持續遷移的可能。
第二大受益者,則是上海,目前共有7家產業類央企+1家金融類央企,多數都是新近設立或遷移而來。
總部設在上海的“7+1”央企分別為中國寶武、中國船舶、中遠海運、東航、中國商飛、中國電器裝備、中國數聯物流+交通銀行。
這些央企中,中國寶武、中國船舶、中遠海運、中國電氣裝備都是重組整合而來,而中國商飛、中國數聯物流則是直接在上海設立。
不過,偌大的長三角地區,只有上海擁有央企總部,而江蘇、浙江的民營經濟更為發達,亟待補上這一環。
第三大受益者,深圳、武漢、天津、贛州等地,各拿下了1家外遷央企總部。
央企總部外遷雄安,主要是基於疏解非首都功能而來,而選擇上海、深圳、武漢、贛州等地,則是以聚焦主業、靠近產業集聚地和產業前沿為導向。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落戶深圳,中國三峽集團遷往武漢,新重組成立的中國稀土集團落戶江西贛州,都是如此。
深圳是我國電子資訊製造業第一城,武漢是三峽大壩所在省的省會,贛州素有稀土之都的美譽。
與之同理,中遠海運、中國船舶等企業落戶上海,既有上海作為大國重器集聚地的因素,也與上海的國際化水平不無關係,便於央企出海參與全球競爭。
未來,誰能拿下更多央企總部?
央企總部落戶,不僅能帶來顯著的總部經濟效應,更能帶動無數上下游產業鏈的匯聚。
當前,新一輪國企改革進入攻堅期。一批大型國企正在進行重組整合,一批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央企逐步設立,為總部爭奪戰帶來更多可能。
今年新設立的兩家央企,中國數聯物流、中國資源迴圈都是如此:著眼於新興賽道,且總部均未設在北京,而是與區位、產業和定位更為契合的上海和天津。
無論如何,央企總部在北京之外均衡佈局,或是大勢所趨。
而最終落子在哪裡,則受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區域協調發展、國際科技產業競爭、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綜合影響。
疏解非首都功能自不用說,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
此外,“國家戰略腹地”的橫空出世,則為央企爭奪戰增加了更多變數,也給了許多內陸城市以新的想象空間。今年公佈的重要改革檔案提出,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

因此,基於新質生產力和國際科技產業競爭的需要,央企總部會否向北京之外的科創大市、製造大市傾斜,值得關注。
而基於國家戰略腹地的需要,一些能源類、軍工類、農業類的央企總部,會否向中西部的重點城市佈局,同樣備受關注。
當然,政策不會憑空而至,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地方,只有強化自身產業的四梁八柱,方能在產業競爭中搶得先機。
2024即將結束,2025充滿不確定。智谷盡全力幫助你找到有確定性的方向、趨勢、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週的萬字調研和研究,濃縮出高標準的內部研判。每週3分鐘,穿透資訊噪聲,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年末訂閱,贈送未來一年12場閉門直播。
年底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掃碼加入,圈內等你,每週三更新。
限時開放2周,趕緊加入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