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王2.0時代,中歐合作是大趨勢。

3月28日上午,一場超高規格的會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
40多位全球工商界的大佬齊聚一堂,從媒體公佈的名單裡可以看到,有美國聯邦快遞的總裁、德國賓士董事會的主席、法國賽諾菲的集團CEO等等世界頂級的企業家和我們的高層匯聚一堂。

從新聞畫面裡可以發現,這場會晤的座位安排也是很有講究,左邊第一順位的是三星會長李在鎔,桌子最右邊的是豐田的會長豐田章男(不在畫面中),正對面則是會上需要挨個發言的各國產業巨頭。
這場會晤,最後有七位企業家代表現場發言,這七位發言人,來自七個不同國家,正好代表著物流、汽車、製藥、金融、機械、半導體和能源七個行業,也對外釋放了中國將持續開放的資訊。
這次的各國商業大咖共聚北京,具體有什麼安排?發言的企業有啥特點?這次的會晤暗含著哪些深意?
庫克沒上桌,藥企到得齊

其實在整個三月,全球的高管就密集在中國進行各種訪問。3月23日,西門子、蘋果、三星、寶馬、賓士、滙豐等80多家外資企業的高管參加了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有意思的是,蘋果CEO庫克在中國轉了一圈,參加了高層論壇,但沒有出席這次會議現場。
之後才是3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的這次會見。外資企業高管來訪,其實是常有的事,但是像這樣大規模地集中來訪,並且是先會見商務部,然後接受最高層的接見,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多見。
有媒體盤點了發言的七個國外商業大佬的名單。
-
美國聯邦快遞集團總裁芮思博
-
德國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
-
法國賽諾菲集團執行長韓保羅
-
英國滙豐控股集團行政總裁艾橋智
-
日本日立製作所會長東原敏昭
-
韓國SK海力士社長郭魯正
-
沙特阿美總裁納瑟爾
這些企業家來自不同國家,所在的業務也覆蓋了不同的領域,有國際物流企業、汽車製造商、生物醫藥企業、半導體制造企業等。

一個值得觀察的細節是,全世界TOP10的藥企來了三家。首先發言的賽諾菲集團就是一家法國的跨國藥企,在中國前十大致死疾病中,賽諾菲的藥品覆蓋了七種。2024年12月,賽諾菲還投資了10億歐元在北京新建胰島素生產基地。
媒體披露的參會企業名單顯示另外兩家參會的企業是:輝瑞和阿斯利康。雖然沒有安排輝瑞發言,但是輝瑞的股票在這次會見後,小漲了一波。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消費市場,在中國的一舉一動無疑都對這些國際藥企產生了巨大影響。
就醫藥而言,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時代,每個人都會切身地感受到其重要性。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察點是,2024年底推出醫保推出藥物集採以後,業界和患者對於原研藥的需求正在增加,這個時間點邀請世界性的藥企大佬到場,顯然會引發這家藥企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投入的想象。
美國企業缺席,關稅重塑全球商業版圖?
這次會晤還有一個看點,就是美國企業來了多少。央視的統計顯示,這次參加會晤的企業,美國只有4家,歐洲15家,亞洲5家。這次的歐洲企業家的數量遠超過美國,有分析解讀,在懂王2.0的背景下,未來的中歐合作是一個大趨勢,亞洲的相關產業整合也會加速。
有人還仔細分析了這次會議後的大合影,有沙特阿美的總裁,巴西淡水河谷的董事長,還有聯邦快遞的總裁,賓士董事會的主席,賽諾菲的CEO,豐田的、三星的、寶馬的董事會主席,黑石集團的董事長,這些都是產業資本的大佬,也都坐在前排。

一張合影似乎能解讀出這些國外企業在中國的幾個投資大方向:交通物流、新能源汽車、生物科技和半導體。
中國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企業,比如沙特、巴西也存在巨大合作空間,特別是能源和原材料合作,未來說不定有意外的驚喜。
這次會晤,美國企業的減少,並不能解讀為特殊對待美國企業。在之前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蘋果、波音、波士頓諮詢等企業的高管一一亮相,海外媒體也用“美國高管齊聚北京”來報道這一活動。
這個時間點,一次性和這麼多跨國企業高管密集會晤,其中的另一個原因也不言而喻,就是特朗普政府2.0所謂的新政,這些關稅政策不僅讓中國企業,也讓全世界的跨國企業感到了不確定性。
比如特朗普政府宣佈美國對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賓士和寶馬的汽車大部分還是在歐洲組裝的。這就意味著,在出口給美國的汽車中,這些企業的選擇只有降價犧牲利潤,或者接受終端銷售漲價降低競爭力,但是無論如此,企業都要犧牲一部分利潤。彭博社預測,2026年寶馬和保時捷的營業收益將因為關稅的影響而減少1/4。

對於關稅,美國企業也會遭遇同樣的困境。比如這次參會的聯邦快遞,因為關稅提升導致的全球物流需求下降而蒙受巨大的損失。隨著特朗普在小額包裹免稅政策上的反覆,國內的兩家跨境電商Temu和Shein都已經上線了第三方模式,未來勢必會和美國國內快遞公司加強合作,來規避各種變來變去的關稅政策。聯邦快遞正在加快建設華南操作中心,前置一步佈局,推動亞太區轉運中心的智慧化升級。
未來,也不排除審時度勢的美國企業會更多直接來中國企業發展。畢竟今天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全球最大,投資和消費潛力大,無論哪個角度對跨國企業都有吸引力。
既要開大門也要開小門
和外企高管會晤,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會解決他們的一些實際問題。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說法,就是要解決他們"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問題。目前中國的很多行業,很多外企進來了,但是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幹。比如醫療、金融,很多領域對外企還是存在一定限制。那以後對部分領域會有很多政策,既然讓你進來了,以後合法合規的事情就可以幹,真正做到"准入也準盈"。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中國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出海走出去,它們在所在國其實也是外企。高層在會上的發言也提到,中國有句古話:“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中國也一直強調出海企業要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尊重當地文化和風俗習慣,誠信經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那麼同樣的要求給到在華的外國企業,也是非常應該的。

會談裡,德國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說:“我們相信,隨著相關政策的進一步落地,中國將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資並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英國滙豐控股集團行政總裁艾橋智在現場用中文說:“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
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人民幣。顯見,外企對中國的發展還是存在信心的。
前不久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現在又有這次國際企業界的頂級會見,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中國經濟的騰飛,在華外企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據統計,外企在華累計設立企業124萬家,投資額近3萬億美元。外企帶動了經濟增長和就業,貢獻了巨大的進出口量。外企在中國的發展帶動了經濟增長和就業,江蘇的崑山、太倉,就是因為外企的集中進入,從一個小縣城變成了百強縣。

此外,對於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代人來說,外企帶來的變化應該更有體會。那個時期,外企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就是個中國企業現代化發展的樣板,外企的進入也促進了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外企還帶來了資本和技術,也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國際化人才,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最後,這次的會議釋放了一個明確的訊號,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全球資本想重新佈局,中國市場依舊是他們的主戰場,而中國也非常歡迎他們的到來。
參考資料
1、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為什麼是這7個人發言?直新聞
2、歐美企業高管齊聚北京,用實際行動反駁“脫鉤論”,三里河
3、重磅會見舉行,在人民大會堂發言的7人是誰,政知見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