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發達的民營經濟,就沒有強大的自主創新體系

民營企業不僅為國家貢獻了多數的技術創新成果,更是根本改變了社會的創新生態和創新能力。只有解決好民營企業發展問題,才能理順創新不暢的問題,才能解決供應鏈受制於人的問題,才能贏得未來主導權。
(一)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時隔六年多以後,再次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國內國際輿論都給予高度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
大家為什麼這麼關心民營經濟呢?毫無疑問這是由民營經濟的地位決定的,民營經濟在中國早已不是輔助或“重要補充”的角色,已經決定了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好壞,筆者僅僅列舉幾個數字:
在就業方面,從2014年到2023年,我國城鎮就業增加了7722萬,其中國有單位就業總量減少了912萬(從6312萬減少到5400萬),港臺外資企業就業人口也減少了近800萬,而民企就業人口增加了近1億,這個增量不僅消化了國企和外企裁員帶來的失業人口,還讓社會總體就業總量增加了近20%,根本上說是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唯一渠道。
稅收方面,根據2021年國稅總局公佈的細分資料,國企納稅額佔24.7%,廣義上的民企(即民營企業和非國資參股的三資企業)佔75.3%。並且國企納稅佔仍在比逐漸降低,2012年至2021年十年間,降低了6個百分點,如果民企再加上貢獻的各種附加費,佔比則更大。
在進出口貿易方面,2024年民企出口額23202億美元,國企為2782億美元,民企是國企的近8倍;在貿易順差方面,民企為15432億美元,國企為逆差2927億美元。我國的外貿增長和順差基本上都是民企創造的,如果單純依賴國企,我們現在還是個逆差國。
所以,民營經濟跟國有經濟一樣都是立國之本,都是黨的執政合法性基礎,民營經濟發展得好壞,直接決定了老百姓有沒有機會就業,政府有沒有錢發工資,中國的產品和影響力能不能走出國門,大家也因此才這麼關心民營經濟。
(二)除了民營經濟決定現實基本面之外,筆者認為,民營經濟的另一個重要性在於:民營企業已經是創新體系中的最重要生力軍,它的發展的好壞還決定著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決定著我們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決定著越來越複雜國際環境下的經濟安全問題
從我們生活的實際體感看,這些年來產生的世界影響力的產品,可以讓我們愛國心飆升、產生自豪感的東西,基本都是民營企業所發明創造的。拿硬體方面來說,有蔚小理、比亞迪電動車,華為、小米智慧手機,大疆無人機,宇樹機器人;軟體應用及商業服務平臺來說,有微信、支付寶、Tiktok、Shein、小紅書、Deepseek模型(現在有人質疑說deepseek不是民企,是政府基金孵化出來的,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文化產品來說,有遊戲《黑神話》以及電影《哪吒》等。
所以說,民營經濟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最大變數,只有解決好民營企業發展問題,才能理順創新不暢的問題,才能解決供應鏈受制於人的問題,才能贏得未來主導權,我們看本次座談會發言嘉賓全都是新質生產力領域的企業家,也能看出中央對這個問題的深刻認識。
很多人不理解:我們有2000多家高校、3000多家科研事業單位、 30多萬家國企,為什麼非要把創新的希望寄託於民企呢?我們有舉國體制優勢,只要堅持不懈,依靠高校、公立科研機構和國企的互聯互通,什麼事情做不成呢?何必去依靠“體制外”的民營企業?也有人出於刻板印象,想起創新來就是載人航天、登月、深海潛艇、復興號,認為民企乾的都是“沒有技術含量”、虛頭巴腦的東西。
筆者先列舉幾個數字,來說明民營企業在當下創新體系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科研進步越來越依靠民營企業。
1.根據全國工商聯2017 年釋出的資料,當年我國企業申請的專利中,民企佔比為77.8%。另外根據國家智慧財產權局2023年的統計公報,當年專利申請十強中,有一家國企(中石化)、一家國有民營(中興微電子),其餘全部是民企;另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佈的2023年度中國國際專利100強,其中國企17家,民企則有83家。
(全球AI專利機構排名,中國上榜機構多為民企)
2.根據海關總署對2024年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統計,民企佔比為52.7%,國企為6.8%,其餘是外企。最近10年來,內資企業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中的佔比從不足30%,上升到60%左右,改變了外企主導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局面,這個巨大飛躍主要靠民企的研發能力提高實現的。
3.根據歐盟釋出的全球研發2000強是也是衡量各國創新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大陸入圍企業數量從2013年的199家提升到2022年679家,增長了480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研發強國,這個增量中有372家是民企,佔比近80%。如果剔除民企的研發費用,中國企業研發支出在日本、英國、德國之後,不足美國的五分之一,言外之意,如果沒有民企的支撐,中國無法成為一個全球性研發強國。
(民企逐漸成為研發投入的主力,圖片來源:深圳智庫網)
4.獨角獸企業(成立10年以下、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多寡,被視為衡量未來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判斷指標之一。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約有375家獨角獸企業,僅有13家為國企。
所以民企早就在創新體系上不是配角,而是在逐漸挑大樑、在國際競爭上打頭陣,支撐起我國作為全球科創大國的門面,也正因為民企科技力量的增長,才根本改變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科技競爭力。
(民企創新走向深層領域:騰訊與南航合作開發的高階視景系統,打破了美國在這方面的壟斷,可用於8萬名民航飛行員飛行訓練,2023年榮獲中國航空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那麼為什麼只有民營經濟,才能對科研創新體系產生這種革命性的推動力呢?
我們首先認為,一個有效的創新體系,必然是科研與市場轉化應用為一體的開環體系,而不是一個從實驗室到實驗室閉環體系。市場與消費是創新的最好催化劑,而市場經濟本質來說就是民營經濟,所以民營經濟是創新的最肥沃土壤,離開民營經濟,大規模的創新是不可持續的。
前一種閉環失敗創新體系,蘇聯是一個典型。1980年蘇聯R&D支出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為3%,這個數值高於當時幾乎所有發達國家,也高於2024年的中國。得益於鉅額經費支出,蘇聯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科研體系,擁有高校870多個、科研院所5000多個,科研人員137萬,而同期美國科研人員只有80萬左右,中國每千人中科技人員數量佔比至今也沒有超過蘇聯。
蘇聯在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上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蘇聯人製造出全球第一座核電站、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枚人造衛星、第一枚電晶體、第一個行動電話(比摩托羅拉領先10年)、第一臺光刻機、第一個區域網際網路……
不過由於蘇聯缺乏市場經濟的土壤,行政化的國企轉化率極低,機械機床廠推廣一個新的技術發明,需要10-12位領導簽字,然後走30道程式;四分之一的產品從設計到應用週期在10年以上,導致蘇聯只有偉大的發明,沒有偉大的科技產業,科研基本上是始於實驗室終於實驗室,專利轉化率不足10%。蘇聯發明了行動電話,卻沒有誕生摩托羅拉、諾基亞;發明了網際網路,卻沒有產生微軟、谷歌,蘇聯的資訊科技研發是超前的,但是蘇聯-俄羅斯在資訊產業上幾乎沒有任何地位。
(在計劃官僚體制下,蘇聯的資訊科技成果始終處於實驗室的“粗大笨”狀態,無法在市場上得到進化)
所以,只有形成一套與科研相配套的市場經濟體系,才能幫助科研創新儘早轉化為應用,也才能獲得修正、提升的機會,以及獲得進一步研發的資金支援。而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又一定是民企經濟佔主要成分的經濟形態,所以,民營經濟實際上起到了科技創新催生婆的角色。
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創新效率和科研競爭力也可以看出,我國過去基於計劃體制形成的科研體系,困境與蘇聯類似,比如2000年我國研發人員為172萬,遠遠高於日本98萬的數量,但是兩者來說成果沒有可比性。到2022年,我國的科研人員數量也就是增加了兩三倍,但是高質量創新成果提高了成百上千倍,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德國等傳統科技強國,這背後本質還是基於民營經濟根本激活了創新生態,讓科研工作者可以人盡其才,把科研系統的潛力發揮出來。
我們看,最近一二十年國企的創業能力增強,本質上來說也是依託民營經濟構建的技術轉化市場,以及搭建的資訊、金融、營銷網路,大大推動了國有企業的創新。最顯著的幾大國有車企最近今年開闢的新能源板塊,比如埃安、智己、極狐、嵐圖等,這也是目前國企業務增長最有活力的地方,幾乎是完全嫁接在民營經濟營造的創新生態上。
第二個層面是,相較於國企,民營企業因為沒有市場壟斷權,以及缺乏充足的金融的支援,它天然更需要透過創新來解決生存困境。我們仍以歐盟記分牌研發投入強度方面,2022年入榜的中央國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2.1%、2.9%和6.2%;人均研發投入方面,中央企業人均研發費用為10954歐元,地方國企為11453歐元,而民營企業人均研發經費為16677歐元。這還是國企經過了市場倒閉改革後的情況,在計劃經濟時代,國企是更沒有動力去搞研發的,根據國資委2005年的統計,當時只有25%左右的國企有研發活動。
我們從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釋出的《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可以明顯看出,各區域和行業的研發強度,都與民營經濟活躍程度密切正相關。研發投入超過3%的省份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均為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研發投入低於1.5%的省份黑龍江、內蒙古、廣西、寧夏、甘肅、新疆,均為國有經濟佔主導地區。
研發支出低於1%的行業,基本都是國有高壟斷性行業,比如採礦、電力、熱力、石油燃氣、菸草等,而研發支出較高的行業,都是民營經濟佔比高,高度市場化的行業,比如計算機通訊、醫藥、專業裝置、汽車等等。
即便是同一行業內,民企研發強度也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比如汽車行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是1.83%,而民企達到6.42%;製藥行業平均投入強度3.57%,而民企達到7.56%,計算機通訊電子行業平均投入強度是2.63%,民企則為10.56%。
(中國研發支出最多的幾個企業,但是民企的研發投入強度明顯高於國企,資料來源:賽迪智庫)
第三個層面是, 從科研效率、轉化率和推廣率看,民企也是最有活力的系統,即可以花少錢、辦大事。2021年底,中央企業擁有研發人員107萬人,與之相對應的民企500強研發人員約102萬,二者在科研隊伍規模上差不多。不過央企的研究實力大大強於民企,擁有院士241名,約佔全國院士總數的1/7,全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多數分佈在國央企,科研人員中中高階職稱佔比為45.8%,而民企僅為25.1%,但是民企科研成果大大多於央企,當年民營企業500強擁有66.67萬件有效專利,而央企為 49.6萬件。尤其是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5G等新興科技領域,民企效率優勢更是明顯。
從專利生產轉化率上講,2022年高校為3.9%、公立科研單位為13.3%,而民企及外企平均可以達到50%以上。在工業領域的研發收益上,每投入1元研發費用,國企可以增加新產品營收11元左右,而民企可以增加26元左右。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民營企業不僅為國家貢獻了多數的科技成果,更改變了社會執行的機理,推動我們社會整體朝著一個創新驅動型生態轉型,那些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比如長三角、珠三角、北京、合肥、成渝等地,其創新效率、創新成果基本都可以與發達國家比肩。只有發展好民企,我們才可以贏得科技競爭,才會有更多的Deepseek、大疆無人機和智慧機器人,我們在國際上才有資格揚眉吐氣。
(中國企業專利絕大多數來自於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廣東一省就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資料來源:國家智慧財產權局)
(五)最後要強調的是,我們重視民營經濟,當然不意味著否認高校/公立科研單位、國企的重要性。它們是我國強大的科研體系的根基,高校和公立科研單位發揮培養基礎人才,進行基礎理論突破的作用,國企為在高階裝置、新材料、能源、精密儀器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了“工業之母”的角色。
但是在最貼近市場的一般競爭領域,有且只有民營經濟才能發揮挑大樑的作用,高校/公立科研單位、國企也只有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才有更高的創新效率和資金支援。所以,我們只有科學釐清高校/公立科研機構、國企和民企,各自承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功能,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何構建新型科研舉國體制和自主創新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