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於國企資本總量和產業佈局的實證研究,令人深思

2024全年6期一次發貨,看得爽快,更享折扣
2024+2025雙年、2025+電子刊,組合下單更優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 周建軍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
【導讀】根據統計年鑑披露的1998—2022年資料,對中國國有企業的資本總量、產業佈局、價值創造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等進行了詳盡盤點,對國有工業企業的佔比變化、行業影響、區域佈局、利潤率和研發強度等進行了多角度的統計分析,詳盡地梳理了國有企業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變化和最新情況。研究顯示,1998—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的多項財務指標實現了10倍甚至20倍的增長,國有企業增長趨勢與中國經濟發展大勢趨同。同時,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實現了規模的絕對擴張和佔比的相對下降,國有經濟存在佈局最佳化、結構調整和功能增強的較大空間,尤其在關係國計民生且佔比較低的製造業和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有關各方要加快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補齊國有企業的能力短板和不足,增強國有經濟的核心功能,壯大國家的“耐心資本”,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本文原載《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4年第5期第74-84頁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中國國有企業的總量、佈局與能力

——基於1998—2022年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

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事關基本經濟制度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既是熱點理論問題也是重要政策議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開展國有企業的核算和評價作了部署,國有企業的發展現狀及自身能力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有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在蒐集資料、甄別資料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對中國國有企業過去二十多年的歷史和現狀作了多角度的比較研究,詳盡地展示了中國國有企業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和實際情況,以幫助各界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國國有企業,併為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國內外的研究論爭與開展實證研究的必要
(一)世界政治經濟正在發生新變化,學術界和國際組織對國有企業的看法更加積極,但仍存在對國有企業的差異化理解。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近年來,以私有化、自由化、宏觀穩定化為主要內容的“華盛頓共識”不再是世界的主流政策正規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產業政策和國有企業近年來在一些國家不同程度地迴歸。伴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新變化,經濟學研究整體上呈現出關於國有企業的更加積極的研究結論。一項基於2002—2021年的近550篇國有企業研究論文的文獻計量研究顯示,在過去20多年裡,世界關於國有企業的看法已經改變;相比20多年前一度流行的私有化主張,近年來國有企業(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國家所有權)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接受。與此同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釋出了對國有企業的新評價和新倡議,強調國有企業的積極作用。
然而,關於國有企業的觀點和分歧依然存在並不時成為社會熱點,對國有企業有著差異化的認知和解讀。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外學者就中國國有企業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國有企業的未來前景等發表差異化的看法。有些涉及國有企業的資本總量和產業佈局,有些涉及國有企業的能力本身。有效回應這些問題,需要深入中國國有企業內部進行實證研究,充分掌握國有企業的真實情況和一手資料,避免盲人摸象,各說各話。
(二)基於各個部委和年鑑的資料開展實證研究,有助於摸清國有企業的真實情況,給中國國有企業準確畫像。
這些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等單位和個人都試圖研究計算中國國有企業的規模或佔比。然而受限於統計資料的分散、時效性以及統計年鑑資料本身的專業性和複雜性,國內外對於中國國有企業比較全面、具體和及時的研究還是缺乏的。有的統計年鑑沒有全口徑的國有企業的資料,有的統計年鑑沒能反映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最新情況而是沿用註冊登記型別來披露不完全的國有企業資料,有的統計年鑑對自身披露的資料涵義沒有明確的解釋(如是否合併財務報表)。甚至,這些統計資料散落在各個不同的部委和機構以及同一部委的不同司局之間,同一本統計年鑑的統計口徑和標準也存在差異(有的行業依據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統計,有的行業依據註冊登記型別統計)。
基於這樣的情況,本文根據多個政府部委或機構釋出的《中國統計年鑑》《中國財政年鑑》《中國稅務年鑑》《中國工業統計年鑑》《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鑑》《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年鑑》《企業研發活動情況統計年鑑》《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年鑑》以及《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等披露的1998—2022年度資料尤其是最新資料進行了甄別和分析。研究過程中,本文對一些統計年鑑的統計專案以及有些統計年鑑的不完整的資料進行了排除或審慎處理,以避免對中國國有企業情況的不準確反映。本文中所披露的資料力爭涵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實際情況,反映國有企業在股權方面的發展變化。根據現有的統計口徑,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能較好地反映企業所有權形式的多元性和國有資本的新變化,簡稱為國有企業。
1998—2022年中國有企業的發展變化
過去20多年來,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變化,既體現在資本總量、利潤總額、稅收繳納等方面,也體現在產業佈局、技術創新等方面。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變化是觀察和理解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視窗。
(一)總體來看,國有資本總量在過去20多年增長數十倍,較好地實現了保值增值,存量和流量視角的多項財務指標增長與中國經濟發展大勢基本趨同。
國內外學術團隊圍繞中國國家資產負債情況做了不少研究,對中國政府資產(含政府出資的國有資產)有不少估算。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團隊的最新資料,中國政府淨資產自2000年以來不斷增長,在2019年就已經超過162.8萬億元,佔到社會淨財富675.5萬億元的24%。皮凱蒂研究團隊基於2015年之前的資料計算顯示,中國的公有財產佔全社會財產的30%左右,中國政府擁有國內股權資產的60%,估算的數值高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團隊。無論哪種估算都表明,國有企業資產是中國政府資產負債表的重要內容。
根據國務院2023年向全國人大的最新報告和歷年《中國財政年鑑》的合併後資料,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339.5萬億元、負債總額218.6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94.7萬億元;中國國有金融資本權益27.6萬億元,金融企業資產總額400.9萬億元、負債總額358.2萬億元。上述兩大類經營性國有資產形成的國有資本權益122.3萬億元,去除了負債和其他所有者的權益,是真正屬於國家和人民的財富,也構成了中國政府資產負債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中國國有資產還包括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其他權益資產等。
從更長的歷史區間來看,與20世紀末改革攻堅時的情況相比,今天的國有企業可以說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過去20多年來,中國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國有資本總量在增長的同時,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納稅等指標也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從1998年到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13.5萬億元增長到339.5萬億元,增長18.7倍;所有者權益從5萬億元增長到120.8萬億元,增長23.2倍;國有資本總量從4.8萬億元增長到94.7萬億元,增長24.1倍;營業總收入從6.5萬億元增長到82.6萬億元,增長11.7倍;利潤總額從0.02萬億元增長到4.5萬億元,增長224倍;納稅從0.3萬億元增長到6.3萬億元,增長20倍。同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8.5萬億元增長到120.5萬億元,增長13.2倍。國有企業的增長趨勢與中國經濟發展大勢基本趨同。
國有資本的存量成為國家和人民的重要財富,國有資本的流量也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如圖1所示,從1998年到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與所有者權益的差值擴大,顯示了企業資產負債率的上升趨勢;所有者權益與國有資本總量(國有資本權益)的差值擴大則顯示了國有企業股權的多元化等影響因素。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納稅數額在過去20多年有所波動,但整體上升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即使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在個別年份下降,納稅數額也是上升的。此外,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最高的;2022年度,國有企業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11.9萬元。當然,從全國來看,部分國有企業的虧損問題仍舊值得重視,但需要區分不同型別企業的虧損原因(如政策性虧損、經營性虧損等)
圖1:中國國有企業的主要財務指標(1998—2022年)
來源:歷年《中國財政年鑑》
(二)國有企業分佈在國民經濟的多個產業和行業門類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從國民經濟佈局來看,國有企業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有佈局,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舉重若輕。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分佈在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地質勘查及水利業、交通運輸倉儲業、郵電通訊業、批發和零售餐飲業、房地產業、資訊科技服務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福利業、教育文化廣播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機關社團及其他等行業門類中,涉及29.1萬戶國有企業和3475.2萬名職工,是國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技術創新、安全支撐的重要力量。根據《中國財政年鑑2023》,在當下國有企業分佈的行業門類中,工業類國有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納稅數額、職工人數都是最大的。
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廣泛佈局,培育了一批有行業影響甚至世界影響的大企業,儘管不少企業的競爭力還有待增強。從技術創新情況來看,國有企業近年來的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創新體系持續完善,重要成果不時湧現,正在為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而努力。國有企業的創新成果體現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專項研發、大國重器等多個方面。從企業自身規模來看,根據《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2022年中國大陸(含香港)的上榜企業有136家,其中國有企業86家。而根據《2023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在申報的營業收入最大的500家企業中,國有企業達到256家,佔500家企業總數的51.2%。
(三)中央企業尤其中央管理企業的多項指標整體優於地方國有企業,地方國有資本呈現向經濟大省集中的趨勢。
中央企業在國有企業中發揮著特殊重要的作用,由國務院國資委等部委或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目前的中央企業,包括中央管理企業和中央部門管理企業兩部分。2022年,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和國有資本權益分別為109.4萬億元、73.7萬億元和21.8萬億元。中央國有金融資本權益19.1萬億元,中央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和負債總額分別為261.6萬億元和234.7萬億元。中央企業的國有資本權益和中央國有金融資本權益合計40.9萬億元,佔到全國國有資本權益122.3萬億元的33.4%。
就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比較而言,中央企業(尤其中央管理企業)的整體財務指標高於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2022年,中央企業以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的32.2%,佔有了中國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的52.7%和利潤總額的65.1%。尤其是,中央管理企業的總資產報酬率、淨資產收益率、納稅金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等指標,都要高於中國國有企業的相應指標。2022年,在中國國有企業納稅(不含國有一級金融企業)中,中央企業(不含國有一級金融企業)納稅4.0萬億元,佔到中國國有企業納稅6.3萬億元的63.5%,佔到中國政府稅收收入的24%左右。此外,2013年以來,中央企業累計上繳國有資本收益超過1.3萬億元,向全國社保基金劃轉國有資本超過1.2萬億元。
就地方(不含中央企業在當地資料)而言,根據《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年鑑2023》的不完全統計,2022年國有資本總量最大的省市包括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四川、上海、安徽、重慶、江西、湖北、北京,這些經濟大省或強省佔有了地方國有資本的很大比例,國有資本呈現向經濟大省集中的趨勢。廣東、上海、山東、北京、浙江、山西等省市的地方國有企業就業人數都超過了100萬人,是各省市中地方國有企業(不含中央企業在當地資料)就業較多的省市。依此計算,上海市是全國各省市中人均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就業比例最高的省市之一。上海市政府釋出的《2022年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也顯示,2022年,上海市公有制經濟(包含中央企業在當地資料)增加值為20715.29億元,佔到全市增加值的46.4%。
(四)國有企業在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同時積極承擔納稅義務,向各級政府繳納稅收的同時上繳國有資本收益。
國有企業的納稅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是納稅大戶。從稅收貢獻來看,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不含國有一級金融企業)納稅6.3萬億元,佔到2022年中國政府稅收收入(16.7萬億元)的37.7%。如果加上國有一級金融企業的納稅(保守估計1萬億元),廣義上的中國國有企業對政府稅收的貢獻至少會超過43.7%。國有一級金融企業的納稅根據中國各型別的金融服務業的納稅情況等估算而來。此外,根據《中國稅務年鑑2022》的披露,2021年國家稅務總局聯絡的2000戶企業集團(簡稱“千戶集團”)中的國有企業(含金融企業)納稅就達到5.7萬億元,其他所有制企業合計納稅1.7萬億元。在納稅的同時,國有企業近年來向政府上繳國有資本收益,納入各級政府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2022年,中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689億元(其中,中央層面2343億元,地方層面3346億元),這意味著相當於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的12.6%已經作為國有資本經營收益上交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根據國務院的新檔案,國有資本收益包括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獨資公司應繳利潤、國有控股和參股企業國有股股息紅利、國有產權轉讓收入、企業清算收入等。在向財政上繳資本收益的同時,國有企業透過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方式支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體現了國有企業全民所有、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導向。
中國國有企業的結構與佈局:以工業為物件
工業企業是中國國有企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生產性服務業等構成了國有經濟中最重要的產業板塊。對國有工業企業的總量、結構與佈局等角度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瞭解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變化,充分把握中國國有企業的成就和挑戰。
 (一)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實現了規模的絕對擴張和佔比的相對下降,顯示了中國經濟的新變化和新的所有制格局。
企業發展體現在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多個方面。從國有工業企業來看,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3》基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料,從1998年到2022年,中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簡稱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從7.5萬億元增長到了60.4萬億元,營業收入從3.4萬億元增長到了37.6萬億元,利潤總額從0.05萬億元增長到了2.4萬億元,實現了量的絕對增加。據此計算,從1998年到2022年,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998年和2022年分別為6.4萬億元和133.3萬億元)的佔比從52.3%降到了28.2%。
需要說明的是,近十幾年來,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總體穩定,基本上都在一定區間內波動。儘管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佔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近兩年呈現出遞增趨勢,並不是所謂的“國進民退”,因為近年來的總體趨勢顯示私營工業企業的該項佔比更高。從1998年到2022年,私營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從0.18萬億元增長到了48.7萬億元,佔比從2.9%增長到了36.6%。外資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從1.6萬億元增長到了27.8萬億元,佔比從24.3%下降到了20.8%。總體而言,中國經濟已經是多種所有制企業並存的經濟體制;各種所有制企業都是中國經濟成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與中國經濟共同發展壯大。
(二)從行業分佈來看,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在41個工業大類中僅有十餘個工業大類的行業影響力是顯著較大的,主要佈局在國民經濟的上游產業。
以工業企業所在行業的營業收入佔比為指標,在分類統計的41個工業大類中,中國國有工業企業佔比高於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工業大類包括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有色金屬礦採選業,開採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菸草製品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修理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共計13個工業大類。
以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規模為指標,在分類統計的41個工業大類中,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規模超過萬億元或接近萬億元的工業大類包括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菸草製品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共計11個工業大類。
這樣來看,無論是從國有工業企業所在行業的營業收入佔比來看,還是從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規模來看,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在41個工業大類中僅有十餘個工業大類的行業影響力是顯著較大的,也是重要的利潤來源(如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等)。在某些工業大類(如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等)中,國有工業企業總體佔比低於私營企業或外資企業,但也存在較大的影響力,存在相應的領軍企業。在多個工業大類(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醫藥製造業)中,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佔比不高,行業影響力相對較小。
以國有企業的製造業營業收入佔中國製造業營業收入的比例作為指標,2022年國有企業在中國製造業中的佔比是21%。就中國製造業中的大企業數量而言,根據《2023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中,國有企業只佔138家,私營企業則是362家,儘管這可能是不完全的申報和統計。對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125家中國製造業企業的進一步統計表明,國有企業的數量也不多;其中有56家國有企業和69傢俬營企業。統計資料還顯示,國有企業在高技術產業的營業收入佔比也不高。而多個國有企業佔比較低的製造業與人們常說的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關聯的,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三)從區域分佈來看,類似國民經濟的區域差距,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在全國佈局不均衡,國有工業企業呈現出向經濟大省或強省集中的趨勢。
以各省市的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為指標,廣東、山東、江蘇、山西、四川、陝西、北京、上海、遼寧、湖北、河北、浙江等省市排在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最高的省市之列,佔到了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60%左右。這些國有工業企業在廣東、山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等經濟大省或強省的重要存在,既顯示了國有經濟與國民經濟的某種正相關性,也顯示了國有工業企業在全國範圍內的不均衡分佈,與中國國有資本在地方的總體分佈情況比較接近。基於高技術產業的統計也表明,近年來,東部、中部地區的國有企業佔據了全國國有企業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的70%左右。儘管國有經濟佔比各有高低,這些經濟大省或強省培育了多家在充分競爭領域具備自我生存能力、執行良好、參與全球競爭的國有企業。比如,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徐工集團、海信集團、浪潮集團等。
以全國各省市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佔相應省市的工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指標,北京、吉林、黑龍江、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是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佔比最高的10個省市。應該看到,除北京外,其餘省市幾乎都分佈在東北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或西部地區的國有企業與中國歷史上的“156工程”、三線建設等有一定的關係,這些國有企業在承擔國家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應該看到,即使有些省市的統計結果顯示國有經濟佔比高,但這個資料包括了中央企業在當地的經濟活動,本省市所有的國有工業企業未必那麼多,相應的國有工業經濟佔比未必有那麼高。總體上,與沿海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東部地區相比,有行業影響力、高價值創造能力的國有與非國有企業在東北地區、西部地區都是相對缺乏的。
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國有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備受關注。以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和研發強度為觀察指標,從時間、行業和區域等角度對中國國有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考察,並與其他所有制企業進行了比較,顯示了更進一步的研究結果。
(一)從利潤率比較來看,各類所有制工業企業的利潤率指標整體差異不大,中國國有企業並沒有拖累經濟發展;但在不同行業內部,各類所有制工業企業之間的利潤率差異是存在的。
總體上,1998—2022年的多數年份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各類所有制工業企業的利潤率指標都處於整體向好的趨勢;儘管國有企業虧損問題仍舊存在,但中國國有企業呈現整體性盈利;除少數年份外,各類所有制工業企業的收入利潤率差異也不是特別大;國有工業企業的整體收入利潤率也不低,與多數年份的(全行業)國有企業收入利潤率比較接近,國有企業並沒有拖累經濟發展。但是,在同行業內部,各類所有制工業企業的收入利潤率差異是存在的,國有工業企業、私營工業企業和外資工業企業在41個工業大類各有短長,也顯示了不同行業和市場的差異性。
具體而言,從時間角度來看,1998年前後是國有工業企業收入利潤率的歷史低點(僅有1.56%)。這段時間的國有企業正處於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虧損面超過了60%,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同期私營工業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收入利潤率也是低的。此後,2005—2022年以來有資料披露的18年時間裡,僅有2015年國有工業企業的年度收入利潤率低於5%(2015年的收入利潤率是4.72%),其他年份都在5%—9%的區間範圍,如圖2。在有些年份,國有工業企業的收入利潤率高於全部工業企業的收入利潤率。在國有企業收入利潤率低於全部工業企業收入利潤率的年份,僅有2016年的國有工業企業收入利潤率與全部工業企業收入利潤率差值大於1%。
從行業角度來看,就2022年工業企業所分佈的41個行業而言,國有企業利潤率的差異是存在的;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內部,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各有高低。2022年國有工業企業在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有色金屬礦採選業,非金屬礦採選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菸草製品業,傢俱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的收入利潤率超過了10%,甚至有些行業的收入利潤率接近40%。國有工業企業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儀器儀表製造業的收入利潤率在8%—9%左右。在通用裝置製造業,專用裝置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中,國有工業企業的收入利潤率低於5%且低於所在行業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影響企業利潤率的原因是多元的,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呈現出較強的行業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工業企業在有的行業(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的收入利潤率較低且營業收入佔比較低;國有工業企業即使在某些行業(如醫藥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等)的收入利潤率較高但全部營業收入佔比較低;國有企業在這些行業的影響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且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需要予以關注。此外,國有工業企業在某些行業(如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收入利潤率也是不高的,但這些行業可能與國有企業的功能使命(如提供公共服務)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
圖2: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的收入利潤率(1998—2022年)
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3》計算
(二)從研發指標來看,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國有工業企業在各個行業和地區的研發情況差異較大,有些研發指標存在相應的提升空間。
2022年,根據國家統計局《企業研發活動情況統計年鑑2023》披露的資料計算,中國國有工業企業中有研發(R&D)活動、研發機構和新產品銷售的企業分別為9464家、5648家和6985家,分別佔到中國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研發機構和新產品銷售的企業數(175619家、124303家和163860家)的5.4%、4.5%和4.3%。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有1040991人,佔到中國工業企業研發人員(5988158人)的17.4%。考慮到研發活動的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等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對企業的內部研發經費支出和外部研發經費支出進行了加總。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內部和外部合計)4825.7億元,佔到中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24.9%。
由此依據研發經費支出(內部和外部合計)和相應的行業營業收入計算,2022年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研發強度為1.28%;這與國家統計局等披露的中國工業企業研發強度接近,但低於有關部委披露的中央工業企業研發強度。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後披露,2022年中央工業企業研發強度已經達到3% 。進一步的計算顯示,就中國國有工業企業而言,2022年採礦業國有企業的研發強度為0.99%,製造業國有企業的研發強度為1.7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國有企業的研發強度為0.28%;在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中,國有工業企業的研發強度分別高於國家統計局等披露的中國工業企業的相應研發強度。如上資料顯示了國有企業在研發強度方面的總體情況,但應全面和客觀地看待研發強度指標。
計算還顯示,2022年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佔比分別為45.6%、24.6%、23.3%和6.5%,顯示了國有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的不均衡分佈。其中,廣東、山東、上海、江蘇、湖北、四川、河南、陝西、安徽、湖南屬於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最多的十個省份。在按照工業劃分的40個行業大類中,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研發強度較高的行業包括: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通用裝置製造業,專用裝置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較多的行業則包括: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此外,作為研發活動的觀察指標,2022年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有效發明專利達到44萬件,佔到中國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198萬件)的22.4%。中國國有工業企業擁有註冊商標19萬件,佔到中國工業企業註冊商標數(137萬件)的13.9%。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0.85萬項,佔到中國工業企業國家或行業標準(5.4萬項)的15.7%。同時,從新產品開發和銷售收入的角度看,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在2022年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和銷售收入達到5238億元和64130億元,分別佔到中國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25540億元)和銷售收入(327983億元)的20.5%和19.6%。其中,在新產品銷售收入中,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新產品出口收入達到5805億元,佔到中國工業企業新產品出口收入(55860億元)的10.4%。
綜上來看,一方面,多達數百萬人的研發隊伍、近五千億元的研發經費支出構成了國有企業在工業研發活動中積極而重要的存在;另一方面,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研發活動呈現明顯的行業差異和區域分佈不均衡的特徵;研發活動呈現向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集中的趨勢,研發資源分佈不均衡。同時,企業研發效率以及產學研更好銜接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基於實證研究的思考和建議
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國有企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取得了較大成就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中國國有企業增長趨勢與中國經濟發展大勢基本趨同,國有企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主力軍作用,同時國有經濟存在佈局最佳化、結構調整和功能增強的較大空間。
 (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國有企業是可以搞好的,中國國有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應予肯定。
國有企業的所有權一度被某些理論視為效率低下的根源,國有企業也被認為盈利能力不如民營企業。然而,基於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顯示,與二十多年前相比,國有企業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由政府的附屬物變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財務指標總體向好;經營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國有企業也可以有效運營,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效率沒有必然聯絡;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國有企業是可以搞好的。具體從工業來看,即使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利潤率差異也不大,國有企業的利潤率在有些年份還高於其他所有制企業。在中國國有企業內部,非金融類的國有企業總體上比金融類國有企業創造了更多的納稅、就業以及國有資本權益。
如果綜合考慮國有企業繳納了更多的稅收、支付了更多的勞動者報酬、創造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等因素,中國國有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應當予以肯定。尤其是,從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角度看,中國國有企業相比其他所有制企業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降低了整個經濟社會執行的成本,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這充分顯示,無論與“華盛頓共識”推行的私有化模式相比,還是與基於私有企業的監管型國家模式相比,國有企業模式都有其獨到之處和自身優勢。矢志不渝地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才是中國當下和未來的不二選擇。
(二)客觀認識國有企業的成就和挑戰,加快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的核心功能,補齊國有企業的能力短板。
中國國有企業取得的成就應該予以肯定,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應該正視和解決。就國有經濟佈局而言,國有企業仍舊佈局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行業和領域,但是國有企業在某些重要的行業和領域是分佈不足的,在區域上也分佈不均衡,在研發經費支出、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存在相應的短板,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存在差距。關於國有企業是否有“擠出效應”,要針對具體行業進行具體分析。過去二十多年,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國有工業企業的整體佔比是相對下降的;國有工業企業在基礎性行業的高佔比,與國家經濟安全、宏觀經濟調控等有很大關係;在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行業中,國有工業企業的佔比不高,很難有“擠出效應”。
面向未來,一方面,有關各方要引導和要求研發投入不足的企業對標行業一流企業,提高研發強度的同時提高研發活動的效率,加大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共性技術等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鼓勵經營有方、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聯合本土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更加註重研發活動的“正向設計”導向(超越“逆向攻關”導向),更有效地推動開放式自主創新。另一方面,要辯證看待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存在,高度重視對國計民生有重要影響的製造業的國有經濟佔比過低和規模偏小的問題,以更大力度、因地制宜地推進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最佳化空間佈局,在規模和能力兩個方面下功夫,增強國有經濟的核心功能,壯大國家的“耐心資本”,多方合力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三)著眼於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目標尤其是競爭性領域製造業的特徵,有關各方要更好地統籌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工作,推動公共治理與公司治理同步。
就運營方式和特點而言,處於競爭性領域的製造業企業要求與市場經濟活動深度融合,與公共服務型企業有著明顯的區別。對於行業特徵明顯的國有企業,要加快推進分類考核、分類核算,為國有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制定適宜的政策、創造有利於創新和幹事的氛圍,健全更加規範高效的激勵機制,加快打造更有活力、更高效率、更有競爭力、長期價值導向的現代新國企。對於國有企業的有效治理,要始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強化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公共治理與公司治理同步;要在加強監督的同時注重提升治理效能、增強企業活力,將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作為目標,推動國有資產出資人機構內部的監督和管理職能實現有機協調,形成可以推廣複製的做法經驗。
(四)辯證看待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競爭,推動構建中國本土企業之間的競合關係,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相比世界一流企業,處於追趕階段的中國本土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都存在和麵臨一些共性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發展不均衡、融資難融資貴(經營成本高)、盈利難(利潤率低)、競爭加劇(同質化競爭)、進出口風險(個別發達國家打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事實上,除了彼此的競爭之外,在很多產業和領域,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同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係。此外,無論企業屬於何種所有制,當下的中國經濟需要更多“生產性”企業,而不是“非生產性”甚至“破壞性”的企業。
一方面,著眼於國際國內的競爭,有關各方要更加註重培育大企業領軍的產業叢集,加強上下游企業的產業聯絡,構建中國本土企業之間的競合關係。改善產業鏈內部的市場結構、解決產業鏈內部的散亂小問題、加強不同區域和省市的產業合作,培育更多中國本土的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另一方面,引導和鼓勵各類企業合規經營,在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做企業社會責任的積極踐行者,在依法納稅、創新創業、創造就業崗位中勇於爭先,為國家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可以預見,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國有企業仍將發揮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渡波
本文原載《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4年第5期第74-84頁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打賞不設上限,支援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訂閱服務熱線: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早8點至晚8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