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科技強國關鍵之年,瞄準哪些重點工作?

2025.03.07
本文字數:276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金葉子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邁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之年,如何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因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加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人才培養等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企業承擔重大科技專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科技創新主體”這一定位也對企業參與科技活動有了更高要求。
雖然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經費逐年增長,但是在基礎研究方面還有待加強。去年10月公佈的《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企業佔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比重為77.7%,比2022年提高0.1個百分點,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
在基礎研究方面,高等學校和政府屬研究機構是我國開展基礎研究活動的主力軍,2023年對基礎研究經費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60.2%和31.6%,企業的投入仍有待加強。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佈局重大科技專案。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專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有研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曉晨在談到如何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時,呼籲要支援企業充分利用各方創新資源,加大研發投入,發揮產學研用融合的主導作用。此外要組建一批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持續提升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同時,要健全產學研成果對接和產業化機制,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如加快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拓展“第二場景”應用,推行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完善職務發明成果收益分享機制,充分激發創新內生動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少謙看來,應該透過制度創新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賈少謙表示,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中,能夠更好地把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市場需求,企業實驗室是優質創新資源的聚集地,是強化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重要抓手。他建議,針對企業實驗室建立差異化評價機制,加大對企業實驗室“技術產業化率”“成果轉化收益”等考核指標權重,引導企業實驗室在實現技術突破的基礎上,向技術成果高效轉化與產業化培育方面發展。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此前在採訪中提到如何支援企業科技創新時表示,將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大力培養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探索建立企業專案上升為國家專案的新機制,支援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融通創新。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支援有能力的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
企業研發準備金是指企業根據研發計劃及資金需求,結合企業研發實際情況按一定比例預先提取的專門用於企業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儲備資金。研發準備金制度是指規範企業研發準備金的計提、分配、使用、管理、核算、資訊披露等事項的管理措施。
“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的核心在於‘預備’與‘專款專用’,確保企業在面對研發週期長、風險高、投入大的專案時,能夠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避免因資金短缺中斷研發程序。”中國電信黨校(人才發展中心)的誠然、甘繼磊撰文指出。
人才培養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在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方面,大力支援、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
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是激勵人才幹事創業、激發其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才評價中“唯論文”“數專案”“比獎項”“擺帽子”等不良現象較為突出,人才評價機制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問題,與新時代新徵程發展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陽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帽子”治理,就是要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以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目的,進一步把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的改革措施落實落細,更好地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應該從科學設定人才分類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完善基層一線和青年人才評價機制方面來推進“帽子”治理。
“打破單一評價格局,建立以第三方進行同行評價為基礎的多元化評價機制,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加強國際同行評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由使用者、市場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王陽撰文稱。
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中央和地方紛紛出臺政策,提出以“破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立新標”為突破口,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為科技創新“鬆綁”。
2022年9月,科技部會同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選擇教育部、工信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健委、中國科學院等部門所屬的21家高校院所和上海、山東、湖北、四川、深圳、南京等6個地方開展試點。
具體來看,在國家改革試點方案的總體框架下,山東省進一步明確了四大類人才的試點任務和成果形式。其中,山東大學等4家單位為承擔國家和省重大攻關任務類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單位,對這類人才,要堅持“誰委託誰評價”“誰使用誰評價”,充分尊重任務績效評價意見,重點突出支撐國家安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評價權重。
上海市則突出分類健全人才評價標準,對基礎研究人才實行“基礎研究特區”試點;積極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在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和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推動由領軍企業等牽頭制定人才評價標準。
科技部有關司局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技人才評價具有“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是人才發展的基礎性制度,對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至關重要。下一步科技部將加快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切實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按照創新活動型別探索構建科技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探索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