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感受一下人性

forcode:最近聽了這本億萬富豪Andrew wilkinson寫的回憶錄《永不滿足》,作者講故事的技巧太好了!我本來只是切菜炒菜時順便聽,結果菜炒完了,我仍然繼續坐在電腦前聽下去,又聽了二十幾分鍾……現在聽完一半了,估計明天可以聽完這本書……
網友:財富鄙視鏈
新書: Never enough: From barista to billionaire
作者: Andrew wilkinson
作者是加拿大的一個連續創業者。他來自一個普通家庭,他小時候父母常為錢而吵架。作者從小知道錢的重要性,也就是窮怕了。他沒有讀完大學,連續創業,後來把企業賣掉。當他學習了巴菲特和芒格的理論之後,他欣喜若狂。他收購企業,改善管理,提升價值。他連續收購那些看起來普通但實際上潛力巨大、利潤豐厚的科技企業。他很快就成為十億美元富翁。
書中講了大量的關於財富鄙視鏈的故事。人們總是不知足,總是羨慕和嫉妒比自己更有錢的人。在生活方式上也攀比、擺闊。作者承認自己也一樣。小富的時候買名牌衣服和家用電器,逐漸變成買私人飛機、買遊艇、買豪宅。人們的慾望是無窮的。什麼時候才知足、才欣賞自己已經有的呢?
這本書的開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某人問,你跟十億鉅富相比,究竟你有什麼而他沒有呢?作者回答:我知足。I have the knowledge I have enough。
小插曲:芒格曾經提議將自己的上市公司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 與作者的公司合併。後來作者放棄了這一建議
forcode:昨晚聽了《永不滿足》三分之一,作者文筆確實蠻好。聽了很有感慨,我跟他年齡接近,而且當時有類似機會擺在我面前,我卻放棄了:我當年純粹因為興趣,自學了HTML網頁設計和圖片處理,有公司、班級、社團找我做網站,我卻嫌麻煩放棄了。後來參加計算機協會,有數碼評測網站,問我要不要加入,我把機會讓給了一個同班同學,我本來有機會成為創始團隊之一,至少可以賺點零花錢……
反思為什麼我沒有抓住機會,而作者卻抓住了,一個根本原因是,我沒有強烈的成就動力,嫌麻煩嫌累。
就包括現在,我在雪球有二十幾萬粉絲,我完全可以搞私募、更快速度賺錢、賺更多錢,為什麼不搞,嫌麻煩,不喜歡跟人溝通,跟人囉嗦……
網友:你不能既要又要還要。你已經超出一般人很多了,繼續走穩,A9 甚至 A10 都不是問題。佛口兄可以考慮找個合夥人,幫你處理你不擅長的事情,你專注在你擅長的事情。
forcode:2024年8月16日,絕味食品跌破13塊,我繼續加倉,又被嘲笑甚至引發憤怒和攻擊了,現在漲回21元,我已經開始盈利,回頭感受一下人性。我不願意搞私募的原因之一就是,該買入的時候,韭菜要質疑你的水平甚至要求贖回了。我的錢夠用了,犯不著浪費時間跟這種人解釋太多,影響心情,我寧願多讀幾本書,多看幾個電影,多出去騎車旅行。
網友:這也就是老巴為啥後面把投資人的錢退了,自己搞的原因,老是要給投資人心理按摩很累的。。
網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網友:轉~誰會因持有一家偉大公司的股票而富有,並傳承子孫?
——在美國的昆西小鎮上70%的人都成為百萬富翁,因為這個鎮上有家百年老店可口可樂公司,是長持可口可樂股票讓他們富有世代相傳。😀在華盛頓的西雅圖有一群因為持有微軟股票而富有的百萬富翁,😀在阿肯色州的本頓維爾有一群因為持有沃爾瑪而富有的百萬富翁。😀昆西小鎮上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用100年翻了50萬倍,而就是這個小鎮上70%的居民都是百萬富翁,他們的財富是由上百年來專注持有一隻股票——可口可樂所帶來的,這就是世界資本史上最著名的“昆西神話”。😀😀昆西小鎮人口僅有幾萬人,以純住區為主,沒有工廠和寫字樓,但這裡卻是美國百萬富翁最密集的地方。因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1922年,昆西的菸草大豐收,菸草固然也很賺錢,但居民們聽從了當地銀行家馬克·門羅的建議,讓他們大量買入並長期持有可口可樂股票。可口可樂於1919年上市,上市時每股40美元,年底曾一度掉到了19美元。銀行家馬克·門羅觀察到,即使在大蕭條期間,人們也願意將手中的最後所剩無幾的錢用來買冰可樂,這符合“永久持股”標準。👍👍馬克·門羅對前來銀行儲蓄的居民們建議“買可口可樂股票,不要賣”,他甚至借錢給當地居民去買可口可樂的股票。昆西小鎮的居民聽從了這條價值連城的建議,早期一度持有750萬股可口可樂。即使在1929年的大蕭條中,他們也堅持沒有賣掉。👍👍在上百年的持股過程中,昆西居民經歷住了多次熊市的考驗。他們的後裔們也因為可口可樂這隻股票而變得日益富有,這個小鎮甚至還有飛機場,很多家庭有自己的私人飛機。🙏🙏聯想一下我們也有非常著名的優秀的百年老店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白藥,片仔癀,你見過他們公司周邊的民眾,有誰握住自己近在眼前的偉大公司,其股票在二三十里翻了幾百倍,成為百萬千萬富翁?🙏🙏可惜的是“佛光照遠沒照近”,而是由遠隔千里之外的林圓、段永平、但斌、張磊、王富濟…倒握住了上述股權成了億萬富翁,說明了什麼?😁財不入急門,99.99%的人都不願慢慢賺錢。😀😀培養一堆偉大的百年企業,使他們企業周邊的居民,長期握著股票先富裕起來,難道不是一件福澤子孫成就億萬家庭資產配置必選的傳家寶嗎!
forcode:可口可樂成癮性這麼強?
//銀行家馬克·門羅觀察到,即使在大蕭條期間,人們也願意將手中的最後所剩無幾的錢用來買冰可樂,這符合“永久持股”標準。
網友:貌似是,我老婆就是愛喝,經常買。據說上海封城期間,可樂可是硬通貨
網友:上海封城可樂確實是硬通貨。辦公室有個同事,痛風痛的走不了路,但是可樂還是不斷。
網友:看過一本書《貧窮的本質》,裡面有講到在非洲扶貧的看到的現象,非常窮困的人家,如果拿到了一些補助款,很多人不是去買我們以為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麵包,蚊帳等),而是去買可以愉悅自己的東西(電視,收音機等),文章的觀點認為,在長期貧困的人看來,愉悅自己的東西能讓毫無希望的生活容易渡過。
forcode:昨天聽《永不滿足》,作者的父親,錢不夠用,生活拮据,從早忙到晚,而且也會教給兒子一些正確的理財觀念,自己會讀一些投資理財書籍,比如《窮爸爸富爸爸》,知道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但一旦手頭有了點錢,就管不住手突然衝動去買一個大件,甚至負債消費,回來後,老婆就找他吵架,作者童年就是在拮据和父母爭吵聲中度過的。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延遲滿足,所以沒法存下足夠的本金,沒有足夠本金就沒法抓住一些賺大錢的機會。
作者在初期做生意發財後,也像他父親一樣管不住手,買了一堆不必要的奢侈消費品,2008年客戶訂單突然銳減甚至要求退款,他的公司現金流突然枯竭,差點破產,痛定思痛,只把每年10%的利潤拿來消費,其他要滾動投資……
網友:今天參加表妹的結婚儀式,說起來我和表妹都是一起玩大的,我上幼兒園時,大舅媽的親妹妹生了私生女,大舅媽就撿了來自己養著,後來我和我表弟老是一起欺負她。表妹學習不好,後來做了護士,但是一直沒結婚,說起來年齡也不小了。上週接到通知,讓我來參加訂婚儀式,這儀式是雙方的親戚參加。我於是帶了全家過來,想著是我們這邊的人多,顯得人丁興旺,總歸是給我們長了氣勢,大舅媽也會比較歡迎。結果親戚們其實來的不多,一共四個桌子,我母親這一支倒佔了快一個桌子了。
大混賬和胖胖在儀式上到處竄,亂翻東西,後來他告訴我主席臺旁邊有個箱子,那個箱子裡有二十萬元錢,他親自數過。額外他還看到那個箱子旁邊有很多的金首飾,另外他還注意到我表妹身上還戴了好多。說起來,我表妹年齡比我媳婦還大,遠看或許還可以,近看很顯老。
吃完飯出來後,我就問倆混賬對這次婚禮的感受,大混賬說他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多錢,他真的是感到太震驚了。我說如果細算的話,從他出生一直到大學畢業,都花不了這麼多錢。而這是一次性給媳婦的彩禮,這還是沒加上那些金首飾的。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投入產出比,投入是草產出的是黃金,而不能投入黃金產出大糞,經營企業和經營家庭,最關鍵的就是要常算賬,計算下這個投入產出比,如果不算這個賬,經營企業就會破產,經營家庭也會破產。我說娶媳婦,要空手套白狼,一分錢都不花,最好還要把人家姑娘的錢賺過來,讓她生娃娃讓她做家務。像這樣花了這麼多錢,娶來一個不會生娃的老太婆,這樣不善經營,就好比那些花了好多錢買了衣服立即就扔垃圾桶的敗家娘們一般,就跟花了幾十萬買了一坨屎一樣,這樣的丈夫,這樣的家庭,如此不明智,最終必是破產的份。只有那些花了很少的錢撿了個媳婦,讓她幹活讓她生娃娃,做無本買賣的家庭,才能人丁興旺,發達起來。
領導嫌好我說話難聽,埋汰自己表妹。我說我這裡並沒有說我表妹是狗屎,我只是指出這種結婚浪費跟這類行為很相似。何況,我即使和我表妹是親戚,也並不等於說我就可以無視客觀事實,不吸取經驗教訓,何況這種親臨現場,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說起來我自己就是很善於經營家庭的,根本沒花多少錢,就讓領導嫁給了我,還生了仨娃,沒花多少錢,就把家庭經營得有聲有色,孩子們對我都很滿意,讓他們很高興,各種他們喜歡的吃的各種最喜歡的玩具都是我買的。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家庭的貧困導致我這樣的,但是我認為不是這麼回事,我認為算經濟賬,投入最少產出最多本質上就是家庭經營的利潤,這和企業的利潤是一樣的。我最近還常常想,如果我日後按照自己經營家庭的習慣去經營企業,一定可以獲得絕佳的利潤。正如我已經做到的,我花的很少,卻贏得了孩子們的滿心喜歡,那麼日後我以極少的成本,卻贏得了顧客的歡迎,那也是可以做到的,如此必然獲得豐厚的利潤。許多家庭有那麼多的資源,娶上一個老媳婦,或者娶個醜媳婦,一堆毛病,這不行那不行,生不起養不起,這種花了好多錢還娶了了累贅的做法是當今生育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培養孩子當然不會這樣,我會盡量讓他們空手套白狼,媳婦得是年輕漂亮的,一分錢彩禮沒有的,娶來還得是咱家的人,一心一意得給咱家著想的,這樣的媳婦才是咱家的媳婦,才能給咱家帶來利益,才有重大的產出。當然現在這只是我自己的理想,我正在努力向著這個方向培養。以後我仨兒要是有出息,白撿仨媳婦,自己有才幹能賺錢,兒媳婦又為咱家著想,那我養多少兒子也不愁。像有些敗家兒子,花了一堆錢還娶不到好媳婦,以為還娶媳婦必須花錢,這是我深惡痛絕的,要是我養出來這樣的兒子,那我下輩子不用安頓了。
說完了之後,領導在那裡很震驚,不過她也說了,我的計劃她是支援的,畢竟是自己兒子嘛,她是獲利的。我於是對她進行了一番心理按摩,我說了,這二十萬看起來很多,其實也不多,為什麼這麼講呢?女人一旦結了婚,就有權分一半。是以後把丈夫的收入分一半大呢?還是現在的彩禮大呢?顯然是以後分一半大,所以別計算芝麻,要計算方瓜。但凡懂的計算投入產出比的男人,以後必定善於經營家庭,這以後創造的收入,必定是海量的,無窮大除以2還是無窮大呢,所以女人嫁漢,別隻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還要盯著以後的方瓜大利呢。如果咱兒子們都精於打算,日後經營家庭出色,兒媳婦還能吃了虧不成?女人家就是頭髮長見識短才算彩禮。
當然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兒子能賺,媳婦又是白撿的,兒子們富了,自己過上了好日子,咱這老頭也就不愁了,孩子們指頭縫裡漏點咱就夠了。這就是老頭的算盤
forcode:這是我幾年前寫的一段話,送給樓主:
社會上同時存在兩套規則:社會規則和市場規則,核心家庭內部實行的是社會規則,講感情的,沒必要算那麼清楚。
非核心家庭成員(比如各自獨立成家後的兄弟姐妹或其他陌生人)之間實行的市場規則,錙銖必較。
如果在該講感情的時候去明算賬,要麼是感情不到位,要麼是腦子有問題,分不清場合。
如果在該講明算賬的時候去過多講感情,比如朋友親戚之間借錢不打借條、礙於面子輕易借錢出去、低價租房給親戚熟人不好意思提價、給親戚過多的金錢援助……最後對方沒有像你預期的那樣講感情,自己就會很受傷,覺得對方背叛了……
夫妻之間、親子之間,該講的是感情,而不是算計,算計來算計去,活的也太累了!靠算計很枕邊人過一輩子,等自己生病了需要對方照顧,那就危險了,巴不得你趕緊掛掉,對方可是第一繼承人……
網友:你似乎完全忽視了,當今的婚姻市場恰恰就是算計,彩禮的本質就是出售閨女,這也正是當前對那些高彩禮的嘲笑的原因。而我反對的正是這種拿婚姻當算計的現象。婚姻本該是雙方父母共同資助小家庭,以提供小家庭的啟動資金,幫助兒女們儘快自立,這樣才能讓小家庭儘快立足,但是當今的社會是女方家長盡力勒索男方家長,還打著為了女方好的名義,實際上卻是女方結婚後和丈夫共同承擔還款的責任,這些女方將自己作為被買賣的商品,還給自己的父母數錢,這就是當今最大的醜惡。
我不知道你們這些人看不到這些社會普遍存在的醜惡,反而過來指責我對於這種醜惡的批判,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難道你從這裡看到的是我對家庭成員利益的算計,而不是看到社會上家庭成員之間以及不同家庭之間的算計嗎?
forcode:婚姻、生育、教育等社會活動,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不可避免會存在經濟考慮和成本收益計算,我也相信人性經不起考驗,就像液態水只在0到100度的標準大氣壓下存在一樣,愛情、親情、友情只在一定經濟取值範圍記憶體在,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但對於大多數已經解決了基本溫飽甚至小康的人而言,過多的用市場規則來取代社會規則,會讓身邊人感受不到溫情脈脈,幸福程度會銳減。
我身邊的婚姻,根據我有限的觀察,那些純粹基於家裡有幾套房、工作條件、學歷、收入等經濟算計而別人介紹下結婚的夫妻,家庭氛圍、夫妻關係、幸福指數等都更差得多,雖然不缺錢、家裡幾套房、雙方工作都很好,但各自都有種種對婚姻家庭的不滿意,比如伴侶對你而言完全沒有性吸引力,你本能地厭惡他/她,你不認可他/她的價值觀、做事方式,性格讓你討厭等等,甚至遇到困難都沒法向枕邊人說說心裡話,個人心理危機之時,家庭不是港灣而是下一個戰場,徹底的孤獨、孤立無援。
而那些戀愛結婚、有感情基礎的夫妻,即使收入不高、工作一般,但夫妻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會一起出去散步、看電影、旅行,遇到問題夫妻會相互商量,遇到困難會相互扶持,患難見真情,家庭氛圍和幸福指數簡直是天上地下。
不知道你童年在原生家庭經歷過什麼,也許你沒有體會到家人之間那種溫情脈脈,也許你被自己的父母或看到自己和周圍人的父母相互算計,所以認為所有家庭都是如此,我認為這是一種過度偏激了,在一個溫飽甚至小康不成問題的社會里,家庭本可以更加溫情一些,相互關心、相互傾訴、相互扶持,這是你應該教給下一代的價值觀婚姻觀,而不是將自己慘痛的童年帶來的傷害繼續傳遞下去,讓你的兒子們繼續不幸福。
我覺得,你不能跟一個甚至不願意跟他/她做普通朋友的人結婚,純粹為了錢而結婚,是最愚蠢的選擇,出售了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代價過大。
網友:是的,在一個假想的極端場景下考慮人性,然後帶著這種心態過日子,有點自尋煩惱吧。感覺日子要反過來過,竭力避免讓自己和親人陷入那種極端情景去挑戰人性,然後舒舒服服地過平常日子。
網友:F大說得很真誠
網友:佛大的觀點和我父親的觀點一模一樣,更理論和書面化,可以作為家訓傳承
網友:家庭是港灣,而不是下一個戰場,說的真好。
網友:佛大這段講得非常好。
forcode: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在吃不飽飯、缺乏財務安全感的情況下,金錢是第一考慮,一切圍繞著錢來算計。當金錢不短缺之後,人們追求的更多是歸屬感:溫情脈脈的港灣、溫暖的人際關係。金錢、歸屬感都不缺之後,追求的是社會地位。再上一層次,追求精神體驗,比如成就感、價值感……樓主的問題是,明明已經吃得飽飯了,還停留吃不飽飯的層次在思考問題、看待世界……
========================
forcode:

虎妞經常說我:你是什麼不賺錢搞什麼!你這種人也是少見!我反問道,我賺的錢比周圍同齡人少嗎?我用更輕鬆的方式,幾年之內賺到了別人一輩子都未必賺得到的錢。我是有點理想主義,經常思考各種人類、宇宙、外星基地、星際航行等不著邊際的問題,我屬於那種藝術家或哲學家氣質的人,不夠功利。


但是,那種基於短期功利目標或任務去學習的人,當達到了目標或完成任務之後,就停止學習了。而基於興趣去學習的人,其探索深入的程度、廣泛學習的廣度、各種知識相互交織的密集度是那些功利性很強的人難以想象的,這種人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由於不夠目標明確、不夠功利、過於理想主義、過於天真幼稚而遭遇挫折,但當積累到一定程度,這種人的能力圈會拓展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最初純粹因為興趣去自學、探索、嘗試積累的知識、能力,最後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讓你獲得回報、賺到實打實的錢
點選閱讀全文做人不能太功利!

================

本文首發訂閱號:forcode奇想錄
未來新技術與新趨勢的種種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