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和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成年人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體力活動(MVPA),以降低各種慢病風險。此前2項研究顯示,每週集中1-2天完成大多數MVPA(即“週末戰士”模式)與均勻分佈運動模式類似,均與心血管結局和200多種疾病風險降低相關。然而,這一運動模式對死亡風險的影響尚不清楚。
2025年4月2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IF=5.4)發表了一項基於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大型研究,利用加速度計客觀測量資料,探討了不同運動模式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的關聯。結果顯示,即使運動集中在1-2天內完成,只要達到推薦運動量,其健康收益與均勻運動模式相當。
來源:醫咖會
原文連結: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24.039225
本研究資料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納入2013-2015年間完成7天加速度計測量的93,409名參與者。研究使用腕戴式加速度計(Axivity AX3)記錄運動資料,並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分類MVPA(如快走、跑步、騎行等)。
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三種MVPA模式:週末戰士(MVPA≥150分鐘/周,且≥50%集中在1-2天內完成)、規律運動(MVPA≥150分鐘/周,且≥50%分佈在≥3天)、運動不足(MVPA<150分鐘/周)。
研究的主要結局為全因死亡、CVD死亡和癌症死亡。採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調整年齡、性別、BMI、吸菸、飲酒、飲食、久坐時間等混雜因素。
MVPA的分佈
規律運動組的MVPA分佈更均勻,而週末戰士組的MVPA分佈更集中。

圖. MVPA運動模式分佈
左:規律活動組;右:週末戰士組
運動模式與全因死亡率的關聯
相比運動不足組,無論是週末戰士組還是規律活動組,都與全因死亡率發生風險降低相關。
-
週末戰士組 vs. 運動不足組:風險降低32%(HR=0.68,95%CI 0.64–0.74);
-
規律運動組 vs. 運動不足組:風險降低26%(HR=0.74,95%CI 0.68–0.81)。
運動模式與CVD死亡率的關聯
相比運動不足組,無論是週末戰士組還是規律活動組,都與CVD死亡率發生風險降低相關。
-
週末戰士組 vs. 運動不足組:風險降低31%(HR=0.69;95%CI 0.58-0.83);
-
規律運動組 vs. 運動不足組:風險降低24%(HR=0.76;95%CI 0.61-0.94)。
運動模式與癌症死亡率的關聯
相比運動不足組,無論是週末戰士組還是規律活動組,都與癌症死亡率發生風險降低相關。
-
週末戰士組 vs. 運動不足組:風險降低21%(HR=0.79;0.71-0.89);
-
規律運動組 vs. 運動不足組:風險降低13%(HR=0.87;0.76-0.99)。

圖. 活動模式與全因、CVD死亡和癌症死亡的關聯
週末戰士組 vs. 規律運動組
週末戰士組和規律運動組在全因死亡、CVD死亡和癌症死亡風險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
全因死亡:HR=0.93,95%CI 0.85–1.01;
-
CVD死亡:HR=0.92,95%CI 0.74–1.14;
-
癌症死亡:HR=0.91,95%CI 0.80–1.03。

圖. 週末戰士組 vs. 規律運動組
研究結果顯示,週末戰士運動和規律運動的益處相當,均顯著降低全因、CVD和癌症死亡風險。即使每週運動未完全達到150分鐘,運動仍有益處。
週末運動模式影響死亡風險的潛在機制可能涉及調節炎症、氧化應激和脂質代謝。未來的研究應側重於闡述這些關聯背後的具體機制,並在不同人群中複製這一發現。
研究的優勢包括:
(1)這是首個基於大規模人群佇列、採用加速度計客觀測量身體活動資料,以探討不同活動模式與全因死亡、CVD死亡和癌症死亡關聯的研究;
(2)研究納入近90,000名參與者,中位隨訪時間達8.1年,提供了足夠的統計效力;
(3)全面調整了多種混雜因素,並透過敏感性分析評估潛在未測量混雜的影響,增強了結果的穩健性。
侷限性在於:
(1)研究僅在基線時收集身體活動資料,後續隨訪中參與者的運動行為可能發生改變;
(2)儘管研究者努力控制混雜因素,但仍可能存在因測量誤差或未知變數導致的殘餘混雜;
(3)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聯;
(4)研究物件以白人為主,需在更多樣化人群中驗證結果的普適性。
參考文獻:J Am Heart Assoc. 2025:e039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