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泉教授:從CK到CKM,深度剖析CKM的全生命週期管理│GW-ICC2024

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腎臟病(CKD)以及代謝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三者常常共存,相互影響,給患者帶來極大健康負擔。2023年10月,美國心臟協會(AHA)釋出主席建議,提出了“心血管-腎臟-代謝(CKM)綜合徵”這一全新概念,並對CKM的定義、分期及綜合管理進行了概述。在第35屆長城心臟病學大會(GW-ICC 2024)暨亞洲心臟大會(AHS 2024)上,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彭道泉教授帶來了題為“從CK到CKM——2023 AHA心腎代謝健康主席建議解讀”的精彩報告。本文整理要點內容,以饗讀者!
一、CKM的定義
AHA主席建議將CKM綜合徵定義為一種健康紊亂,是由肥胖、糖尿病、CKD和CVD(包括心衰、房顫、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動脈疾病)之間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導致的全身性疾病。
CKM的定義包括了CVD風險人群及CVD患者。CKM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和較高的不良心血管結局風險。
二、CKM分期
根據病理生理機制、防治策略以及疾病風險將CKM綜合徵分為5個階段(0期至4期):
➤0期:無CKM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和腰圍正常,血糖、血壓、血脂正常,無CKD或亞臨床/臨床CVD證據;
➤1期:存在過度或已引起功能異常的肥胖。個體存在超重/肥胖、腹型肥胖或功能異常的脂肪組織,但未合併其他代謝危險因素或CKD。BMI≥25kg/m²(亞洲人群≥23kg/m²)。女性腰圍≥88cm,男性≥102cm(亞洲人群女/男≥80/90cm)。空腹血糖≥100-124 mg/dl或HbA1c在5.7%-6.4%;
➤2期存在代謝危險因素與CKD。個體合併代謝危險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徵)和/或中至高危CKD。
➤3期:CKM合併亞臨床CVD。個體罹患心腎代謝性疾病且合併亞臨床心血管疾病,或處於同等危險程度(經預測為高危心血管病或極高危慢性腎臟病)。
➤4期:CKM合併臨床CVD。存在過度/功能失調肥胖、其他CKM危險因素或CKD的個體合併臨床CVD(冠心病、心衰、卒中、外周動脈疾病、房顫)。

圖1 CKM綜合徵的分期

此外,還有一些風險增強因素可能影響CKM各分期進展,包括:
➤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銀屑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HIV感染/艾滋病)。
➤高危人群(南亞裔人群、低社會經濟地位人群)。
➤高負擔的不良健康社會決定因素。
➤睡眠障礙(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
➤性別特異性風險增強因素:
•早熟絕經史(年齡<40歲);
•不良妊娠結局史(如妊娠期高血壓、早產、胎兒生長受限);
•多囊卵巢綜合徵;
•勃起功能障礙。
➤高敏C反應蛋白升高(≥2.0mg/L)。
➤腎衰竭、糖尿病家族史。
三、CKM的病理生理機制
CKM的病理生理機制複雜,胰島素抵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過度啟用、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炎症以及氧化應激等病理生理機制促進代謝性疾病、CVD和CKD之間相互作用,導致CKM的惡性迴圈。

圖2 CKM的病理生理機制

除病理生理因素,社會因素也可能最終導致CKM,包括經濟狀況、受教育水平、居住環境、社交關係、個人習慣(如飲食習慣、情緒管理、吸菸和睡眠質量等)以及個體的易感性(如激素水平和腸道微生物差異等)。

圖3 CKM的社會生態學網路

四、CKM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01
CKM的篩查
為了在早期識別CKM綜合徵,需要在人群中進行積極的篩查。以21歲為年齡分界點,篩查重點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生命階段CKM的篩查
02
CKM的管理
不同CKM分期患者管理策略有所不同:
•第0-3期側重於預防CVD事件,促進心血管健康,強調生命的八大基本要素:健康飲食、多運動、戒菸、健康睡眠、體重管理、控制膽固醇、血糖和血壓。

圖4 CKM綜合徵1-3期患者的管理方案

•第4期側重於CKM背景下的CVD管理。在3期管理的基礎上,增加了跨學科護理團隊的參與。對於心衰患者,所有患者均應接受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推薦使用阿司匹林和高強度他汀類藥物,並根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或高危ASCVD患者的情況,考慮新增依折麥布和PCSK9抑制劑。

圖5 CKM綜合徵4期患者的管理方案

0

3

CKM的治療策略
整體治療策略:由於2型糖尿病(T2DM)、心衰和CKD經常共存,且具有共同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機制,因此應對CKM綜合徵採用具有多重作用靶點的整體治療策略,從而產生協同作用,改善患者預後。
表2 已證實對CKM有益的藥物及其對CKM的作用靶點
小結
•T2DM、CVD和CKD的發病密切相關,CKM綜合徵是由肥胖、糖尿病、CKD和CVD之間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導致的一種全身性疾病。
•CKM的病理生理機制複雜,胰島素抵抗、RAAS過度啟用、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炎症以及氧化應激等病理生理機制促進代謝性疾病、CVD和CKD之間相互作用,導致CKM的惡性迴圈。
•CKM的管理需要針對多重病理生理機制進行綜合干預,GLP-1RA、SGLT2i、MRA等新型降糖藥將有望成為新的標準治療方案。此外,CKM的管理需以患者為中心的多方協作。
專家簡介
彭道泉 教授
  •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 中南大學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研究所所長
  • 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心肌病與心衰專科主任
  • 中華預防醫學會心臟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臨床研究學組委員、國家標準化心血管專病中心-心血管與代謝疾病中心主任、湖南省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副會長、湖南省心血管病學會心血管疑難罕見病學組組長
  •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及美國克利夫蘭臨床中心博士後研究4年
  • 主持美國心臟病協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等科研課題20餘項。
  • 發表SCI論文90餘篇
  • 獲美國專利創新獎2項
  • 獲教育部、衛生部、省科委等科技成果獎6項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