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募資視窗。
作者 I 楊文靜 吳瓊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募資市場迎來新一幕。
今日(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宣佈:將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隨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釋出關於支援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
具有豐富投資經驗、出色管理業績、優秀管理團隊的股權投資機構,可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募集資金用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設立、擴募等。
這被業內視為創投機構募資的新路徑。
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認為這是創投行業回暖的一則訊號,“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充分用好債券融資方式,對於真正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募資破冰?科創債來了
“科創債”,一級市場翹首已久。
當中公告提到兩大部分十二條內容,即豐富科技創新債券產品體系,加快構建多層次債券市場;完善科技創新債券配套支援機制,為科技創新債券融資提供便利。隨後深圳證券交易所迅速響應,釋出了進一步支援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項通知——明確指出進一步拓寬發行主體和募集資金使用範圍
(一)新增支援金融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在繼續支援科技創新類、科創升級類、科創投資類和科創孵化類發行人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的基礎上,新增支援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發揮投融資服務專業優勢,依法運用募集資金透過貸款,股權、債券、基金投資,資本中介服務等多種途徑,專項支援科技創新領域業務。
(二)新增支援股權投資機構募集資金用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支援具有豐富投資經驗、出色管理業績、優秀管理團隊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創業投資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募集資金用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設立、擴募等。
這也為長期深陷“募資難”的一級市場開啟一個新視窗。
“從技術層面來看,創設科技創新債券是將債權資本匯入科技創新領域的一種創新途徑,在全球金融創新領域都具有借鑑價值。”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夥人陳瑋向投資界表示。
陳瑋認為,此舉既是落實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關鍵實踐,也是響應“創投國十七條”關於“支援創投機構發行債券及債務融資工具”指示精神的切實舉措,對推動創投機構拓寬資金來源,採取創新方式靈活運用債券資金做大做強,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則補充說,民營創投企業受其規模限制,往往在基金中出資份額較低。如果能夠有效發揮債券市場的融資作用,提高自有資金出資比例,不超過20%的出資,不僅能大幅提升LP的信心,更能快速組建新基金,對支援民營創投機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文祿表示,創投機構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的創新創業企業。對創投機構的支援,本質正是對科創企業的支援。
頭部機構開始了
此次此刻,募資之困歷歷在目。
正如清科研究中心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VC/PE募資新募集基金數量和規模分別為3981只、1.44萬億元,同比下滑43.0%、20.8%,且募資規模相較於2021年創投行業募資規模2.2萬億元足足下降了約35%。
如何緩解募資難,幾乎擺在了所有投資機構面前。正如此次“創設科技創新債券”方向,已有頭部機構開啟探索。
4月15日,上海國投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金額50億元,期限15年,利率2.1%。據悉,本期債券是全國首單用於三大先導產業科技創新債券、全國首單助力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科技創新債券,所募集資金將全部投向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上海三大先導產業領域。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披露稱,將發行總額不超過25億元的公司債券,擬用於基金出資、對子公司增資、償還有息債務、補充營運資金等方面。
另外,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了5億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2.10%的科技創新公司債券,資金將主要用於投資智慧製造、人工智慧、新一代資訊科技等新興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廣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無錫產業集團、浙江產興股權投資、成都高科集團、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及更早之前的深創投等機構發債募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今天的新聞釋出會上透露,“目前有近500家市場機構計劃發行超過30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
“我們注意到,參與債券發行的基本以國有創投機構為主,民營創投機構參與較少。”在應文祿看來,與國有創投企業相比,民營創投決策流程短、市場敏銳度高,能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更願意投資於具有高創新性和顛覆性的專案,為那些處於初創期、成長期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企業提供資金、市場資源、戰略指導等全方位支援,對促進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這一次,隨著債券融資方式新政普及,將支援更多符合條件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創業投資機構等發行長期限科技創新債券,帶動更多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當前創投行業正在經歷歷史性的定位轉變”,應文祿感嘆,“曾經屬於小角色的創投行業,如今已升維成國家頂層設計的一部分,成為產業升級的支點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這樣的變化令人期待。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