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市場丨降低再貸款利率,推出債市科技板——經濟主題記者會解讀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資本市場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
貨幣政策方面,擇機降準降息,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可能率先下調。人民銀行表示,“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為6.6%,還有下行空間,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間”。結構性政策工具方面,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由5000億元擴大到8000-10000億元,研究推出支援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的新工具,建立支援資本市場的常態化制度安排。
財政政策方面,對幼兒發放育兒補貼,建立學前教育國家資助制度;新增對於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相關企業貸款的貼息政策。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方面,2024年末,已有40%的融資平臺退出、融資平臺經營性債務規模約14.8萬億元。
科技創新方面,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援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
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方面,分行業出臺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的方案;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配合,支援新舊動能轉換。
事件: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1],邀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就發展改革、財政預算、商務、金融證券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點評:
一、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和再貸款利率或迎來下調
擇機降準降息,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可能率先下調。人民銀行在本次記者會上表示,“今年,我們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執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為6.6%,還有下行空間,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間。同時,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充裕,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目前,1年期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為1.75%,上一次調整為2024年1月,由2%下調至1.75%。
結構性政策工具方面,擴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研究推出支援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的新工具,建立支援資本市場的常態化制度安排。人民銀行在本次記者會上表示,“進一步擴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拓寬政策支援的覆蓋面,併科學運用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力支援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小微、養老金融等領域。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援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用好支援資本市場的兩項貨幣政策工具,與證監會探索常態化的制度安排,支援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在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方面,提高規模、降低利率、擴大範圍,人民銀行表示,“進一步擴大再貸款規模,從目前的5千億擴大到8千至1萬億,更好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降低再貸款利率,這些是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提供的再貸款資金利率,強化對銀行的政策激勵。擴大再貸款支援範圍,大幅提高政策的覆蓋面。與財政協同,保持財政貼息力度,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從促進消費的新工具來看,可能增設針對消費信貸(例如支援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消費)以及消費相關企業貸款的再貸款工具。從穩外貿的新工具來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最佳化融資、結算、外匯等金融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可能結合外貿企業融資和結算的業務型別(如信用證、出口信用保險等),推出降低其融資成本的結構性政策工具。從支援資本市場的兩項工具方面,互換便利可能常態化操作,據人民銀行在記者會上披露,“互換便利共開展兩次操作,金額合計1050億元。截至今年2月末,上市公司披露擬申請回購增持貸款金額上限約750億元,金融機構與近900家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達成合作意向”。
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平衡好支援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人民銀行在記者會上表示,“人民銀行將貫徹落實好中央決策部署,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援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在政策傳導上,進一步完善利率調控框架,持續強化利率政策的執行和監督,對於一些不合理的、容易削減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行為加強規範,推動落實銀行補充資本金等措施。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銀行科學評估風險,最佳化信貸結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預計2025年,政策當局將繼續透過強化存款自律、降低存款利率等方式,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繼續關注長期債券利率、貸款利率和銀行負債成本的關係。
分行業出臺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的方案;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配合,支援新舊動能轉換。發改委在本次記者會上表示,“近期,國務院常務會研究了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的政策措施,我們將分行業出臺具體方案,推動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擴大中高階產能供給,讓供給側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人民銀行表示,“金融政策也將加強與產業政策的協同,政策方向上有保有控,促進產業供求的動態平衡,支援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在上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期間,2018年12月,發改委等11部門曾經聯合釋出《關於進一步做好“殭屍企業”及去產能企業債務處置工作的通知》(發改財金〔2018〕1756號),要求積極穩妥處置“殭屍企業”和去產能企業債務。
二、財政政策:推出促消費的兩項貸款貼息政策
拓寬消費品以舊換新範圍,用於以舊換新的超長國債規模翻番。財政部在本次記者會上表示,“加大對消費者的直接補貼力度,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釋放消費需求。今年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3000億元,比去年翻了一番,並將手機、平板等產品納入補貼範圍,直接降低消費者購物成本。今年春節前,中央財政已經預撥810億元的資金,補貼資金提前到位,讓廣大消費者及時享受政策紅利”。
民生領域方面,對幼兒發放育兒補貼,建立學前教育國家資助制度。財政部在本次記者會上表示,“對老年人,今年將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適當提高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超過3億人受益。同時,加強對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的支援。對幼兒,發放育兒補貼,建立學前教育國家資助制度”。
新增對於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相關企業貸款的貼息政策。財政部在本次記者會上表示,“新增實施兩項貸款貼息政策,激發消費動力。一項是對重點領域的個人消費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減輕當期支出壓力。另一項是對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幼、家政這些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財政對經營主體貸款分類給予貼息,降低融資成本,增加更多優質服務供給”。
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方面,2024年末,已有40%的融資平臺退出、融資平臺經營性債務規模約14.8萬億元。據財政部披露,“從去年四季度情況看,置換政策實施後平臺減少4680家,佔全年減少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據人民銀行披露,“到2024年末,與2023年初相比,約有40%的融資平臺透過市場退出、市場化轉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資平臺的序列。融資平臺的債務按其產生的原因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和經營性金融債務。關於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化解,剛才藍部長已經作了介紹,我講一下融資平臺經營性債務化解情況。2024年末,融資平臺經營性金融債務規模約14.8萬億元,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這些經營性金融債務中約3/4集中在東中部經濟大省,這些省份自身的化債能力很強。2024年四季度,融資平臺新發行債券平均利率為2.67%”。
三、科技創新:推出國家創投基金和債券市場科技板
在更好支援科技創新方面,會議介紹了多項創新性舉措和對現有制度的最佳化安排,核心抓手是綜合運用股票、債券、可轉債、優先股、資產證券化、期權、期貨等產品和工具,為科技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接力棒”式融資支援和服務。工作重點是進一步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支援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促進“募投管退”良性迴圈,為耐心資本發展壯大建立良好的市場生態。
具體舉措包括:(1)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2)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3)最佳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4)穩步發展智慧財產權資產證券化;(5)提升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6)完善“併購六條”配套機制;(7)最佳化私募和創投基金退出“反向掛鉤”政策;(8)推進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試點;(9)健全基金份額轉讓制度;(10)支援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和併購基金髮展等。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會議中提到,“資本市場支援科技企業不只有上市一條路,也不只有股票一種工具,債券、可轉債、優先股、資產證券化、期權、期貨等產品和工具也可以有所作為”。
在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方面,能夠從募資端提升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活力,強化對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資金保障。國家發改委在記者會上表示,“將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就是要聚焦硬科技、堅持長週期、提高容錯率,透過市場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業”。
根據投中網統計,2024年國內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VC/PE)市場募資活躍度較低,新設基金數量和認繳規模同比分別下降41.9%、43.3%,完成募集基金數量和募集規模同比分別減少8.1%、減少46.9%。
提升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完善“併購六條”配套機制、最佳化私募和創投基金退出“反向掛鉤”政策、推進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試點、健全基金份額轉讓制度、支援私募股權二級市場(S基金)和併購基金髮展等舉措則側重暢通股權投資退出渠道。
從近期我國VC/PE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內股權投資機構還主要透過IPO完成已投專案的退出,對於併購、股權轉讓等方式利用較少。根據清科私募通統計,2020—2024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透過IPO完成退出的交易規模佔比為71.59%,同期,併購、股權轉讓佔比分別為9.74%、5.83%。
發展多元化的股權投資退出渠道,不僅能夠提振創投機構投資積極性,對於促進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也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根據清科私募通統計,2024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股權投資(不含IPO、上市公司定增)總規模較2023年繼續下滑27.37%,降幅較2023年擴大近20個百分點。
從美國資本市場的情況來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所投股權主要透過彼此之間轉讓或者公司併購實現退出,對IPO的依賴度較輕。根據PitchBook統計,2019-2023年,美國一級市場PE機構股權投資退出總規模為21400億美元,其中IPO為4807億美元,佔比為22.46%,公司併購和發起人收購佔比分別為38.04%、39.50%。根據Evercore Private Advisory統計,2019-2023年,美國二級股權市場交易總規模為4910億美元,與IPO基本持平。其中,自2021年以來,年交易規模為585億美元,中樞較之前(2018-2020年年均交易規模為353億美元)顯著抬升。
借鑑美國經驗,我國資本市場在併購和股權轉讓方面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本次會議也重點提到了要完善“併購六條”配套機制、健全基金份額轉讓、支援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和併購基金髮展等舉措,預計2025年可能會有更多的配套制度出臺,以健全我國股權投資市場生態,比如透過鎖定期“反向掛鉤”等安排,鼓勵私募投資基金積極參與併購重組;擴大股權投資和基金份額轉讓試點範圍等。
在債券市場支援科技創新方面,會議提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援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人民銀行在本次記者釋出會上表示,“近期,為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援力度,人民銀行將會同證監會、科技部等部門,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一是支援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拓寬科技貸款、債券投資和股權投資的資金來源。二是支援成長期、成熟期科技型企業發行中長期債券,用於加大科技創新領域的研發投入、專案建設、併購重組等。三是支援投資經驗豐富的頭部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創業投資機構等發行長期限科技創新債券,帶動更多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注:
[1]中國政府網,經濟主題記者會文字實錄,2025-3-6[2025-3-6],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5lh/zb/qh1303/wzsl.html?gov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