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牛行情建信基金規模反縮水,四大行嫡系成同類墊底差生

作者 |智友養基
2022-2024年,國內債券市場迎來發展黃金期。在銀行存款與理財收益下行驅動下,公募債基規模三年內激增2.9萬億元,增幅達38%。
然而,背靠建設銀行的頭部固收機構——建信基金,卻在這一輪債牛行情中顯露疲態,呈現出規模停滯、業績墊底、機構資金流失等困境。
根據Choice資料,2024年底建信基金旗下債券基金規模為1095億元,低於2021年底1097億元,錯過這輪債券牛市增長的機會。全市場債基規模從20年底的第7名,跌到2024年底的23名。
從發行規模看,情況同樣不容樂觀。Wind資料顯示,22年、23年、24年建信基金的債基首發規模分別為122億、67億、163億元,這三年的發行規模甚至低於2019年的水平,就是2020年也有160億元。
在債券牛市行情中,新發規模沒有實質性增長,這一現象令人費解。
規模停滯不前,或許跟業績表現不佳有關。
業績墊底,機構資金撤離
海通證券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3月底,建信基金近3年的固收收益絕對值僅為8.91%,在14家固收中型公司裡排名倒數第一;近2年固收收益為6.08%,同樣墊底。
就連與18家固收大型公司對比,其近2年的固收收益也處於32家固收中大型公司的最末位置。
超額收益方面的表現同樣令人擔憂。近2年建信基金旗下72只債券基金中,有半數(36只)的超額收益是虧損的,未能跑贏業績比較基準。
多隻債基2年跑輸同期業績比較基準超過5個百分點,業績排名在同類中靠後。
具體到產品層面,以建信雙息紅利和建信收益增強為例,表現令人投資失望。
近2年建信雙息紅利A的收益率僅為0.27%,超額收益率為-10.98%,在同類中排名墊底;建信收益增強的收益率為6.23%,超額收益率同樣低迷,為-8.75%。
機構資金的"用腳投票"顯出問題影響的嚴重性。2023年底,建信雙息紅利的規模為24.11億元,一年後腰斬至12.61億元,機構持有比例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
建信收益增強的情況更為慘烈,規模從2023年底的21.28億元驟降至2024年底的1.61億元,機構持有比例從96%斷崖式下跌至50%。
建信基金旗下有5只帶"增強"二字的債基,這5只"增強"債基近2年的超額收益率卻全部為負,"增強"名不副實,變成了實打實的"增弱"。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截止時間2025年3月31日
這些基金由牛興華、呂怡、李峰、許可、彭紫雲、薛玲、張溢麟等多位基金經理分別管理,表明整個債基團隊都面臨瓶頸。
行業狂飆突進,建信基金原地踏步
建信基金由建設銀行控股,成立於2005年,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背靠四大行之一的建設銀行,理應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渠道支援,為何在這輪債券牛市中表現如此失色?
而且對比其他銀行系公募,建信基金也是少有在3年債券牛市中規模停滯不前的銀行系公募。
此外,從機構持有比例看,2024年底建信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僅為74.69%,明顯低於其他銀行系同行:工銀瑞信82.25%、中銀基金90.62%、農銀匯理94.69%、交銀施羅德87.56%、浦銀安盛84.95%。
固收基金本是建信基金的強項,該公司一直以來都是"強固收、弱權益"的定位。
2023年,原董事長張軍紅在回顧建信基金髮展歷史時曾表示,建信基金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要不斷髮力非貨幣基金尤其是權益基金,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
這一表態或許透露出公司戰略重心的轉移,卻在時機選擇上頗為不妙——恰恰錯過了固收發展的黃金期。
轉機或許正在到來。2024年底,出自建行系統的謝海玉擔任公司總裁。儘管謝海玉缺乏公募行業工作經驗,但其過往資產投資履歷豐富,或許能帶領建信基金走出債基困局,重振旗鼓。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公募基金市場,僅憑金字招牌已不足以保證勝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於持續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能力。
資料來源:Choice,Wind

特朗普瘋狂加稅,對普通人和企業有何影響?金價不斷創新高,現在還能不能買?動盪時刻,我們如何做出決策,守護財富?
這些關乎你的資產、你的未來的問題,我們都在智谷趨勢內部研判裡面作了詳細的分析解讀。
歡迎掃碼訂閱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成為智谷圈年度會員,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商業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穿越風暴。現在訂閱,贈送全年12場閉門直播
掃碼加入,圈內等你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讀者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