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長安》:李亨的繼位與長安城的光復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棄長安》。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安祿山在攻下潼關後,唐玄宗聞風出逃。
在途徑馬嵬驛的時候,禁軍將士譁變,殺死了楊國忠,並逼迫唐玄宗賜死貴妃。
最終在唐玄宗的反覆權衡下,貴妃被縊殺。
這是自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最為傷心的一刻。
但無論如何,命運的齒輪還在轉動,開拔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周圍人士的簇擁下,玄宗又緩緩踏上了入蜀的路途……

李亨繼位:亂世中的權力交接

要說安史之亂的最大受益者是誰,那無疑是太子李亨。
早年間,太子因為受李林甫和楊國忠的讒言,幾次都差點被唐玄宗廢掉。
再加上唐玄宗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李亨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當上皇帝。
結果安史叛軍的到來,給了他提前繼位的機會。
我們上一節講過,楊貴妃香消玉殞後,唐玄宗的身心和威望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李亨在此時適時地提出要與唐玄宗分兵,並得到了唐玄宗的允諾。
這一別,李亨無異於龍歸滄海,虎入深山,人生第一次獲得了發號施令的機會。
他北上靈武,聯絡各地官員及節度使,收羅殘兵,並且在沒有得到唐玄宗的允許下,靠著裴冕、杜鴻漸等重量級官員的擁護,於公元 756 年七月十二日正式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
這一事件看似偶然,實則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
從內部因素來看,唐玄宗晚年的昏庸統治,使得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政治腐敗,社稷不振。
安史之亂的爆發,更是讓唐朝的統治搖搖欲墜,百姓渴望有一位新的領導者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李亨的繼位,無疑給了人們新的希望。
從外部因素而言,安祿山叛軍勢如破竹,迅速攻佔了大片領土,唐朝急需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來組織抵抗。
李亨的登基,為唐朝的平叛戰爭提供了一個新的核心,使得各地的唐軍能夠在他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叛軍。
而無心政治的唐玄宗在看到兒子生米已經做成熟飯後,也就默許了他的提前即位,於是下了一道詔書將皇位傳給太子,自己則退為太上皇,玉璽也隨之交出,這樣李亨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唐新主人。
李亨的繼位對唐朝平叛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穩定了唐朝的政治局勢,避免了因唐玄宗的逃亡而導致的權力真空和混亂局面。
其次,李亨積極組織軍事力量,任命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為統帥,展開了大規模的平叛戰爭。
他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調集各地的軍隊、籌集軍餉、招募士兵等,為平叛戰爭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然而,李亨的繼位也並非一帆風順。他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和挑戰,諸如唐玄宗的餘威、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叛軍的強大攻勢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李亨需要不斷地平衡各方勢力,協調各方關係,才能確保平叛戰爭的順利進行。這樣一來,拉攏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成為了唐肅宗李亨站穩軍界的第一步。
郭子儀、李光弼:中流砥柱的崛起
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唐朝的平叛戰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堪稱中流砥柱。
郭子儀出身於武舉,他性格沉穩,足智多謀,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
李光弼則是契丹族人,他作戰勇猛,治軍嚴謹,善於運用戰術。
在安史之亂初期,叛軍來勢洶洶,唐軍節節敗退。
郭子儀和李光弼臨危受命,他們率領唐軍與叛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在河北戰場,他們多次擊敗叛軍,收復了大片失地,極大地鼓舞了唐軍計程車氣。
唐肅宗自然知道二人的實力,他一上位就下令將郭子儀、李光弼從河北調回朔方。
郭子儀、李光弼深諳官場之道,他們知道,這是考驗忠誠度的時候,於是在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底,五萬朔方精銳抵達靈武,郭、李二人只在河北留下了一些必要的守備兵力。
朔方軍的回師勤王,不僅大大增強了李亨直接掌管大唐軍界的能力,也在朝廷內外,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此時長安已經陷落,東西都城都在敵手實在是讓李唐宗室沒有面子。
對此,李亨的計劃是,讓郭子儀帶朔方軍主力留在靈武,儘快整軍南下,進攻關中。
同時,令李光弼領兵五千固守太原,嚴防史思明西出井陘,進犯河東,不再讓安史叛軍前進一步。
李亨的上位確實有振奮人心的作用,他的一系列軍事佈置也堪稱上佳,以至於當時坊間流傳著一些太子即將收復長安的小道訊息,一有風吹草動就被傳謠成“太子大軍來了”!
謠言多了,叛軍也就相信了,每當見到長安北方煙塵大起,他們就以為是李亨帶兵殺了過來,於是四散奔逃,惶惶不可終日。
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郭子儀、李光弼繼續奮勇殺敵,為大唐的維穩打出了精彩一拳。
但勝利不僅僅屬於他們,還有一些小官員也在為這場戰鬥默默付出著,其中較有名氣的當屬張巡。
此時的張巡正經歷前著所未有的艱難處境,他所執掌的睢陽,馬上就要守不住了……
睢陽保衛戰:絕境中的堅守與犧牲
張巡是蒲州河東人。
蒲州河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濟。
張巡在唐玄宗開元末年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等。
安史之亂時,張巡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
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奇率軍十三萬南侵雍丘睢陽。
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
但張巡終究寡不敵眾,在唐肅宗至德二年十月初九,睢陽城陷。
張巡與許遠一道被俘。
叛軍名將尹子奇略帶譏諷地問張巡:
“聽說你督戰時,激憤到眼眶破裂、血流滿面、牙齒皆碎,你這是何必呢?”
果張巡傲然地答道:
“我欲氣吞逆賊,只是力不從心而已。”
尹子奇勃然大怒,他用力撬開張巡的嘴,發現張巡只剩下三四顆牙齒。
尹子奇為之動容,他感慨張巡的氣節,不忍加害,但手下對他說:
“像張巡這樣的人,必不為將軍所用,不殺遺留後患。”
子奇默許了。
當天,張巡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臨刑前,張巡“顏色不亂,揚揚如常”。
從大唐平叛的角度來看,睢陽保衛戰是安史之亂中的一場慘烈而悲壯的戰役。
睢陽,作為江淮地區的重要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一旦睢陽失守,叛軍將長驅直入,整個江淮地區將陷入叛軍之手,唐朝的經濟命脈也將被切斷。
在這場戰役中,張巡、許遠等將領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叛軍展開了長達十個月的激烈戰鬥。
不僅保衛了唐朝財富來源的江南地區,還牽制了大量叛軍兵力,間接支援了唐軍在長安、洛陽主戰場的大反攻。
詩人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曾用一句壯懷激烈的反問句盛讚張巡:
“守一城,捍天下……
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愈所言不虛。
就在睢陽失守前十一天,唐軍成功收復長安;睢陽失守九天後,唐軍收復洛陽。
可以說,張巡是大唐帝國得以繼續延續一百多年的重要功臣之一。
克復兩京的喜悅:短暫的勝利曙光
在張巡等人的牽制下,叛軍兵力分散。
郭子儀等人趁機收復了長安跟洛陽,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至德二年五月,郭子儀率軍進攻長安,但在長安城西的清渠遭叛軍步兵與騎兵的夾擊,中了安祿山手下大將安守忠的誘敵之計,被叛軍騎兵包圍,唐軍大敗,退守武功縣。
之後經過四個多月的整頓和準備,九月十二日,廣平王李俶配合郭子儀率兵15萬,並借回紇精銳騎兵 4000,再攻長安。
二十七日,唐軍進至長安西,列陣於香積寺,與列陣於唐軍北面的10萬叛軍展開激戰。
叛軍先以精銳騎兵衝擊唐軍,唐軍前軍將領李嗣業身先士卒,穩住陣腳。
安守忠在大營東邊埋伏精銳騎兵欲突襲唐軍側後,但被唐軍發現。
此時,唐軍派回紇騎兵偷襲叛軍騎兵並將其消滅。
隨後李嗣業與回紇騎兵繞到叛軍身後,夾擊叛軍,經過約8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叛軍大敗,被殲6萬餘人,當夜撤離長安東逃,唐軍於二十八日收復長安。
接下來,就是劍指洛陽。
唐軍進入長安三日後,李俶率主力東進。
安慶緒為確保洛陽無憂,命嚴莊率洛陽主力部隊西上,與從長安退保陝郡的張通儒部合力阻擊唐軍。
十月十五日,郭子儀部與安軍在陝郡城西新店遭遇。
安軍依山列陣,郭子儀從正面進攻失利。
回紇騎兵襲擊安軍側後,郭子儀乘機率部出擊,安軍大敗,死傷甚眾。
安慶緒聽聞戰敗,驚慌不已,當下決定棄洛陽逃往鄴城。
十八日,唐軍收復洛陽。
收復長安和洛陽是唐朝平叛戰爭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郭子儀、李嗣業等將領的指揮下,唐軍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成功收復了兩京。
這一勝利不僅恢復了唐朝的政治中心,穩定了唐朝的統治,還極大地鼓舞了唐朝軍民計程車氣,增強了他們平叛的信心。
此外,收復兩京也為唐朝的復興奠定了基礎,使得唐朝能夠重新組織力量,繼續對抗叛軍。
然而,克復兩京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太久。
雖然李家天子收復了兩京,但叛軍的勢力依然強大,他們在河北等地仍然佔據著大片領土。
唐朝的平叛戰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
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是如何被平定的?
被遺忘許久的唐玄宗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