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長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棄長安》。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在楊國忠的逼迫下,安祿山終於舉起了反叛之旗。
實際上,原本礙於唐玄宗的面子,安祿山決定等唐玄宗駕崩以後再到長安奪取政權。
但現在楊國忠的步步緊逼,使安祿山提前了自己的反叛計劃,最終在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的十一月發動了叛亂,掀起了大唐的驚濤駭浪。
安祿山的戰前準備
提到安祿山這個名字,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但是他的具體情況,我們可能瞭解的並不多。
安祿山是粟特人,出生在營州的一個胡人家庭,他狡黠多智,善於揣摩人心。
開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使,安祿山偷羊被抓住,張守珪準備按律,將其亂棍打死。
結果安祿山高聲呼喊道:
“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兩蕃了嗎?
為什麼要打死我!”
張守珪見他長得肥壯,頗有膽識,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鄉史思明一起去抓獲俘虜。
結果這一抓,張守珪發現自己得到了一個人才,只要他們出去就一定能夠按時抓到俘虜,於是把安祿山提拔為偏將,並且收為義子,善加培養。
或許張守珪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當年的一個善舉,居然會改變大唐王朝的顏色,並且徹底顛覆一個盛世的歷史走向。
後來安祿山平步青雲,靠軍功做到了平盧兵馬使。
之後又憑藉機靈和逢迎,逐漸獲得了唐玄宗的寵信,併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勢力不斷膨脹。
從現有材料來看,早年間的安祿山還算是比較老實,但隨著自己勢力變大,再加上唐玄宗對自己的寵信與日俱增,他開始按捺不住自己想要“上進”的心了。
最後在楊國忠臨門一腳的逼迫下,安祿山決定放手一搏,履行與唐玄宗在華清池十月“相見”的約定!
在起兵之前,安祿山做了一系列秘密的籌劃工作。
他大量招募胡人入伍,使得軍隊中胡人的比例大幅增加,並親自挑選了八千名最為精銳的壯士,組成了一支名為“曳落河”的親兵部隊。
“曳落河”在突厥語中是 “壯士”的意思,這支部隊成員個個以一當十,戰鬥力極強。
他們是安祿山軍隊的核心力量,在關鍵戰役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像在安祿山叛亂初期進攻洛陽的戰役裡,“曳落河”部隊騎著矯健的戰馬,揮舞鋒利長刀,衝鋒在前,令唐朝軍隊難以抵擋,為安祿山軍隊迅速突破防線,攻佔洛陽立下汗馬功勞。
另外,為提升軍隊戰鬥力,安祿山還耗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打造精良兵器。
他命人制造的長槍,長度超過一丈,槍頭尖銳無比,在戰場上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這種長槍在步兵作戰中,能夠有效抵禦騎兵的衝擊,也可在衝鋒時對敵人造成巨大威脅。
最後,安祿山花了很大的精力與親信研究、確定作戰計劃,特別是對范陽到洛陽這條進攻主路線的地形、道路和進攻日程進行了縝密的調查和規劃。
安祿山在將作戰地圖一一交給一線將領時,還鄭重交待:
“誰敢違背作戰計劃,立斬不赦!”
從天寶十五年的八月開始,安祿山進入了最後的備戰階段。
不得不說,安祿山的保密工作做的毫無破綻,除了次子安慶緒以外,只有謀臣嚴莊和高尚還有阿史那承慶等寥寥幾人知道起兵密謀。
甚至連“安史之亂”的二號人物史思明都沒有進入這個謀反小圈子。
起兵前幾天,安祿山召集全體將士,謊稱自己手上有唐玄宗的密詔,要讓他帶兵進入長安誅殺楊國忠以“清君側”,但手下的將士都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安祿山的真實意圖,但沒有人敢提出異議。
范陽當地的父老還企圖勸諫安祿山,安祿山竟也沒勃然大怒,還讓自己的親信嚴莊帶話說:
“我起兵是憂國之危,不是為了一己之私。”
可見安祿山很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即便造反也要找個合適的理由,不想以反賊示人。
在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後,公元755年的十一月初九,安祿山終於起兵了!
安祿山“東北三師”的恐怖力量
在安祿山起兵後的第七天,正在與楊玉環共浴於驪山的唐玄宗才得到了安祿山謀反的確定訊息。
這就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寫的: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然而,唐玄宗知道安祿山造反的第一反應卻是出奇的淡定。
當然,有個人比他還要若無其事,那就是楊國忠。
在討論戰爭的御前會議上,楊國忠洋洋得意,好像在跟別人炫耀說,“你看,我早說他會造反”。
但現在畢竟不是炫耀的時候,楊國忠又露出一幅縝密思考後的樣子,然後自信地和唐玄宗說:
“真正要造反的只有安祿山一個人,其他人都是被裹挾的,陛下稍安勿躁,不過十天半月,您就將看到安祿山的首級!”
唐玄宗擊節讚歎楊國忠的“速勝論”,但滿朝大臣都是“相顧失色”,沒有一個人敢說話。
可惜,缺乏實力而造成的落敗,只能留下笑柄。
李隆基由於沒來由的自信,造成對軍事戰爭的部署也只做了兩件極簡單的事,一個是派大將畢思琛前往東都洛陽,一個是派金吾將軍程千里奔赴河東,各自募兵數萬以防備安祿山進攻。
另外,就是召見軍界巨頭——安西節度使封常清。
但封常清表現得比玄宗還要自信,他誇誇其談,認為安祿山一開始得勢只是因為天下承平日久,軍民望風懼賊。
現在安祿山的氣運已經用的差不多了,自己只要走馬開赴洛陽,短期內就可平定安祿山的反叛,將他的首級懸於長安城頭。
唐玄宗聽後,無疑像打了興奮劑一般,當場任命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也就是名義上把安祿山的官職免掉了,然後給了封常清,大有即將馬踏范陽之雄心。
在楊國忠和封常清的推波助瀾下,李隆基喪失了第一時間走出自負人設的機會。
在安史之亂前期,從范陽到長安,李隆基還將驕狂執迷很多次,其中的一個細節就是,李隆基見過封常清之後,竟然又心安理得地待在了華清宮,而沒有及時趕回長安,更不要說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就在李隆基沐浴在華清宮的香湯裡時,安祿山正大殺四方,一路凱歌高奏。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安祿山手下的精銳部隊,也就是由范陽、平盧、河東三鎮選拔出來的“東北三師”。
那麼,這“東北三師”的戰鬥力究竟有多可怕呢?
我們簡單說兩個方面大家就瞭解了。
一個是“東北三師”的移動速度非常快,可以瞬間發起閃擊戰。
起兵初期,安祿山採取夜間行軍,每天前進六十里,十五萬大軍竟然可以跟的上這樣的行軍速度,導致沿途州縣剛想建立防禦工事之時,安祿山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了。
靠著這樣的“高速移動”部隊,安祿山十天就殺到了博陵。打下東都洛陽也僅僅用了一個多月。
另一個是安祿山大軍的攻擊力十分強勁,由於軍隊中以胡人居多,這些驍勇善戰的馬背之人在面對早已承平日久,不動刀劍的地方兵卒時,往往如砍瓜切菜一般。
再加上河北各郡的戰鬥準備不足,倉促之間,敗的敗、降的降,用《資治通鑑》的話來說就是:
“所過州縣,望風瓦解。”
那麼,面對叛軍的摧枯拉朽之勢,唐軍就真的沒人敢扛起武器和安祿山拼死幹上一仗嗎?
還真有,這個人就是顏真卿的堂哥——顏杲卿。
顏杲卿的舌頭與哥舒翰的膝蓋
從隸屬關係上來講,時任常山郡守的顏杲卿是安祿山的下屬。
但在安祿山叛亂時,顏杲卿毅然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他與兒子顏季明一起,在常山郡起兵,響應朝廷的號召,試圖阻止安祿山的叛軍西進。
然而,由於兵力懸殊,顏杲卿的軍隊很快就被安祿山的叛軍擊敗。
顏杲卿和顏季明也不幸被俘虜,父子二人被綁到洛陽去見安祿山。
剛一見面,安祿山就對顏杲卿破口大罵:
“我對你有知遇之恩,你為什麼要這樣忘恩負義?”
結果顏杲卿怒目而視道:
“你安祿山本就是一個牧羊奴,因為騙取了陛下的恩寵才讓你有今日的地位,陛下又有什麼事有負於你而竟讓你背叛大唐呢?
我顏家世代為大唐忠臣,難道還要我跟著你造反嗎?”
安祿山被罵到了痛處。
他先是砍掉了顏季明的頭顱,然後又將顏杲卿的舌頭割掉。
顏杲卿在失去舌頭後,依然含糊不清地怒罵安祿山,直至氣絕身亡。
顏杲卿的英勇事蹟和崇高氣節,成為了唐朝軍民反抗安祿山叛亂的精神支柱。
而反觀一代名將哥舒翰,就要差點意思了。
前面我們提到過,哥舒翰是西北地區的著名將領,擔當河西節度使。
他在唐玄宗時期,曾多次立下戰功,威名遠揚。
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哥舒翰奉命出征,抵禦安祿山的叛軍。
然而,由於唐玄宗的錯誤指揮,哥舒翰被迫率領二十萬大軍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結果,哥舒翰的軍隊在靈寶西原遭遇了安祿山叛軍的伏擊,以至全軍覆沒。
哥舒翰本人也被俘虜。
被俘虜後的哥舒翰,為了求生,向安祿山屈膝投降。
他不僅在安祿山面前痛哭流涕,還表示願意為安祿山招降其他唐朝將領。
之後,哥舒翰一連寫了三封招降信,卻沒有一人給予積極反饋,都在痛罵他是軟骨頭,丟了大唐武將的榮耀。
安祿山見招降不成,便把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哥舒翰囚禁在洛陽,一年後,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兵敗棄守洛陽之前,隨手殺掉了他。
這一次,哥舒翰連一個跪地祈求生路的機會都沒有,反射出之前他為生命所做出的各種姿態是如此的徒勞。
李隆基獲悉哥舒翰被俘的那個深夜,他與楊玉環正在通往馬嵬驛的永訣之路上。
那麼,前方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大唐帝國的命運走向又會如何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