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心臟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 IHD)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死亡原因。2025年2月25日,《歐洲心臟雜誌》(EHJ;IF=37.6)發表了一項研究,總結了2024年該領域的十大重要研究進展。這些研究涵蓋了從診斷、風險分層到治療規劃的多個方面,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證據支援。
來源:醫咖會

原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f078/8041829

圖. 2024年缺血性心臟病領域TOP10論文
長期以來,慢性穩定型心肌缺血的分類存在多種術語,如“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CAD)、“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慢性冠脈綜合徵”以及最近的“慢性冠脈疾病”等。這些術語的多樣性導致了臨床實踐中的混淆。
2024年,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新的二元分類法,將心肌缺血分為“急性心肌缺血綜合徵”和“非急性心肌缺血綜合徵”,這一分類不僅涵蓋了冠脈阻塞性病變,還包括微血管功能障礙、血管痙攣等非阻塞性病變,有助於更精準地制定治療方案[1]。
β受體阻滯劑曾是發生心梗後的標準治療,但2024年的兩項重要研究(REDUCE-AMI和ABYSS試驗)對這一傳統提出了挑戰。
-
REDUCE-AMI試驗
在開放標籤REDUCE-AMI試驗中,5020名MI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50%的患者被隨機分配至接受β受體阻滯劑(美託洛爾或比索洛爾)長期治療或不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3.5年時,長期使用β受體阻滯劑並未顯著降低死亡或再梗死的風險(使用 vs. 不使用:7.9% vs. 8.3%;95%CI 0.79-1.16;P=0.64)[2]。
-
ABYSS試驗
在開放標籤ABYSS試驗中,3698名既往MI和LVEF≥40%的患者被隨機分配至中斷或繼續β受體阻滯劑治療。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3年時,使用β受體阻滯劑並未顯著改善死亡、心梗、卒中和心血管住院的複合終點(使用 vs. 不使用:23.8% vs. 21.1%;95%CI 1.01-1.33;P=0.44)[3]。
因此,對於沒有明顯心衰或左室功能受損的患者,長期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必要性值得重新評估。
SGLT2抑制劑在心衰患者中的心血管獲益已得到廣泛認可。然而,其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效果尚不明確。2024年發表的EMPACT-MI試驗旨在評估恩格列淨(一種SGLT2抑制劑)對有心衰風險的急性心梗患者的療效。
試驗納入了3260名心梗患者,這些患者在入院後14天內被隨機分配到恩格列淨(10 mg每日一次)組或安慰劑組,所有患者均接受標準治療。研究的主要終點是心衰住院或全因死亡的複合終點,隨訪18個月。結果顯示,恩格列淨組和安慰劑組在主要終點上沒有顯著差異(恩格列淨組 vs. 安慰劑組:8.2% vs. 9.1%;95%CI 0.76–1.06;P=0.21)[4]。
PREVENT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物件為具有高風險易損斑塊但無血流限制性狹窄(FFR>0.8)的患者。患者被隨機分配至預防性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組或單純最佳化藥物治療組。
經過2年的隨訪,預防性PCI組的心血管事件顯著減少,主要是由於缺血驅動的靶血管心梗、靶血管血運重建和不穩定/進展性心絞痛住院的減少。然而,兩組在心血管死亡和心梗方面的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尚不能支援廣泛採用預防性PCI治療“易損斑塊”[5]。
ORBITA-COSMIC試驗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納入了51名因晚期冠狀動脈疾病(CAD)導致難治性心絞痛的患者,旨在評估冠狀竇減壓器(CSR)在難治性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結果顯示,雖然CSR未能改善缺血區段的跨壁心肌灌注,但與難治性心絞痛相比,它顯著減少了患者的心絞痛發作頻率(OR=1.40,95%CI 1.08-1.83;獲益機率=99.4%)[6]。
定量CT血管造影在冠脈疾病
風險預測和治療規劃中的應用
2024年發表的ORFAN研究和ISCHEMIA試驗的後續分析探討了定量CT血管造影(CCTA)在冠狀動脈疾病(CAD)患者風險預測和治療規劃中的潛在價值。這些研究透過引入新的影像學標誌物和人工智慧(AI)技術,進一步提升了CCTA在臨床中的應用。
-
ORFAN研究
炎症是冠脈粥樣硬化進展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驅動因素,但除了使用C反應蛋白等非特異性標誌物外,沒有簡單的方法來評估。ORFAN研究納入了40,091名患者(其中81%患有非阻塞性CAD),評估脂肪衰減指數(FAI)和AI風險評分在心血管風險預測中的價值。
結果顯示,FAI升高可明顯預示非阻塞性CAD患者心臟死亡率和MACE的增加,其危險性隨著顯示FAI升高的冠脈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隨著CCTA應用的增加,放射性炎症生物標誌物有可能改善風險分層,尤其是非阻塞性CAD患者的風險分層,從而為更多降脂或抗炎療法的使用提供依據[7]。
-
ISCHEMIA試驗的後續分析
ISCHEMIA試驗的後續分析對3711名患者的CCTA資料進行了動脈粥樣硬化成像-定量CT(AI-QCT)分析,評估了斑塊體積、組成和分佈對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中位隨訪3.3年。
結果顯示,總斑塊體積是與心血管死亡或心梗複合終點最強相關的AI-QCT變數。儘管AI-QCT在短期內(6個月、2年和4年)的預測價值有限,但其在識別高風險患者方面提供了額外的預後資訊[8]。
-
FAST-TRACK CABG研究
FAST-TRACK CABG研究評估了僅依靠CCTA資料進行冠脈搭橋手術(CABG)治療的可行性。研究納入了114名左主幹和多支冠脈疾病患者,這些患者根據之前的侵入性冠脈造影(ICA),選擇進行手術血運重建。
結果顯示,CCTA與傳統的ICA在手術規劃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99.1%),30天后的移植物通暢性極好(92.6%)。未來,CCTA可能實現完全無創的解剖和功能評估,以指導手術血運重建[9]。
運動ECG在診斷心肌缺血方面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限,近年來逐漸被其他影像學技術取代。2024年一項小型研究表明,運動ECG在特定患者群體中仍可能具有診斷價值,尤其是在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ANOCA)患者中。
該研究納入102名患有心絞痛但冠脈造影顯示為ANOCA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運動ECG測試,並透過侵入性檢查評估了冠脈微血管功能障礙(CMD)。結果顯示,32名患者在運動ECG中顯示出缺血性改變,這些患者均透過侵入性檢查證實存在CMD[10]。
本文整理自:Eur Heart J. 2025:ehaf078.
參考文獻:
1. Eur Hear J. 2024;45:3701–6.
2. N Engl J Med. 2024;390:1372–81.
3. N Engl J Med. 2024;391:1277–86.
4. N Engl J Med. 2024;390:1455–66.
5. Lancet. 2024;403:1753–65.
6. Lancet. 2024;403:1543–53.
7. Lancet. 2024;403:2606–18.
8. Eur Hear J 2024;45:3735–47.
9. Eur Hear J 2024;45:1804–15.
10. J Am Coll Cardiol. 2024;83:291–9.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