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詩堅: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哈佛大學前校長Jeremy R. Knowles曾精闢地指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識別誰在胡說八道”。我能夠想象,聽聞此言的現場聽眾一定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會心的笑聲,因為此言說得生動、深刻,幽默又睿智。
還記得,兩年前,我參訪一所位於西部的鄉村學校,其年輕有為的校長以堅定而樸實的語言闡述了他對教育目的的理解:“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們取得好成績,進入好學校,知識改變命運嘛。”他轉而又沉痛地說:“都說教育卷,可是不卷不行啊!我們是用命在卷,在拼!現在卷,將來或許還有機會躺平;現在不卷,未來可能連躺平的機會都沒有!”言畢,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不易察覺的哽咽:“其實,我們都明白,咱們的孩子太難了!”
Jeremy Knowles
我在這扎心的話中感受到一種複雜難言的情緒:焦慮、哀愁,乃至極大不安的震顫——中國的教育正深陷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我們滿懷憧憬,渴望培養出全面發展、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夠獨立思考的個體,正如Jeremy R. Knowles先生及中國教育部所不懈倡導的;另一方面,現實的沉重壓力卻如同巨石般壓在教育體系甚至全社會的肩頭,迫使它不得不更多地聚焦於成績與升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生命成長與長遠發展的全面培養。
這種在美好理想與嚴峻生存挑戰之間的搖擺不定,正是當前中國教育目標尚未在整個社會達成共識的深刻體現。而教育目的在教育界、在公眾、甚至在更高層面的搖擺與模糊不清,是造成”咱們孩子太難了“的根源所在。
一、談教育目的就是談價值觀
教育目的,核心在於價值觀的塑造。從古至今,無論中外,教育的每一次探討與變革,實則都是對“培養何種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深入追尋。
田字格希望培養學生的“十大品格”
教育是價值觀的傳遞者,更是價值觀的孵化器。它透過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校園文化等多種途徑,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行為模式,使之在內心深處生根發芽,最終成為指導其人生航向的燈塔。因此,談論教育目的,實質上是對教育應如何塑造未來社會成員價值觀的剖析與期待。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當我們告別校園時,書本上的知識或許會逐漸淡忘,但那些觸動心靈的經歷——愛與恨的情感、對與錯的抉擇、歡笑與淚水的交織、批評與自責後的成長、驕傲與自信的塑造——都會深深鐫刻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這些經歷陪伴著我們的生命,引領我們找尋自我,影響我們與他人的相處之道,一併塑造出我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興隆田小少先隊入隊儀式
Jemery的“不胡說八道論”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揭示了

獨立思考能力在現代教育體系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這種價值觀鼓勵學生在紛繁複雜的資訊時代,保持敏銳的批判性思維,勇於探索未知,不為既有觀念所束縛。而那個鄉村小學校長的教育觀,則反映了特定社會背景下,對穩定生活路徑的普遍認同與追求,雖顯樸實,卻蘊含著對教育實用性的渴望與期待。

價值觀是我們行為的指南針,它決定了我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對的。而教育,就是幫助每個人建立並堅定自己的價值觀,無論這個人是想成為社會的棟樑,還是僅僅希望有一個更好的生活。
興隆田小師生的夢想牌
從教育社會學的視角來看,教育不僅承載著文明傳承與社會進步的雙重使命,還蘊含了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微妙矛盾。一方面,教育需要引導個體形成並堅守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這是對既有文明成果的尊重與傳承;另一方面,

教育還承擔激發個體的創新思維,使之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使命。

因此,教育需要在尊重傳統與鼓勵創新之間保持一種微妙的張力。在保持張力的過程中,教育不僅塑造了個人,更創造了社會的未來。教育的目標,正是在這種個人、群體與社會之間的張力中尋求平衡與超越。
必克田小的民族課
二、教育的目標是
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們六零後一代,親歷了集體主義輝煌的歲月,彼時個人主義被視為禁忌,集體主義則被尊崇至極,個體甚至甘願隱沒於集體之中。人們為集體、單位、國家驕傲地付出,狠批“私字一閃念”,大義滅親,甘願成為國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市場經濟與物質主義的浪潮衝擊了這一格局,個體價值重獲新生,人性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也得以展現。這一歷史轉折,不僅是社會風貌的變遷,更是教育走向“人本”的過程。
2024年5月筆者參訪昆明醜小鴨中學拍攝
改革開後,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並逐漸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目標。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頒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明確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這一明確的描述,不僅標誌著我們對“人”或“全人”的理解正在向多維度且具象化的方向發展,且還體現了們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尊重

2023年12月筆者參訪浙江瑞安市桐浦鎮中心小學拍攝
然而,在現代教育理念整體呈現對個體價值重視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張力。比如,當下學習的功利主義目標、教育的短視依然頑固,雖然這種觀念反映了當前社會環境下人們對教育的基本需求與期待,但卻容易忽視教育的育人功能及長遠目標。
那麼什麼是教育長遠的目標呢?
馬克思曾言:“我是個人,凡是合乎人性的東西,我都覺得親切。”此言得之,試問何人非人,何人又不喜愛那些合乎人性的事物呢?童叟無欺,教育理應成為一種合乎人性、令人感到親切的活動。
峰林田小的農耕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說過教育的長遠目標:“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工作,更是為了生活,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番“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質樸言辭,雖直白無華,卻擲地有聲,直接道出教育的核心使命。
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我們對“人”、人性、人的需求、心理及發展規律的認識將持續探索及發現。這種發現不僅會激發教育理論的創新,更會引領教育實踐的改革,從而使我們的教育目標更加具象、更加明晰。我希望,未來我們會進一步探索並將“心”的維度納入對人的全面培養,即“德智心體美勞”,並培養出既具備紮實的知識技能與強健的身體素質,又擁有健康心理、豐富情感與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真正“全人”
三、教育追求的普世價值
那麼,對於我們要培養的21世紀的“更好的人”或“全人”,我們是否擁有一個更清晰且更明確的共同畫像呢?
自2006年起至2012年,劍橋大學教育學院歷時六年,精心策劃並執行了名為“the Cambridge Primary Review(CPR)”的長遠研究專案。該專案成果豐碩,其中最為核心的報告——《小學教育的目標與價值觀:英格蘭及其他國家》Aims and Values in Primary Education: Eng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anuary 2008)尤為引人注目。這份報告,回溯了從1965年至2006年這四十一年間,英格蘭、蘇格蘭、德國、紐西蘭、瑞典及荷蘭這六個西方國家在小學教育領域的探索與變遷。它不僅有強大的資料支撐,更有深刻的分析與洞察,讓我們感受到各國在追求小學教育目標與價值觀上的共同追求與不懈努力。
《小學教育的目標與價值觀:英格蘭及其他國家》報告
報告中,有兩大核心議題貫穿始終。一是如何明確界定小學教育的核心目標與價值觀,二是探究這些目標與價值觀如何隨著時代的洪流而不斷調整與演變。
細讀這份報告,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個核心觀點的浮現:儘管各國教育體系、文化背景乃至社會制度千差萬別,但在小學教育階段所追求的目標與價值觀上,卻存在著顯著的共性。這種共性超越了地域、民族、國家與文化的界限,體現了人類教育追求的普遍真理,同時也描繪了我們所要培養的學生的共同畫像。
the Cambridge Primary Review(CPR)宣傳冊封面圖
他們共同認為,

小學教育應當致力於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

,這意味著小學教育更要關注學生的社會、情感及道德層面的成長。

此外,各國還認為小學教育也承載著經濟與社會目標的雙重使命。它既要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又要兼顧學生個人成長的需求,幫助學生髮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讓他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能夠穩步前行。而這一切的基石,便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興隆田小學生
最後,公民教育的核心地位也在報告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小學教育被賦予了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使命。透過教育,學生將學會理解並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成為具有全球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公民。
興隆田小的公共議事課
總之,《小學教育的目標與價值觀:英格蘭及其他國家》報告不僅為我們展示了西方小學教育的豐富實踐,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普世教育價值觀的存在與意義這些普世價值包括尊重個體差異及價值、獨立思考、合作、多元文化、全球視野以及公民責任,它們不僅是西方教育的寶貴財富,也是全球教育體系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我看來,積極而主動地追求這些普世價值,勇敢地張開雙臂去擁抱它們,堅定不移地在教育實踐中踐行這些理念,將是引領中國教育走出“孩子們太難了”這一艱難困境的關鍵所在。因為教育的本質,歸根結底,是順應並促進人性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而這一點,正是跨越國界、種族與文化的人類共同追求,也是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血脈之中的教育思想。
峰林田小師生
四、讓我們的孩子不再那麼難
如果我們承認,探討教育的根本目的,實則是在探討價值觀的塑造,那麼,一個穩固且一致的價值觀體系,對於為我們的後代構築一個安全而穩定的成長環境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試想,當成年人的價值觀世界紛擾混亂,教育的方向在創新與守舊之間徘徊不定,那最終承受這份苦果的,不正是那些無辜的孩子們嗎?
國家雖然在大力倡導全面育人的理念,但反觀現實,我們捫心自問:

· 我們的教育,是否真正踐行了“以人為本”?是否真正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 我們的學校,是合作的樂園還是競爭的戰場?加劇的競爭,是激發了人性的光輝,還是滋長了惡意的蔓延?它建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友愛,還是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冷漠?
· 我們的教育,是啟迪獨立思考、培養批判精神的搖籃,還是灌輸服從與權威的工廠?
· 我們的課程,是侷限於單一文化的獨白,還是匯聚多元文化的交響樂?我們是在不經意間灌輸給孩子狹隘的偏見,還是在引導他們以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個多彩的世界?我們是在滋養仇恨的土壤,還是在培育孩子們心中的包容與理解?
· 我們的教育實踐,是引領孩子探索世界的鑰匙,還是束縛他們思維的枷鎖?
……
我們亟需全社會共同的深刻省思,因為養育後代是全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絕非教育一己之力所能成就。我們必須正視,

當前知與行、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鴻溝,以及言行不一的亂象,正編織成一張錯綜複雜的網,讓年輕一代在迷茫中徘徊,

甚至催生厭學、排斥學習、心理健康問題等社會隱憂,其後果之嚴重,不容忽視。

如果說,探討教育目的即是探尋價值觀之根,那麼我們矢志不渝追求的,便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的終極價值體系我們深信,教育遠非單純的知識灌輸與道德說教,而是一場心靈的碰撞,是個體意識覺醒與探索的旅程,是身份認同與社會關係和諧共生的藝術。
如果說,教育肩負的使命在於將社會主流價值觀深植於未來世代的血脈之中,那麼我們懷揣的願景,便是一個誠信如金、正義凜然、善良遍地的美好社會景象。
必克田小師生
而當我們承擔起傳遞這份價值觀的重任時,願這些美德如同春日細雨,溫柔而堅定地滋養著每一顆稚嫩、蓬勃的心靈,而非成為束縛個性的桎梏。我們憧憬透過教育的力量,讓每個人都能在尊重與理解的溫暖陽光下,自由地綻放真我,優雅地助力他人成長,共同編織生命之樹常青的傳奇,讓智慧與美德在時間的長河中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開學將即,新學期新氣象!新學期我們應堅定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做合乎人性、讓孩子感到親切的教育,做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人的教育新學期,下定決心吧,老師們家長們,一起超越現實的阻礙,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孩子不再那麼難!
峰林田小師生
關於教育的目的,我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了許多,這些“胡說八道”蘊含了我對教育諸多的思考。至於這些思考是對是錯,抑或各有千秋,我誠摯地邀請每一位讀者,以您獨特的視角與智慧,去細細品味,自行明辨。
肖詩堅
2024年8月28日
(注:本文在撰寫時,交叉使用了“目標”或“目的”兩個概念。鑑於本文非學術文章又考慮字數限制,固不做統一,也未做概念明晰,請諒解。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詩堅
排版:向春蕾        校對:田豔莉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