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雜誌總第260期|中國大學,走向世界一流

《留學》雜誌總第260期
Studying Abroad
文末點選“閱讀原文”或掃描二維碼
均可購買雜誌
卷首語
目錄
速覽
封面話題
中國大學
走向世界一流
節選: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國參與國際教育競爭、提升自身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自1995年“211工程”啟動至今,中國已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道路上行進了近30年。從“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雙一流”建設計劃,伴隨著一步步的探索,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世界大學排名快速提升,在高精尖領域的表現不斷進步。目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已進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一流大學建設應該向何處去?
站在30年的節點上,回顧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歷程,分析我國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之間尚存的差距,探究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無疑是有必要的。
……
本期“封面話題”,從釐清“世界一流大學”的概念出發,圍繞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模式、成就、問題與方向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從追趕到超越:
世界一流大學內涵再探
節選:
關於世界一流大學的探討由來已久。我國學者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系統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在“211工程”“985工程”相繼實施之後逐漸升溫,論題涉及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與作用、特徵與評價標準、型別與模式、形成機理與發展道路、學科與隊伍建設等。21世紀初,各種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陸續推出,引起社會各界對世界一流大學的關注,激發了各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熱潮,也助推了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國際化趨勢。然而,就目前來說,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仍然無法完全適應世界一流大學實踐的需要。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各國競相打造科教戰略高地之際,繼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仍有重要意義。
中國如何建設
世界一流大學?
節選:
中國投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已有近30年時間,在建設成就不斷累積下迅速實現了高等教育整體實力的顯著提升,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當前,在已有成就和經驗的基礎上,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正逐步邁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未來將致力於在質量上取得進一步突破。
路徑選擇:
關於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理性思考
節選:
隨著以人工智慧為引領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影響的日益廣泛和深遠,高新知識及其物化成果——高新技術之於國家的興衰成敗具有了不可逆轉的決定性。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建設以知識創新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己任的世界一流大學成為各國佔領教育、科技、人才制高點的不二選項。我國亦不能例外,必須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於現代化強國建設所具有的引領作用和動力價值加以重視。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基礎教育何為?
節選:
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涉及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系統工程,而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無疑具有特殊的帶動作用。因此,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戰略決策,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這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無疑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統籌推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既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又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石。
視界
高等教育國際化
助力巴西全球影響力提升
節選: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巴西作為金磚國家的重要成員、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以及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與參與度日益增強。由於地緣政治和自身發展的特殊性,巴西在提升全球影響力的過程中採取了“淡化硬實力、著力發展軟實力”的策略。其中,提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成為巴西的重要舉措之一。
德國“第三條教育路徑”:
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次獨特機會
節選:
如果沒有高中文憑,是否有機會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德國“第三條教育路徑”,即針對那些沒有高中文憑、但具有2—5年職業經驗和實踐技能的求學者的一種獨特的高等教育路徑。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擁有高中文憑是德國學生獲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徑,這被稱為“第一條教育路徑”。後來,對於無高中文憑但仍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求學者,德國設立了“第二條教育路徑”和“第三條教育路徑”。其中,前者要求學生先在成人學校、夜校或職業學校等進行補習並透過考試,一般來說,需要花費2—3年時間,這對於學生的時間、精力、財力都是一種挑戰。由此,“第三條教育路徑”的價值得以凸顯。
觀海聽潮
我所經歷的
芬蘭課堂
節選:
我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法語專業,之後從事了近20年的中法文化交流事業,直到2019年開始接觸芬蘭教育,在芬蘭的一所以體育為特色的高中工作。這所學校算是芬蘭的一所老牌體育高中,成立於1949年。它不僅提供普通的高中教育,還是芬蘭國家隊的訓練基地,會舉辦一些全國或全球性的比賽和會議,併為芬蘭和來自全球的學生提供體育教育和營地教育。我在營地教育部門負責中國和亞洲市場,為短期來芬蘭的孩子們提供純正的芬式教育和活動體驗。來到這所學校後,我也有很多機會考察其他學校的芬式課堂。
多樣美國:
城市的性格與特色
節選:
我所在的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位於芝加哥附近的一個小鎮上。說是附近,其實前往芝加哥單程就需要近三個小時,而且路上幾乎都在橫穿玉米地,所以,我們學校也有個很貼切的外號——玉米地大學。
與芝加哥的繁華喧鬧不同,香檳是個安靜、閒適的小城。與國內相比,這裡幾乎沒有什麼夜生活可言,人們下班或者放學之後都早早就回了家,街上常常空空蕩蕩。這裡隨處可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標誌。橘色和藍色是學校的代表色,也是這座小城最常見的顏色。城裡的很多人都是學校的學生或者職工,也有一些人畢業之後就留在了這座城市工作。我有一次打車去機場,就遇到了我們學校的校友。他是中國人,本職工作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只不過,因為喜歡開車和與別人聊天,所以每天早上會跑一個小時的計程車。他和我聊起十幾年前剛來美國學習的時候,這座城市的人口比現在少許多,也沒有很多中國學生和中餐。而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亞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撫慰廣大中國學子對家鄉口味的思念。
圓桌論壇
提升校長課程領導力
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節選:
2024年秋季,義務教育“新課程、新教材”全面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我們勾畫了國家層面的育人“藍圖”。如何將其落地轉化為學校的“施工圖”?這要求我們結合各自學校的辦學歷史,科學分析學校課程發展的現狀,編制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明確育人目標。
思想庫
專業倫理培養:
保育專業不可缺少的一課
節選:
專業倫理源於英文“Professional Ethics”,強調某專業團體的成員之間,以及與社會其他團體成員互動時應遵守的專業行為規範,是評判專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標。幼兒教師專業倫理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對於其履行崗位職責、維護專業聲譽、滿足社會需要有著重要價值。幼兒教師在踐行專業行為時,需要處理師幼、師師、親師等多重關係,當這些關係發生衝突或者矛盾時,專業倫理能夠幫助幼兒教師明晰正確的價值取向,促使其用倫理規範指導和處理各種關係,進而提升幼兒教師教育與服務的質量。幼兒保育專業學生成長的主要方向是幼兒教師,其專業倫理水平關係著幼兒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實踐
知行合一,
發展學生的道德素養
節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基石,它如同一盞引路的明燈,引導學生探索真理、感悟美德。為了使思政課教學更加生動、更加深入人心,教師既要在理論上深耕細作,讓“小思政課”成為啟迪智慧的鑰匙;又要勇於創新實踐,藉助各類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大思政課”成為滋養心靈的甘露。近年來,青島市即墨區潮海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潮小”)將少先隊活動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合,知行合一、雙管齊下,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發展與道德水平的提高。
校家社協同,
共築“心天地”
節選:
上海市盧灣高階中學圍繞“科學教育樹人,人文精神立魂”的辦學宗旨,以“人文與科學同行,育心與育人共進”為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深化落實協同育人,積極探索“三自”心育模式,致力於築就呵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天地”。
多元課程,
點亮學生的科學夢
節選:
加強科學教育,培養青少年的科創精神和科學素養,是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基礎支撐。在“雙減”背景下,江西省吉安縣海爾希望小學不斷探索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實踐路徑,透過夯實國家課程、普及物理科學、做強精品社團、紮實科學閱讀,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學思維。
圖說
風向標
讓跨學科學習
真實發生
節選: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提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發展,通常圍繞一箇中心主題、任務、專案或問題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有助於促進知識融通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大興南校區基於新課標要求,整合語文、數學、英語、美術、勞動、體育等多門學科,就跨學科主題學習展開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學前
生活與教育:
一百年前的中西教育革命
節選:
“生活即教育”是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論之一,強調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教育不僅是書本知識的傳授,更是人們透過參與生活、體驗生活、改造生活而獲得知識、技能和思想的過程。
這一理論源自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陶行知於1915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正是師從杜威。但在20世紀初的中國,受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因此,陶行知將這一理論“翻了半個筋斗”,變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內涵和邊界。在20世紀的中國,這一教育理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曾在重慶巴蜀小學就讀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回憶,學校力圖培養具有“科學的頭腦、勞工的身手”的學生,不僅要學書本知識,還強調動手實踐,在“做中學”,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
自然種植課程:
促進幼兒迴歸自然
節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群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在教育實踐中,要特別重視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積極創設貼近幼兒發展需要的親自然課程,引導幼兒在自然中玩耍、在自然中探究、在自然中獲得經驗。其中,自然種植課程作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內容,可以激發幼兒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促使幼兒親近自然、迴歸自然,進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如何構建幼兒的
閱讀體系?
節選:
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途徑,對於傳承文明、提升國民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地,幼兒有了更加充裕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閱讀正是其中極為重要的方面。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大興區禮賢新航城幼兒園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閱讀推進模式和策略。
在留學
法國留學:
體驗一場“流動的盛宴”
節選:
2020年9月,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肆虐,我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飛往法蘭西的航班。十六個小時後,我的留學生活正式拉開了帷幕。兩年時光,不長不短,足以讓我這個異鄉人沉浸式地體驗一場“流動的盛宴”——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新橋上驚飛的海鷗、慕什遊船的美麗日落,還有莎士比亞書店裡愛看書的小貓,都變成了我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
《光明日報》直屬期刊《留學》雜誌社,是隸屬中國38家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的媒體機構。雜誌於2013年創刊,是關注出國留學與環球教育的專業媒體。
2025年2月第1期
總第260期
敬請關注《留學》雜誌,
獲取更多環球教育與留學資訊。
留學君有話說
你對本期《留學》雜誌有哪些提問?還想了解哪些方面?
歡迎在評論區積極互動呀~
我們將在評論區選取五條優質留言
留言者將獲得由《留學》雜誌贈送的
最新刊雜誌一本
如果你對本期或往期雜誌很感興趣
可以點選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60期

編輯:李嘉祺
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