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改變發生,教育走向何方?

教育生態重構與個性化發展之路

我們今天的 “學校生活”,來源於這個學制(1904年“癸卯學制”),跟這個制度密不可分,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制度之下的果實。100多年後,這個果實已經不像當初那麼甜美了。我們的教育先賢,在歷史的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批判這個制度的優劣,也不斷構想新的體系,生產新的果實。
——《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P10

未來學校:教育重構與前瞻

未來學校,作為教育從機械觀向生態自然觀轉變的迫切需求,是一個以人為核心、強調個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構想。在這一構想中,個體不再是社會發展和組成的簡單部件,而是社會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健康發展與生態系統的整體發展緊密相連,共同指向個體的幸福與完整人格的塑造。
未來學校所關注的,是教育的整體生態。然而,當前教育變革之所以困難重重,關鍵在於我們仍習慣於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西醫式視角來審視問題。例如,針對學生心理問題這一社會關注的焦點,雖然湧現出眾多心理諮詢服務,但問題的根源卻在於“根性”教育的缺失,以及“智育”的過度膨脹。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必須深刻反思並重塑當下的課程建設。教育的根基應深深扎植於生活與實踐之中,只有這樣,學生的生命狀態才能得以蓬勃發展。未來學校致力於構建一個開放、多元、互聯的教育生態系統,讓學習者在這個系統中能夠自由地探索、學習、成長,從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未來學校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超越,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與重新定義。它讓我們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靈魂的滋養與生命的啟迪。面對現有教育體系的挑戰,如工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以及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體系的影響,未來學校以其深遠的意義和前瞻性的視角,成為了教育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精心勾勒出了未來教育的宏偉藍圖。
未來並非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用智慧和勇氣創造的地方。新教育人正在勇敢地朝著未來學校和未來學習中心的方向前行,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加生態、更加人性化的教育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回應現有教育問題,更要引領教育的未來發展,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最適合他們的成長環境。

未來已來,改變在正在發生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教育領域的變革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協同共生。個性化的需求與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新常態。從教育高層到教育家,再到一線的家長、學生和老師,都在積極尋求創新之道,以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
多元化教育,其本質在於追求個性化的成長路徑。這一理念強調尊重每個教育個體的獨特性,根據其需求與潛能,量身定製教育方案。在北京的探月學校、一土教育、愛哲新民學校和田字格小學等教育創新的前沿陣地,這一理念得到了生動的實踐。它們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個體興趣、特長與潛能的挖掘與培養,從而實現了教育的真正個性化。
與此同時,靜寧縣城川鎮大寨小學雖然位於教育體系的基層,但其教育理念、價值觀與願景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以“蘋果”為核心的自然生態教育,不僅是對當地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更是對當下教育挑戰與機遇的深刻思考。透過“蘋果谷”課程體系的構建,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成長環境,讓教育迴歸自然,讓成長順應規律。
自然生態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形式,更是一種教育哲學。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倡導在教育過程中融入自然元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生態觀念與勞動精神。蘋果作為生活的縮影與自然的饋贈,成為了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透過蘋果的種植、觀察與研究,學生們不僅能夠學到相關知識,更能感受到勞動的樂趣與成果的喜悅,從而培養出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的品質。
“讓每個生命都笑著生長”的願景,不僅指向學生,更涵蓋了家長、教師與每一個參與者。這一願景強調共同成長的重要性,鼓勵所有人攜手並進,共同追求更高的教育境界與人生目標。透過開放辦學與優質社會教育資源的吸納,學校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自身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學校的課程實踐經驗也將向社會共享,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區域根性教育基地,大寨小學不僅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更致力於培養具有鄉土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透過“蘋果谷”課程實踐體驗,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們不僅能夠了解蘋果種植相關知識,提高生產勞動基本技能,更能夠培養起對家鄉的深厚感情與對勞動人民的尊重與熱愛,紮實教育之根。

面對挑戰,做中國教育的建設者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的基礎同樣植根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之中。面對原有鄉村經濟的解體,新的鄉村經濟重建在路上,鄉村教育的尷尬處境在所難免。為中國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尋找一種特色發展之路,無疑是充滿挑戰的,困難總是接踵而至。大寨小學關於逐夢中國式新鄉村教育的構想,涵蓋了教育督導、教育管理、教育評價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是鄉村教育的“整車升級”。然而,教育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領域,對於大寨小學的未來,我只能秉持“無問西東”的態度勇往直前。對未來學校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求索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去創造去踐行。探索實踐是新教育人的生存狀態,更是未來教育的本來面貌,因為未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更何況社會在發展,人們對於教育的需求也因時因境在提檔升級。
以建設者的姿態面對問題和挑戰,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定位自己,切不可盲目自大、好高騖遠。紮根教育的田野實踐,總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其次,每一個新教育人,尤其是明日之師,必須深刻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愛與自由。因此,我們要堅守自己的底線,成為未來教育的火種。哪怕我們無力改變大局,但堅守師者的良心,追求、言說、吶喊總是有價值的。第三,要以新教育“三專模式”為成長路徑,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問題,將“改變能改變的”作為行動指南。
中國式新鄉村教育,不僅關乎教育本身,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援。它要求我們打破學校的邊界,以自然為課堂,以社會為教材,讓孩子們在踐行中促進生命的成長。
問道天地,走自然生態的教育之路,是我們對未來的期許,也是我們對教育的承諾。我們將立足這片充滿希望的教育熱土,踐行教育家精神,與孩子們一起生長,共同探尋生命的奧秘。
作者 | 靜寧縣城川鎮大寨小學 王富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