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聯生活實驗室和騰訊共同推出了一檔紀實訪談系列節目,叫《談論,大聲點》。
雖然只播放了三集,卻引發了很多討論與好評,開分9.6,目前評分9.5。

與一般紀實類節目不同,它邀請嘉賓講述的,是那些長久以來容易被迴避或忽視的事實。
比如,最新一期的主題是——更年期。
訪談中,知名主持人、創業者李靜,向我們講述了她在更年期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縱然內心強大如她,也曾被更年期的身心變化折磨得夠嗆,甚至有時會不由自主地否定自己。

正是這些變化,讓她意識到自己必須重視起“更年期”這個很少有人聊的話題,為自己和大家做些什麼。
所以,她選擇走進訪談室,開誠佈公地和大家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仔細想想,在這檔節目之前,好像真的從未有人如此“大聲”地討論過“更年期”。
我們大多數人,對更年期的討論,都來自在影視作品。
在這些作品裡,女性擁有無數讓人稱讚的美好形象,但一到更年期就“全完了”。
比如《金婚》裡蔣雯麗飾演的角色,原本性格溫柔,但一到更年期,動不動就和人幹架,脾氣上來了就無條件掃射家裡的每一個人。

電視劇《金婚》
可現實真是這樣嗎?
一直以來,大家都把更年期看作“洪水猛獸”。
它曾經被弗洛伊德派學者視為“精神官能症”,還被醫師看作是“罪惡”“退化”的象徵,也有科學家將更年期視作導致女性“瘋狂”和“憂鬱”的禍源。
甚至到現在,還有醫學研究者認為,女性到了更年期,如果她們還很活躍地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只是為了讓自己心裡好受些,而不是因為她們本來就對此感興趣或是對生活抱有積極向上的態度。

儘管更年期是女性生命週期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但目前對於這一階段的研究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謎和爭議。
在我看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與其關注男性學者為了某個研究結果打破頭,還不如更多地傾聽和理解女性自身在更年期的真實體驗和看法。
李靜的感受,是強烈又複雜的。
進入更年期,它開始身體發胖,各項指標也出現下滑;

更嚴重的是,情緒波動帶來的折磨:曾經自信果敢的她,變得容易沮喪、敏感、小心眼。

如此劇烈的變化,只是想想,就已經讓人覺得心口像被巨石壓住,喘不過氣。
但是,當我們瀏覽各大平臺,閱讀其他女性關於更年期的經歷時,又會發現,李靜所面臨的考驗其實並不是最嚴重的。
螢幕未曾拍到的她們,或遭受著失眠、盜汗、心悸、腰疼、頭疼、頭暈,對生活失去信心;


或被情緒裹挾,已經發展到抑鬱焦慮症。

在蒐集更年期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也讀到了一些由女性作者親筆撰寫的更年期經歷,同樣真實和貼近生活。
日本詩人伊藤比呂美在迎來了自己的更年期時,特別在報紙上開設了一個名為《閉經記》的專欄,連載兩年時間,詳細地描繪了自己在更年期內的生活和身體變化。

《閉經記》,伊藤比呂美著
在她的筆下,更年期的熱是即使在冬天的地鐵裡脫得只剩半袖,依然感覺“身體裡彷彿燃起大火爐似的潮熱”。

電視劇《本草藥王》
與之類似,美國作家達西·斯坦克曾在《潮熱日記》中這樣描寫潮熱:
“我感受到一股火焰般的熱力從我的體內深處透出,蔓延至肌肉,直至表皮。我渴望逃離,卻意識到人無法逃離自己的軀殼。連每一根髮絲都似乎變成了旋繞的熱圈,緊緊纏繞著,炙烤著我的頭部。”

《潮熱日記》達西·斯坦克 著
綜合以上分享來看,更年期好像與“煎熬”“無措”“迷茫”緊緊聯絡在一起,只會讓人經受痛苦與不適。
其實不然,在壓抑的氛圍下,也有許多女性,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她們將更年期當作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一個重新審視自我、探索新生活的契機。
比如,李靜口中的丹丹姐(宋丹丹),比李靜大十歲,卻從不怕談論自己的年齡,學鋼琴、學英語。

比如,將生活重心轉移,重新養育自己的她們。

女性作家們,也提出了一些極具啟發性和鼓舞人心的觀點。
加拿大詩人琳達·莫納漢在詩歌《燃燒的女人》中,將潮熱來臨時的感覺表述為:
“I glow am pure heat 我閃耀著純淨的熱力
the colour red 赤紅的色彩
an element left on high 一個高懸的元素。
a white hot shiver I am 我是一股熾熱的顫抖
a lit cigarette smoking 一支點燃的香菸在燃燒。”
這樣的描述讓我們不再深陷沉重和迷茫之中,而是給我們帶來了蓬勃向上、充滿生機的力量。
詩人丁尼生在《尤利西斯》中,曾經形容人的中年是“長晝將盡,月亮緩緩攀登,大海的喧響在四周迴盪。來吧,朋友們,去發現新世界,為時尚不晚。”
借鑑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中年母親的 Susan P. Mattern ,將自己撰寫的書命名為《月亮緩緩升起:更年期的汙名化與真相》。

《月亮緩緩升起:被汙名化的更年期》的原版和中文引進版
在這本書中,蘇珊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絕經”也是一種演化優勢。
“更年期不是疾病,不是錯誤,而是人類自然的生命週期與生殖策略,甚至可能是‘人類之所以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發現,更年期在動物界中十分罕見,除了虎鯨、短鰭領航鯨外,大多數動物都會繁殖直至生命終結。
但人類女性在失去生育能力後,仍可生活數十年。
人類學家 Kristen Hawkes 透過觀察坦尚尼亞哈扎部落,提出了“祖母假說”,認為更年期女性在人類進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部落社會中,如果女性持續生育而無暇他顧,部落裡由誰來照顧新生兒、進行日常勞作呢?

答案是:絕經後的女性。
更年期女性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尋找食物,還可以照顧孩子,解放了年輕女性的勞動力。
在現代社會,這種模式依然存在,表現為更年期女性透過經濟支援或參與育兒,繼續為家庭做出貢獻。
考慮到人類幼崽高需求、高依賴且撫養週期超長,更年期女性的角色對於維持家庭和社會的平衡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訪談最後,李靜提到了一群讓自己非常欣賞的人——那些揮舞著絲巾的大姐。
她說:“她們不像二三十歲,還是迎合別人,讓別人高興,然後誇自己。”
相反,“姐要高興”成為了她們心底的聲音,引導著她們去“釋放”自己。
換個角度想,“姐要高興”,又何嘗不是更年期女性應該說給自己聽的。
既然這一生命階段在所難免,我們為何不選擇武裝好心靈與身體,開心度過。
過好更年期,從接受開始
在國內首部聚焦更年期女性生存狀態的紀錄片《女人五十》中,一位大姐分享了她的真實感受。
她坦言,在年輕時,她對處於更年期的女性抱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心態使得她難以接受自己步入更年期的現實,更不願意讓其他人察覺到這一變化。

紀錄片《女人五十》
這種情況,就像是把人束縛在了一個由他人評價所限定的莫比烏斯環裡,人們在其中只能不斷自我審視和接受他人的評判,迴圈往復。
但如果我們從他人的目光中跳出來,只考慮自己呢?
坦率地說,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對伴侶的想法可能不再那麼敏感,真正能讓我們陷入糾結的,也就是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了。
當我意識到自己即將步入更年期時,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問題是:“如果更年期與青春期撞在一起,我該如何是好?

”
但很快我就意識到,擔心也沒用啊,我能左右孩子的想法嗎?
回想我們的青春期,不也堅持己見,對大人的意見置若罔聞嗎?
在我們年輕時,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父母對我們生活的過度干預和喋喋不休的說教,這些行為常常讓我們感到煩悶,甚至在心理上與他們劃清界限。
因此,面對上面提到的“更年期與青春期撞在一起”這個問題,我更傾向於先從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努力達到一種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也許這才是好的解決之道。

電視劇《請回答1988》
日本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曾經說過:“‘自己’這個東西看不見,只有撞到其他的東西才會反彈回來,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或許都不一樣,我個人的解讀是:
生活中的每一段經歷都能促使我對自己有更深層次的反思,這些反思不僅讓我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也能讓我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深刻。
當我站在42歲的人生節點,回望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自己時,我發現:
我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輕易被情緒左右,而是學會了冷靜思考和理性分析;
我不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夢想,而是更加註重實際行動和腳踏實地的努力;
我學會了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懂得了感恩和回報;
我學會了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質和名利。
這麼一想,我就豁然開朗了,雖然我不再青春,但我擁有了更多。
想著想著,我就對自己五十歲時會是什麼樣子,有了更多的期待。

電視劇《倫敦生活》
尋求幫助,讓身體活過來
接受更年期,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要被動地接受它所帶來的各種不適?
往前看,好像從未有人教過我們的外婆、媽媽,可以在更年期尋求各方的幫助。
所以,她們大多選擇了默默承受,把痛苦與困擾深藏心底。
但是,這樣的“孤身奮戰”又換來了什麼?
是她們的症狀持續加重;

是本不想麻煩家人的她們,給家人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所有跡象都在表明,選擇一個人面對絕非明智之舉,尤其是在生存更加艱難的當下。
所以,把心中的不爽大聲說出來,並尋找“外援”,是大家必須要學會的。
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已經開始覺醒,她們會求助醫生,遵從醫囑,讓吃藥就吃藥,讓鍛鍊就鍛鍊。
但是,大家好像忘記了,除了醫生,自己可以求助的,還有同伴和家人。
當我們願意向那些已經平穩度過更年期的小夥伴訴說困擾時,所能得到的幫助,可能遠超想象。
她們的傾聽與分享,會像強心劑一樣,給艱難前行的女性帶來希望與信心。
正如宋丹丹帶給李靜的影響:

而家人可以給更年期女性的幫助,就更加具象與生動。
記得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進入更年期的豹子女士,給老公和大兒子正峰鄭重其事地開了個會。
她“預告”了自己接下來可能會做出的異常行為,也表達了即將“罷工”的決定。

於是,辛苦了一輩子的她,終於有機會享享清福,喝著茶看老公拖地,兒子洗碗。
就連一向高冷的二兒子也參與進來,親手策劃了一場婚禮,為媽媽彌補了多年以來的遺憾。
我們不能肯定,每個人的家人都能這樣給力,但如果我們不開口表達,又怎能知道他們能否做到呢?
總的來說,面對更年期帶來的變化,選擇讓自己舒適的方式直面挑戰,並在其中尋找新的生活樂趣和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度過更年期後會是什麼樣子,我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透過觀察那些已經經歷過更年期的人,我們或許能夠窺見自己的未來。
《第二性》作為一部標誌性的女性主義作品,由西蒙娜·德·波伏娃在 1949 年發表,她在書中坦露了自己對更年期和衰老的擔憂。
直到 54 歲時,波伏娃依然認為,女性一到 40 歲便進入了老年期,無法再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了。

《第二性》法文版封面,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她真正度過更年期後,波伏娃意識到自己對老年的看法過於悲觀了,她發現老年生活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充滿憂傷。
在她 62 歲時,依然可以寫出先鋒之作《暮年》,同時還迎來了新的愛情。

西蒙娜·德·波伏娃
我們的第二人生,會不會也在更年期後華麗開啟?
能夠揭曉這個答案的人,只有我們自己。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1099-6/fulltext
2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opause
3 Jaszmann, L. J. B."Epidemiology of the climacteric syndrome",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nopause & Past Menopausal Years, ed.S. Campbell(UK: MTP Press.1976)
4 伊藤比呂美,閉經記
5 Darcey Steinke,Flash Count Diary
6 Susan P.Mattern,The slow moon climbs :the scienc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menopause
川媽說說
寫這篇文章時,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上週末,我帶二寶出去玩的時候,不小心踩空了、一腳踏進水池,竟然華麗麗地骨折了

。我天生平衡感不好,從小到大摔倒過無數次,各種慘烈都沒事。一個10cm的小臺階,竟然讓我人生第一次骨折了。
朋友知道了,關心我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提醒我:年紀大了,骨質疏鬆了。再看今天的文章,心裡一沉,難道提前了?
但凡事都得看兩面,因為骨折,我難得可以休息了。
今天,老王飛去海南找好吃的樹熟水果,就把二寶帶上了。
他們去的還是我們的老朋友家——喜禾農場。
吃了它家一年的水果,蓮霧、楊桃、貴妃芒、鳳梨、荔枝、紅毛丹、黃金椰子、牛油果、青柚、火龍果、百香果……每種都好吃,難得新鮮水果的純粹味道。
前兩天,剛收到它家的網紋蜜瓜(右邊),和山姆家的放在一起,好明顯的區別。

老王要出差,二寶放假了,我骨折了,大寶要考試,我靈機一動、兩手一拍,讓老王把二寶也帶上!我解放了,二寶也開心了,還能給老王幫點忙。別看她年紀小,吃東西極其挑剔,能入她法眼的水果,絕對一流。
雲同學們,明年,就跟著大小王,享受海南的自然樹熟水果吧~一定要預約直播,二寶說她可能會出現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