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更年期:這不是“人生的深秋”,而是盛夏

作者 | 李南南
來源 | 《得到頭條》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著名主持人李靜老師製作出品的《看不見的更年期》。
這部紀錄片採用的是長談加第一人稱講述的形式,訪談了很多位正處在更年期的女性,以及關心更年期話題的年輕人,同時李靜本人全程穿插講述了自己的更年期經歷。
這個形式對內容的挑戰不低。因為長談是很難被鏡頭技巧或者特效加持的。而沒有這些花樣之後,觀眾的全部注意力,就只集中在你的文字內容上。這就相當於拍照的時候,不加美顏,不加濾鏡,完全素顏示人。
但是,換個角度,這個表現方式也許恰恰最符合它的主題,《看不見的更年期》。既然看不見,就要讓它被看見。而且最好是原原本本地呈現出它本來的樣子。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要叫《看不見的更年期》呢?畢竟,更年期這個話題人們並不陌生,它怎麼會是看不見的呢?
在這裡,給你念一段《看不見的更年期》裡李靜老師的獨白,是這麼說的:
“原來大家都經歷過這麼不好受的時候,但是我又多了一些困惑,為什麼之前要好的女性朋友之間,都不曾談論過更年期呢?因為很多人覺得談論自己進入更年期,就意味著承認自己從女人變成老人。進入更年期後,女性有很多生理不適。但更年期前往醫院的就診率,還不到10%。
95%的女性更年期症狀,被誤認為是心理問題。”
圖源: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德國有位著名的女性健康科普專家,叫希拉·德利茲,深入研究過女生更年期的課題。李靜老師也專門連線了德利茲。結果有點意外,德利茲說,儘管德國國內對女性更年期的科普做了很多年,但直到現在,德國女性其實也不怎麼聊更年期。
你看,明明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階段,為什麼偏偏就成了本人不想聊,家人不愛聊,去醫院都很難掛對號的事呢?借用李靜老師的話說,這幾乎就成了一場隱形劫難。
這部紀錄片現在已經在抖音上線,而之後得到同學專屬的導演剪輯版,也會在得到App站內上線。為了保持新鮮感,我就不做太多的劇透了。
今天,咱們換個方式參與這個話題,從一個特別的視角,來聊聊更年期。
關於更年期的書有很多,但我個人比較推薦咱們得到站內,科普作家遊識猷老師解讀的《冰輪冉升》,原書作者蘇珊·馬特恩,是一位歷史學家。沒錯,這是一位歷史學家關於更年期的研究,角度非常特別。
蘇珊透過觀察歷史,回答了一個問題,更年期明明是個再正常不過的生理階段,為什麼很多人卻把這個階段和“有毛病”聯絡在一起呢?
要想搞懂這個問題,咱們得區分清楚三個概念,分別是,絕經、更年期,以及更年期綜合徵。這三個概念在歷史上是從前到後,依次出現的。
首先,絕經這個概念出現得最早,指的是女性的生理期和生育期正在結束。早在亞里士多德筆下就有相關的記錄,說的是,多數婦女在40歲左右停經,假如維持的時間較長,會持續到50歲。中國古代的醫藥典籍裡也有類似的記載。
總歸,世界上多數文化都意識到女性會在50歲左右絕經,而且人們普遍只是把這個現象當做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這時還沒有更年期的概念。
那麼,更年期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大概是18世紀以後,也就是中國的康熙晚年,歐洲人才發明了更年期這個詞。歐洲人給它起名叫menopause,現在有個專門關注女性更年期的國際醫學期刊,就叫Menopause
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對這個詞的翻譯,還不是直接翻譯的英語,而是日語。menopause這個詞是20世紀先傳入日本,被翻譯成了日語konenki。注意這個詞的發音,就跟更年期三個字差不多。沒錯,咱們中文裡的更年期三個字,最早是來自這個音譯。
你看,更年期這個詞在中文裡出現的時間其實很短。那麼,更年期綜合徵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個稱呼最早出現,要追溯到1710年的一篇論文。當時,有個醫生叫西蒙·戴維·蒂蒂烏斯,寫了篇名叫《論絕經是各種疾病開始的時間》的論文。一時間,更年期疾病就成了一個在西方很流行的概念。
有人開始提出,婦女在這個階段死亡率最高。還有人說這是絕經之後,本來應該流出的血淤積在體內導致的。總之說得好像有鼻子有眼。
再加上當時,人們恰好發現了神經以及神經會導電。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就好比網際網路剛出現的時候,人們覺得什麼都能用網際網路重做一遍一樣。而18世紀的人就覺得,任何生理現象都能往神經上聯絡聯絡。於是就有人提出,子宮和卵巢在更年期會胡亂刺激神經,造成多年的身心混亂。
還有人說,更年期綜合徵和生活方式有關,農村婦女很少出現更年期綜合徵,是因為她們長期在戶外工作,而城市婦女就是在戶外幹活太少,才會有更年期綜合徵。因此就有人建議城市婦女的生活方式應該向農村婦女看齊。
當然,後來隨著醫學進步,這些猜想早就被驗證是胡說八道。而且注意,更年期綜合徵這個詞,什麼叫綜合徵?它指的是一組症狀的組合。一旦一個東西被稱為綜合徵,就意味著我們對它的具體機理並不完全清楚。
其實直到今天,醫生對更年期的瞭解也有限,醫學界內部的觀點也或多或少存在分歧。
但問題是,儘管18世紀的猜測都很扯,但這些傳言卻一個比一個洗腦,就像吃了耳屎會變啞巴一樣,傳播能力不亞於都市傳說。結果經過這麼一輪病毒式的傳播,更年期是病,這個觀點就已經深入人心。
而且更要命的是,一旦有這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女性真正進入更年期時,人們就更容易去尋找蛛絲馬跡,去驗證這個觀點。
而放眼全球各地,不同地區對更年期的理解也不一樣。
比如,日本女性最常提到的更年期症狀叫,肩凝

,也就是肩膀疼到不能動,像凝固了一樣。

再比如,泰國女性覺得更年期是種解脫,可以專注於宗教和冥想。而在澳大利亞和衣索比亞,女性非但不排斥更年期,反而是擁抱的態度。
蘇珊認為,這些都可以證明,人們對更年期的看法,並不來自剛性的生理變化,它在相當程度上是由社會文化決定的。
注意,這可不是說更年期就沒有生理困擾。我們想說的重點是,這些困擾曾經一度被誇大,而且其間摻雜了很多性格方面的妖魔化聯想,覺得更年期會讓人性格古怪等等。
那麼,回到現實,更年期的生理困擾到底是什麼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005年釋出過一份宣告,認為能夠確認屬實,並且需要管理的更年期症狀,主要就是三大類。
第一類是睡眠障礙,更年期人的睡眠確實會變差。
第二類是雌激素減少引起的生理變化。
第三類是血管舒張收縮引起的症狀,比如潮熱和盜汗。
這三大類之外的其他症狀,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它們與更年期直接有關。
但是,這也絕對不意味著更年期就不值得重視。恰恰相反,當我們意識到更年期的實際情況後,我們才更應該用理性的方式去對待它。況且人的心態、情緒、生理本來就是相互作用的,有了正確的心態,也會帶來更好的生理狀態。
那麼,人們應該在更年期做些什麼呢?協和醫院的婦產科醫生陳蓉曾經寫過一本書,叫《更好更年期》,裡面提到兩個建議。
第一,建立自己的生理期檔案,定期做生理期記錄,觀察自己是否有進入更年期的跡象。
第二,定期去看醫生,做檢查。
更年期的健康管理,越早開始越好。有人可能需要補充雌激素,有人需要管理骨質疏鬆,有人可能需要吃心血管藥物等等。
借用陳蓉醫生的話說,更年期本身不是病,但是更年期要防病。
好,剛才咱們從李靜老師的紀錄片,一路聊到歷史學者蘇珊·馬特恩的研究。在這裡再強調一句,目前對於更年期的醫學研究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醫學界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蘇珊的觀點未必絕對權威,但是個值得參考的角度。
最後,做個延伸推薦,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做過一部關於更年期的紀錄片《女人五十》。這部片子是2015年播出的,正好是10年前。把它和今天李靜老師的《看不見的更年期》一起對比觀看,你會發現這10年裡人們對待更年期的方式正在發生很多積極的進展。
而站在蘇珊的視角,既然人們對更年期的看法,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敘事的結果,那麼要想改寫它,就需要發動另外一場更加積極的,關於更年期的社會敘事。
李靜老師的紀錄片也是這場敘事的一部分。就像德國女性科普作家希拉·德利茲說的,更年期從來不是人生的深秋,它是人生的盛夏。
同時,李靜老師也推薦了一份更年期書單,已經放在文末。假如你想深入探索這個話題,推薦你來看看。

更年期題材書單:

《來吧,更年期》《女性大腦》《不是你,是你的荷爾蒙》《擁抱新的你》《女性身體的秘密》《身體由我》《炙熱的你》《冰輪冉升》
作者 | 李南南
來源 | 《得到頭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