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談論,大聲點
來源:三聯生活實驗室
文章已獲授權
在大眾看來,李靜是一位要強的成功女性。但在《談論,大聲點》中,李靜卻淚灑現場,她在回顧過去20年奮鬥歲月時稱,其實自己都是在回應“欺負”。
像李靜一樣“敢說”的人,還有很多。在這部高開高走的紀實訪談系列片裡,那些“愛面子”的成年人,都徹底攤牌了。
第一集蘇敏的故事上線後,《談論,大聲點》一直位列騰訊影片紀錄片社會榜第一名。如今已經霸榜一週,也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和好評。

“非常有能量的紀實系列片,引人深思。”
在《談論,大聲點》中,李靜還提出了一個大家沒有大聲談論過的話題:更年期。
更年期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常常被“汙名化”,甚至有人會用它來攻擊他人。
李靜說,大多數中國女性是有更年期羞恥的。她也在節目中袒露了自己更年期後的變化——變得自卑、敏感、小心眼,同時也更加理解了媽媽。
《談論,大聲點》,可能是今年最敢說的國產紀實訪談系列片。它集齊了那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問題:離婚、家醜、對錢的渴望、更年期、災難羞恥、殘疾、抑鬱、網暴……那些不能被談論的,讓我們繼續大聲談談。

為了留在北京,大家都吃過苦。
在還沒出名的日子裡,李靜和每一個北漂一樣,懷揣著夢想,在這個沒人看到的城市,像一個小人物那樣活著。

“撞了車也不敢請假,腿上這麼大一個傷疤,我就在雪裡走了一個小時,因為今天我不去,明天就有人來替代我。”

和普通的年輕北漂一樣,在灰暗的日子裡,她也經歷過要繼續留在北京,還是離開的艱難選擇。


在《談論,大聲點》裡,李靜用“硬”來形容20多歲北漂時的自己。“年輕真好,哭一頓,第二天還可以留在這裡。”

因為更年期激素水平的變化,李靜說自己變得“自卑、敏感、小心眼”,甚至開始否定自己。她說,“李靜,你之前做的東西都是一堆什麼?垃圾。”

20多歲的李靜,獨自一人來到北京,雷厲風行。做節目、辦公司、投資賺錢,但到了50歲的更年期時,李靜愣在了那裡。
直到此時,她才意識到更年期的嚴重性,也開始正視“更年期”這個總是被人羞於談論的話題。

李靜也因為自己經歷了“難以啟齒”的更年期,開始理解媽媽。她甚至說,在自己成為媽媽時,對母親的理解可能只佔三分;進入更年期之後,對母親的理解變成了七分。
“我媽媽在更年期的時候非常不好過,後來她給我描述,我當時有點內疚。我作為一個女兒我不知道我媽在經歷更年期,我不知道她那麼孤立無援,自己在外面深夜一圈一圈走。”
除了更年期羞恥,中國女性可能還有很多不能提起和不敢談論的話題。李靜說,正因如此,我們更加需要被同伴激勵。

”我特別欣賞網上那些揮舞著紗巾拍照的大姐。當生命進入夕陽階段,她們不再需要迎合別人。對於她們來說現在重要的是,姐要高興。”

紀實訪談系列片《談論,大聲點》,講述的就是那些總被迴避的故事。那些成年人難以啟齒的問題,總被迴避的苦痛,只有被大聲談論,才有被解決的可能。
同李靜一樣,在紀實訪談系列片《談論,大聲點》中,其他人也大聲說出了這些總被迴避的故事。
她們開始意識到,只有大聲說出那些困住自己的問題,才能活出不被定義的人生。
由三聯生活實驗室自制的紀實訪談系列片《談論,大聲點》,從12月4日開始,每週三更新一集。
你可以在騰訊影片上觀看加長版,在紀錄片社會榜榜單上,《談論,大聲點》已連續一週霸榜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