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談論“更年期”

撰文 | 實習記者 郭珂濛
編輯 | 徐魯青 姜妍
Menopause
在3月5日的政協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靳東建議AI換臉立法。靳東的提案起因於“假靳東”詐騙事件的頻發——多位中老年女性對短影片平臺經AI換臉的假靳東告白信以為真,被騙走大量錢財。假靳東事件不僅暴露了AI換臉技術的安全風險,更讓我們看到了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與其急於指責中老年女性群體的輕信,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主動關心過身邊中老年女性的身體與情感正在遭遇什麼?
事實上,大部分女性都會在45歲到55歲之間經歷一段被稱為“更年期”(Menopause)的生理過程。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常常面臨身心的炙烤:沒有規律的停經或血流如注,突如其來的燥熱與出汗,凌晨四點仍尚未降臨的睡意,腫脹的關節處傳來的隱痛都是更年期帶來的身體劃痕。
與身體變化相伴隨的是頻繁的情緒波動。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婦科的科研人員今年2月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發現,中國更年期女性抑鬱症的綜合發病率高達32%。
當我們呼喊出拒絕“月經羞恥”時,當下中老年女性對更年期的痛苦仍習慣保持沉默,“你是不是更年期到了”對面臨著身心挑戰的她們仍是粗暴且常見的指責。或許,下一次當媽媽猶豫著告訴我們她最近睡得不好,我們應該握住她的手認真詢問她的身體感受,然後告訴她,不需要一個人咬牙挺過這場變化。
01
Menopause
為什麼很少聽到媽媽提起“更年期”?
作者: [美] 珍西·唐恩 譯者: 張絢
理想國·雲南人民出版社 2025-2
在電視劇《家有兒女》中,當劉梅向夏東海抱怨起自己的不滿時,後者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你更年期到了”,劉梅迅速否認,“你才更年期到了,有你這麼說話的嗎”。似乎“更年期”一詞是燒灼的鐵塊,讓人恨不得扔得遠一些。
對於女性來說,“更年期”確實意味著要頻繁且不安地和羞恥相搏。那是已經絕經數月之後的一天,前《滾石》雜誌記者珍西·唐恩正和同伴們一起在公開水域游泳,一條鮮紅的血帶突然從她的泳衣末端流出,然後漸漸如一團紅雲將她籠罩,那一次,唐恩強忍著尖叫的衝動遊向甲板。後來再面對此類尷尬場景,哪怕是尿失禁,唐恩也顯得鎮靜許多——無非是找鑰匙的速度不夠快,讓尿液濡溼家門口的地毯,無非是在高速路邊迅速停車,然後用更快的速度衝進樹林。
與頻繁遭遇尷尬相伴隨的是並不一帆風順的問診經歷。有的醫生對唐恩的症狀不屑一顧,用“不過是上年紀了”搪塞傾訴,有的醫生為她推薦的診療方案則效果不佳。唐恩指出,事實上,更年期婦女可能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得到適合自己的診斷和治療。在親身經歷了更年期之後,唐恩才意識到她的母親為何在更年期選擇了“沉默”。她所承受的尷尬與診療的漫長,讓她們不知從何講述自己的身心狀況。
據南方網報道,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專家夏建紅髮現在自己的門診中,50%的患者對於更年期就診有“羞恥感”。正如唐恩所言:“和陌生人討論我的激素波動,還有我的陰道乾澀問題和已經脫落到稀疏的頭髮”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唐恩希望大家都不要再“偷偷”談論更年期了。在破除所有的弱化、掩飾和否認之後,更年期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更科學的對待。
02
Menopause
走下去吧“歐巴桑們”!
作者: [日] 伊藤比呂美 譯者: 蕾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2-7
更年期帶給女性的只有身體和心靈的痛苦嗎?女性對更年期的體驗是否還擁有其他的可能性?不同於從醫學與生物學視角對更年期做出的客觀界定,日本紫式部文學獎獲得者伊藤比呂美在《閉經記》中用文學的筆調記錄下自己有關更年期的第一人稱主觀體驗,因為“血行不暢的腰身”疲憊,窘迫於“越買越大的內褲”,時時刻刻忍受著“越來越重的分泌物的氣味”。這些聚焦於感官的書寫讓讀者接近了更年期的具身經驗,與想象中燥熱不安的那具身體肉搏。
不過更年期並不只意味著身體的失控,相反可能賜予女性一種煥新的視角。例如對比呂美而言,當照顧母親漸衰的身體,她逐漸理解了母親的煩躁和易怒;和女兒一起去買衣服,發現自己的體型和女兒相似,她意識到並非上了年紀就一定要打扮成熟;在人生後半程重新審視自己和女友們的“滿身瘡痍”,她開始相信女性友人們是自己堅持寫作的動力。更年期的視角讓女性用更敏感的觸手撫過生活的細節,從中獲得了重新理解自己與他人關係的珍貴契機。
當卸下對更年期的焦慮,女性甚至可能體驗到更廣闊的自由,正如《倫敦生活》中那段著名的閉經宣言所說:“等到更年期終於來了,它是這個世界上最棒的事情,你自由了,不再是個奴隸,或是一個生育機器,而只是一個單純的事業女性”。對正在老去的比呂美來說也是這樣,“一切都新鮮又有趣”,她發現自己仍然擁有蓬勃的慾望:“我認為自己在性上,還是現役選手”;並逐漸坦蕩地擁抱日趨變形的身體:“向別人展現形體的變化,沒什麼好糾結的”。最終,面對曾經討厭的稱呼“歐巴桑”她也不再排斥,並以此呼喚自己的姐妹共同體:“歐巴桑們,繼續走下去”!走下去看到凌亂繁複的色彩褪去,明淨無色的前路依然愉悅可期。
03
Menopause
更年期病理化的歷史,
也是性別偏見的歷史
作者: 蘇珊·P.馬特恩 譯者: 朱邦芊 
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3-9
儘管在今天談論更年期對於中老年女性來說是一場“禁忌”,但若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會發現更年期並不是可恥的病症,而是自然界賜予人類的“禮物”。
在專著《太監之後:現代中國的科學、醫學和性別變遷》(After Eunuchs: Science, Medicin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x in Modern China)中,學者姜學豪(Howard Chiang)指出婦科的興起與性別偏見的歷史緊密相關,歷史中的婦科將“女性”視作一種更為“病態”和“虛弱”的性別。類似地,來自佐治亞大學的醫學史學者蘇珊·P·馬特恩發現更年期病理化的歷程中也充斥著男性的偏見:18世紀的男性醫生將更年期、憂鬱症等病名加諸上流社會不事生產的女性,浪漫愛情和風流性事都被視作誘發更年期病狀的元兇。
19世紀以來伴隨著現代醫學話語的日益成熟與科技進步,更年期被定義為雌激素的病理性缺乏,但關於更年期的性別偏見並未減少。根據2020年發表於《國際藥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激素替代療法中的性別偏見已經盛行數十年——男性的睪酮替代療法發展成熟,市場龐大,而女性在類似治療方面卻面臨嚴重的資源不足。美國製藥行業一邊打著“永葆青春”的廣告語激發女性關於更年期和衰老的焦慮,一邊出於經濟利益刻意打壓女性需要的生物同質激素(bioidentical hormones)的生產運用。
在談論更年期的成因時,馬特恩首先帶領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自然界允許女性在喪失生育能力後依然能長久存活?人類學和進化生物學領域專家提出的“祖母假說”提供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答案——女性在停止生育後仍然活躍的原因是為了幫助撫養後代,年長女性的存在能夠增加整個家族的生存機率與勞作效率。在這個意義上,更年期是人類進化的策略,對社會群體的存續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祖母假說”的強調並非是對更年期身體之痛的遮蔽或是對女性激素水平變化的否認,或許可以獲得另一種歷史的眼光。當現代醫學與性別偏見讓更年期成為喚起女性羞恥的病症,或許我們都應該記住歷史深處“祖母們”的低語——曾經的更年期並不被視作災難,而是中老年女性“有益且高尚”的人生之途。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郭珂濛,編輯:徐魯青 姜妍,未經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