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青年志願者與鄉村青少年成為共同成長的好夥伴,這是小舟計劃的宗旨。這樣的願景不僅僅是個口號,更是樸實而堅定的行動——長期陪伴。
如何實現長期陪伴?
儘管抱著一致的願景,每位志願者仍然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態。在溪南村的許許多多個深夜裡,志願者們激烈討論著到底該“以何種身份、何種關係與學生們相處”。
活動結束後,線下活動志願者們沒有停止對“長期陪伴”行動方式的探討,並凝練出了自己的觀察、反思與總結。圍繞“長期陪伴”思考的三個問題如下:
索引
我們眼中的“長期陪伴”是怎樣的?
一、 我們相遇在小舟計劃,照見了彼此真實的樣子,更大的世界就此展開。
-
陳慧穎:行動即答案,“最佳常客”即是最好的誇讚。 -
王宇堃:認可ta的美好,在細節中發現彼此。 -
林家麒:傾聽ta的煩惱,力所能及地給予支援。 -
鄒曦:陪伴ta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二、不經審視的熱情和快樂終將轉瞬即逝,慢慢走才能走得遠。
-
鄭夢晰:剋制批判,以積極的狀態去灌溉熱情。 -
徐俊萍:來日方長,我們可以慢慢走。 -
覃梓敬:最需要做到的是保持熱情,但最難做到的同樣也是保持長久的熱情。
三、在踐行愛的空間裡,我們一起創造更完整的自己。
-
鄭佳淇:我不懂,但是你願意和我一起探險嗎?。 -
曾曉玲:我們一起相遇相識相知相惜,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
何秋霖:操心你我,構建愛的迴圈。
一、我們相遇在小舟計劃,照見了彼此真實的樣子,更大的世界就此展開。
陳慧穎:
行動即答案,
“最佳常客”即是最好的誇讚。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這次探索營最後的頒獎典禮環節,一個我在四年前初到溪南村時就認識的學生塞給了我一張獎狀,上面寫著“最佳常客獎”。今年已經是我和這位學生認識的第四個年頭了,我見證了他從六年級到高一、身高由一米六幾到一米八幾的變化;他也見證了我從大一到即將研一、身高穩定的維持在一米六幾的不變。當時接過這張獎狀的我只覺得忍俊不禁,身為和溪南村的學生們最早認識的志願者,“常客”對我而言是個再普通不過、不值一提的事實,完全沒有到需要頒一個獎狀的地步。但仔細想想,如果基於“長期陪伴”這個點出發,“最佳常客”其實就是最高級別的讚賞。
長期陪伴的意義即在於我們彼此見證並參與對方的成長。志願者的我們更多的是見證青少年的“變”,是變化的體型、心理、興趣,而青少年則更多的見證了志願者的“不變”,是不變的初心、本質和熱愛。身處於變化莫測、動盪不安的青春期的學生將映射出志願者最真實的樣子,而志願者的“不變”對青少年來說則是莫大的安慰。
長期陪伴是以真實的自我照見真實的ta,是持續地參與對方的生活和成長,是一次又一次的去到ta的身邊。
當我們聊到”長期陪伴”時,我們應該想的是學生究竟需要哪種形式的陪伴。每當我問到學生覺得活動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出現頻率最高的答案就是“活動時間太短了”,以及“都很好,只要你們來就好”。
如果說“你們什麼時候會再來?”是學生們最急切地發問,那麼“我回來了”就是作為志願者的我們能給予學生最好的答覆。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我很喜歡一個學生對我說的一句話,他說“你像我的朋友,更像我的老師”。這些學生也同樣是我的老師,ta們教會了我該如何去真正地尊重一個人,這包括尊重ta的邊界、消費習慣、愛好、性格、自尊和需求。尊重是言語、是行動,更是剋制。學生也教會了我該如何去勇敢地、富有創造力的去愛和被愛。
長期陪伴的基石是互相尊重、關心和欣賞,以及基於此的共同成長。對我來說,亦師亦友就是這種關係最好的形容。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長期陪伴的關係應建立在互惠、平等、互相尊重以及可持續的基礎上,而做到這些需要我儘可能地活在當下以及儘可能誠實地面對自我和ta人。我需要持續不斷地覺知和反思自己的行為、情緒、位置、慾望以及權利,並在和學生互動時放下這些“我”,從而真正的“看見”學生。
活在當下以及誠實地面對自我和ta人是最難做到,也是我最需要做到的。只有這樣,我才能真正地進入學生的世界並邀請學生進入我的世界。
王宇堃:
認可ta的美好,
在細節中發現彼此。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我贊同的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其中“師”佔的比例可能要高一些,“友”佔的比例可能要稍低一些,這可能體現在某些原則性問題上,如果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們需要及時糾正。在其他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比如小明會釣魚,善於留意細節,小銀要做到虛心學習,坦誠交流。同時我們要做一名合格的傾聽者,如果有人“無處發聲”,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缺口。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最需要做的是,服從負責人的安排,遵循大家達成的共識,堅持完成自己的工作並提升自身能力,即使自己還沒有系統講解和管理的能力,但我也要參與其中,與同學交流,互動,解答,分享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難的是,時刻保持客觀,且為他們呈現較為完整的內容。
林家麒:
傾聽ta的煩惱,
力所能及地給予支援。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線下,伴其左右而恭聽。線上,於其分享給予反饋。學子渴求情感之時,能及時出現。雖無法立刻有所回應,也可在空閒時再作答覆。學子之困境,志願者當深切謹按事實而盡己之所能為其謀。若事難而煩,逾力所能為,不必耗心苦思,大方吐露方為至誠。另外,倘使志願者有欲分享自己的生活,又何不可。非日日必同其有所交流,當心嚮往而身行之。因瑣事而生欲告諸之心,是時,無需拖延而淺聊即可。此等小事情為因,於學生心裡才是君念其證明之果。吾以為,有些時候出來幹什麼或者聊什麼都不重要,其實就是想要和你說說話,見一下你。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互相激勵,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幫助,報團取暖。亦師亦友。志願者只是比他們年齡大一點、多點生活閱歷和智性知識的朋友。學生苦悶寂寞時,在不過度耗費自己精力的情況下給予其情感支援;需要幫助時,儘自己最大能力真誠地給出建議。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給到他們指導和實質性的幫助。這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因為基於對他們的尊重,不能強求,因而只能用鼓勵的方式慢慢影響。但自己很欠缺能夠帶動別人的能力;除非本身就跟那位學生保持了一個比較熟悉的關係,或者本身就和他磁場相合。跟這些學生在一起時自己也會感到舒適從而更具輔導他們的積極性,更願花費更多的心思。如果能從學生眼中看到他們的認可,自己也會更積極。對於其他學生,很難做到在他們感興趣的方面和自己所能給予的東西之間的平衡。
鄒曦:
陪伴ta理解世界,
理解自己。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b) 心與心—信任,“定力”,“榜樣”,“有這樣一些成年人,讓“我”看到這個社會的可能,讓“我”知道,我的問題不僅我自己在經歷,他們也經歷過,甚至現在生活得不錯。那“我“遇到很苦惱的問題時,並不是無助的,並不是一個人。每當我尋求他們的幫助,我會得到真誠的回應。比如小紅想當演員,但她或許在害羞,或許不那麼自信,但是她真的嚮往。可能因為她的年齡、資源等帶來的限制,她並不那麼清晰和明確怎樣可以當演員,或許也還沒有仔細瞭解過走這條路可能意味著什麼。那我們作為長期夥伴,可以和她一起討論,陪伴她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我有比ta‘多’的經驗、經歷、資源,如果ta有困惑,因此我或許能幫助到ta。但我們尊重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的存在和選擇,我們儘量不干涉另一個生命,除非這個生命對我們敞開。即便我們要對他們施加影響,我們也時刻保持著謹慎。不是我們想幹什麼,而是我們真正看見了他們需要什麼之後,再看我們能做什麼。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首先我要與學生們建立亦師亦友的信任。我認為這就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難的。
成為朋友或許相對容易,成為被信任的老師是難的。我認為這需要在對話中發生,在對話中被學生感知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否可以被信任,是否真誠,是否可以為學生力所能及地帶來幫助。
“
二、不經審視的熱情和快樂終將轉瞬即逝,慢慢走才能走得遠。
”
鄭夢晰:
剋制批判,
以積極的狀態去灌溉熱情。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是透過穩定、長期的實踐活動,與學生們建立溝通與信任的活動。"長期"更有利於與學生建立信任,有利於讓自己成為學生們的可傾訴物件;同時"長期"能更好地看見學生們的成長,更好地實現陪伴。我理解的"陪伴"是參與學生的成長但是並不干涉他們的行為和決定。我希望小舟計劃可以成為學生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好的記憶錨點,幫助他們可以更加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我對自己的要求是首先至少要成為一名志願者,遵守一定的原則,一定程度上的"克己",呈現自己積極的狀態;其次我希望成為他們的朋友,傾聽他們,陪伴他們,給他們帶來積極的影響。我並不想成為老師,我覺得老師太嚴肅了(也可能是我自己比較怕老師),我希望以輕鬆、愉悅的方式給他們帶來知識和快樂。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我覺得最需要做到的是真誠地傾聽與理解學生們,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與他們溝通,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互學習,一起成長。
對我來說最難做到的是長期保持熱情和耐心。這次實踐期間一天中有10小時左右與學生們呆在一起,作為i人的我能量消耗比較快👉👈,沒有成功將熱情貫串整個夏令營。需要調整好自己的休息時間,做好長時間社交的準備。
徐俊萍:
來日方長,
我們可以慢慢走。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即使是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考慮到長遠的結果/影響,行為或許也會不同。“長期陪伴”,相較短期的/一次性的活動來說,對於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衝突,擱置和忽視都是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快樂和冒險也需要把握好尺度,以全程衝刺的方式完成馬拉松,往往並非理智的決策。總歸來日方長,我們可以慢慢走。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是雙向選擇的、平等的朋友關係。雙向選擇意味著,“我”可以偏愛“ta”多一點,“ta”也可以拒絕“我”,並不是一種“框死的”“繫結的”“排他的”關係。Emmmmm,平等,就是在相處的過程中,卸下面具和偽裝,直接地說出感受和想法,在“安全空間”裡,儘可能自由的表達;去掉身份和標籤,大小朋友唯一的區別在於,大朋友的年紀大了一點、經歷多了一些,僅此而已啦。每個人對於朋友的定義和標準不盡相同,但要實現長期陪伴,至少需要做到的是尊重並維護彼此的邊界。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作為“志願者”的基本要求是遵守我們的“共識”,對我來說最需要做到的和最難做到的是同一件事——了解到小朋友們的”成長需求“,更進一步,去實現它。這個角色像聖誕老人一樣(),但我相信大朋友們有雪橇、馴鹿和魔法。
覃梓敬:
最需要做到的是保持熱情,
但最難做到的同樣也是保持長久的熱情。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我認為的“長期陪伴”可以拆解為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層是“長期”,區別於一些完成支教任務即離開的短期活動。以七天的線下活動為建立聯絡的起點,由此與青少年相識,並在今後繼續保持和發展這段關係。第二層是“陪伴”,對於我們和青少年而言,這顯然不是指短距離、長時間的相處關係,而是意味著為他們提供一種獲得正向、積極的支援的渠道,透過我們分享的生活經驗,他們可以對成長即未來規劃獲得更多啟發。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在長期陪伴的過程中,應該與青少年學生保持怎樣的關係,或者說應該以什麼身份參與他們的成長,這個問題我從參與活動期間至今都在思考。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公益性質的志願活動,所以在與青少年打交道前,我的預設大概與實際狀況仍有距離;但我只希望將這七天的夏令營視為我們關係的開端,而不僅僅是在這七天提供一個帶有“臨時性”的身份。
活動結束後,我也在嘗試著在與朋友們的交流和學生的反饋中建構我的身份。我認為我們首先是作為一個介入他們生活的“外來者”,而這種身份無法用單一的師長、志願者、朋友等詞一言蔽之,因此在這種有限性之下,理清我可以承擔的責任,例如認清自己可以做什麼,但我做不到什麼或許可以更好地認知自己可以在他們的成長中扮演的角色。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對於我個人而言,維護這樣的關係最需要做到的是保持熱情,但最難做到的同樣也是保持長久的熱情,這無疑是堅持把“陪伴”做下去的動力。而熱情除了來源於內心對某一價值的追求,也同樣需要在這段關係中的正反饋維持。幾個學生在給我的留言中說,認為我更像是“朋友”而不是“志願者”,因為我更希望以一種較為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往。所以這也和上文提到的“何種關係”形成了互文,或許仍需斟酌考慮。
“
三、在踐行愛的空間裡,我們一起創造更完整的自己。
”
鄭佳淇:
我不懂。但是,
你願意和我一起探險嗎?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長期陪伴的意義在於
為學生提供一個讓TA們能夠任性做自己,踐行愛的空間。
TA是一個可以隨時停泊的碼頭,在這裡,志願者和學生會
共同探索情感與認知。
TA是一個充滿溫暖的縫隙,由無數雙傾聽的耳朵、溫暖的擁抱和真誠的心交織而成,存在於繁瑣的規則之中。我們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支援,把那看似狹小的縫隙擴充套件成無垠的宇宙。
一個學生在營期結尾問我們:“我可以成為像你們一樣的志願者嗎?不是小助手。”
我心頭一顫,學生會變成志願者,而志願者也會變成學生,新的聯結會不斷迸發,陪伴的精神將持續生長下去。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長期陪伴的基礎在於呼吸——既給自己空間,也給TA人自由;不可吸入太多,亦不可一口氣傾瀉。我們在這過程中練習生命的張力,在信任與愛裡,去大膽對話、質疑、犯錯、玩鬧、挑戰。走出這個空間,我們仍能善待自己,寬容TA人——我要離開,我要提問,我要暫停,我要誇讚,因為我尊重自己的感受,不管那是什麼。
要建立共同成長的夥伴關係,核心在於在地化、創造力、團隊協作和深度參與。去接納成長的多樣性,不以成績效率衡量;並鼓勵多元的,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透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啟職業分享會、小舟航海志等知識生產平臺,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最終實現學生主導的實踐,其中志願者僅作為輔助角色,真正實現知識內化和共同成長。
生命可以是一陣驚雷,在耳邊炸開;也可以在有空隙的土壤裡,如安靜的根系緩緩蔓延,長出粉紫色紙花;或一根串珠輕輕掛在手腕,領著指尖下沉。能量折射的瞬間或許不在當下,但它永遠存在於某處。
如果,誇讚可以更大聲一點;茫然時我們都可以坐在彼此身旁,足矣。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從自身出發,我們需要時刻察覺自身的情緒、邊界和需求,避免以己度人,確保學生能夠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環境中成長。同時,我們也需要提供平等的愛與支援,幫助青少年與志願者共同成為有創造力、社會價值感、情感成熟,並善於發現TA人閃光點的人。
最難做到的,可能是克服“我執”——即那種對全知全能的渴望。我們可以把羊圈化作一個四季分明的開放地形:有湖垂釣、有地種瓜果;冬日可以舔舐落雪,夏天可以攀爬高山去等夕陽;喝一口泉水,去赤腳奔跑,感受沙礫磨蹭腳底、風拂過我的臉頰、你的耳朵;淋漓盡致地沉浸,毫無保留地感受這個世界。這時,我們可能才會從“為了你好” 變成:“我不懂,但是你願意和我一起探險嗎?”
曾曉玲:
我們一起相遇相識相知相惜,
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長期陪伴是以生命召喚生命,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命觀。簡單地講就是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一個生命體影響另一個生命體。而在生命體執行的過程中,將形成的這種奮鬥、努力、品德、境界等,用誠摯,關愛,助人的心態去傳播,是用一個生命體去有意或無意中影響另一個生命體的行為。
雖然短短的七天探索營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常常被看到學生們不同層面的閃光點而感動,同時總會被學生們的看到和肯定而溼框淚目。
每天攜帶著兩個“我”穿梭在本次的探索營中,一個是還沒長大的與之同齡的“我”自融入到學生中間,與學生們一起暢遊他們的青少年時期;另一個是作為藝術教育觀察員、志願者的“我”,暗暗的關注探索營學生們的動向,同時儘自己最高度要求把握在溪南的一言一行,用實際行動儘量做到生命陪伴生命。我不是光,成為不了光,我朝著太陽靜靜地漫步,一路上會定會遇到上一群又一群走在光的路上的少年,我們一起相遇相識相知相惜,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共同成長的夥伴關係,我的理解是個體生命潛在的能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是不是發揮到了極致。人與人之間善心的互動,可以給一個身體瀕臨到完全沒有能量的人帶來新的能量。
如同學校教學樓二樓樓梯口的儀容鏡,或許學生會在志願者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而看到了未來自己的樣子;而志願者們也在學生當中獲得全新向前奔跑的能量,他們的氣場就是我的運氣,他們的言行就是我的動力。 亦互為良師益友的關係、陪伴過渡者、給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的提供參考的“答案僅供參考”者、成長經歷分享者……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目前我認為最需要做到陪伴傾聽,但最難做到有效傾聽。一個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深入淺出的傳授,授之以漁的方式,相互交流。保持聯結、線上線下互動;多分享,及時回應,同頻共振的有效回應;傾聽他們的需求,給他們製造更多屬於他們的空間,鼓勵他們勇於發言,敢於嘗試。其實我們在人生的路上,有時也會如同一匹馬陷入生命的泥潭中不得動彈,真正能幫助它的,是馬群的不斷地在身邊激情喚醒,是馬群不斷呼喚著的引領,是激發內在潛能、對生命的渴望!同時,而真正能從泥潭深淵中奔騰而出的,除了別人的引領及喚醒,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知覺能力。留下思考:如何讓學生從透過外驅力的生命影響生命轉化成主觀能動意識的內驅感知力?我不知道,或許是每一個生命體成長過程的一次又一次的頓悟而得。
何秋霖:
操心你我,
構建愛的迴圈。

上下滑動進行閱讀
1)你覺得什麼是小舟計劃所說的長期陪伴?
長期陪伴是一種持續的實踐過程——將偶然的相遇,延展為相知相助的深厚關係。
每年一次的暑期探索營,青年志願者陪同並鼓勵青少年學生大膽提問、表達觀點、動手製作,讓他們在感受思辨樂趣的同時,建立起與志願者之間的信任基礎。
在暑期相處的基礎上,線上交流成為延續關係的紐帶,志願者們傾聽學生的生活趣事、煩惱心事、對未來的困惑。在這持續的互動中,志願者與學生逐漸理解彼此的待人處事觀念,進而能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提供資訊支援和情感支援,甚至啟發他們以新的視角思考問題。
隨著這種持續的交往深入,雙方都在相互支援中逐步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2)要實現長期陪伴,你認為小舟計劃的青年志願者與青少年學生應建立和維護一種怎樣的關係?
共同成長的夥伴關係,於我而言是能平等互動、互相啟發的朋友。
一方面,我相對學生而言是年齡稍大、見識稍廣、經歷稍多的“大朋友”、“大姐姐”,能為學生提供認知和情感上的支援和引導。正如學生們對我說:
另一方面,與青少年的互動幫助著我認識並創造自己。每一位青少年學生身上都有我的某一種樣子,他們猶如一面面鏡子,提醒著我去反思當前階段對自己的認知、與世界的邊界,更啟發著我進一步學習的方向。那些鏡中像,有學著成熟處事的社會化模樣,也有尚不加修飾的笨拙模樣——而後者的“不美”,或許才是我抑遏已久、險些遺忘的本真。而正是這些本真,指導著我對自我的理解和需要發展的方向:
我問她:“你為什麼說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做一個平凡的人?你覺得怎樣的人是平凡的人?比如,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不?”
她看著我的眼睛:“你是一個平凡的人呀。你想工作就找工作,想讀研就去申請。噢,你那天說現在是做什麼來著?其實我不是很聽得懂。反正,除去所有的標籤,不論年齡、學歷、職業、家庭,你是一個努力做著自己想做的事的人,這就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們都在用各種適合自己方式過著自己的生活。”
3)作為青年志願者,你認為自己最需要做到的是什麼?最難做到的又是什麼?
我最需要做到的,是讓愛成為動詞“去愛”。對我來說,這意味著操心和主動理解需求、承接並且吸納情緒、化解而非迴避衝突、付出而不期待回報······在“去愛”他人的過程中,我逐漸擴容和填充自己,進而接受一切好與“次好”——這樣的接納同時也是“去愛”自己。我持續地“去愛”自己,再以更充盈的內心“去愛”他人,以此往復。
我最難做到的,是短時間內引導和看到他人的“去愛”。直視並直面自己和他人的有限和陰暗到底有多難?以至於這樣的人生觀也僅僅是種種形而上思想中相對邊緣的一種修煉目標,我還遠遠未及。更不必說,小舟計劃的每一位志願者都不僅僅是沉浸互動中的參與者,也是需要反思中提煉社會現象的觀察者。這些田野研究中的角色切換對情感理解、反身性思考、靈活應變的處事、理論與實踐結合等等能力有著高度要求,可這些狀態的動態調整又何嘗不是一種進行中的實踐。
我無法也不該期待他人認可和達成“去愛”的行動,於是做好我能做的,餘下的任其所是,哪怕沒有開花結果。換言之,再大的願景,也從我和我的身邊開始行動,正如探索營的初衷:再大的世界,也從我和我身邊的故事開始探索
寫在最後
坦白說,關於志願者應該用什麼身份來“長期陪伴”, 我們仍然回答不上來。
但只要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並遵循著共識來行事,多層次的“長期陪伴”或許也能成為相互補充、相互烘托的行動體系。
為著這個更完整的行動體系,小舟計劃還將繼續開展多樣的探索。我們邀請您,加入這個達成共同期冀的探索過程——透過“長期陪伴”,讓青年志願者與鄉村青少年共同成長。

特別支援
溪南公益圖書館:小竹,阿南,阿英
溪南村住宿支援:周少年先生
特別支援:匹澤學院 (Pitzer College)
最特別的愛:溪南村學生及學生家長們
誠邀您關注活動協作方
往期回顧

文字|探索營全體志願者
編輯|陳慧穎,何秋霖
排版|鄭佳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