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自從疫情以來,美國經濟資料整個就是一團亂麻,那沒有比這周的就業資料更典型的了。週三的小非農(家庭調查,更多包含中小企業)與週五的大非農(總就業人數、失業率、小時薪酬增長、每週工作小時數、勞動參與率……)就像一隻雙頭獸一樣,5月份的這兩組資料的撕扯算是達到了極致(據勞工統計局的概述,兩個資料的最大區別在於,大非農調查的是企業,而小非農調查的是家庭)。
週五的大非農超出了市場普遍預期,增加了 +272k 個工作崗位(預期為 +180k),但這和週三的小非農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顯示 -408k(減少了408k)個崗位(請見下圖:橘色線為大非農,紫色線為小非農)。

如上圖所示,這兩組資料最近一直存在分歧(小非農描繪的就業市場情況比大非農的要悲觀很多),而5 月份的極端分歧確實十分罕見。市場究竟應該相信哪個?魔鬼在細節:
· 勞工統計局的“出生死亡率”的模型,試圖捕捉企業開業和倒閉對就業的影響。它通常被認為是一個 “黑箱”,是未來資料修訂的來源。正是這個資料對大非農就業人數大超預期作出了“貢獻”,大機率高估了就業需求。
· 小非農的不及預期主要來源是16-24歲年齡組的失業,就業率從52.1%下降到50.9%。最近正值學年的結束和暑期工作的開始,因此季節性因素可能在起作用;而黃金年齡就業人數的增加又部分抵消了16-24歲年齡組的下降;
· 新移民就業增加,5月份美國本土出生的工人就業數減少了663,000人,外國出生的工人增加了414,000人。按年率計算,外國出生的就業率為+2.1%,本土出生就業率為-0.2%。
· 5 月份全職就業再次下降 (-620k),而兼職就業再次上升 +286k。在過去的一年裡,兼職就業的增加速度大大超過了全職就業的增加,但是這些兼職就業的數量增加並非都是出於經濟原因,因此也很難得出經濟大幅放緩的結論。
· 雖然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但是由於失業率的計算是根據小非農的資料,失業率仍上升至4.0%;
· 周工時保持不變,為34.3,處於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平均時薪增長0.4%高於預期,3月份從0.3%上調至0.4%,而4月份的年化率從3.9%上調至4.0%,5月份上調至4.1%。將平穩的周工時與高於預期的平均時薪相結合,勞動收入增長率為5.5%!
· 最後,政府就業在5月份恢復增長,年化率為2.73%,遠高於私營部門的1.64%。
毋庸置疑,本週一鍋粥似的就業資料令市場非常困惑。從上面的細節來看,小企業就業疲軟已成事實,但是結合了強勁的外國出生和政府就業增長,真實情況很可能介於這兩組資料之間。
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的安娜·黃(Anna Wong)估計,實際增加的就業崗位可能每月不到10萬。筆者在過去的文章中提到過,美聯儲心目中的“不冷不熱”的新增就業崗位是10萬個。如果真相如安娜·黃所言,就業市場就已經冷卻了。

然而,回想24年第一季度ECI是超預期增加的,而最近幾個月平均時薪又穩定在4%以上,因此美聯儲確實不能否認薪酬的偏緊。平均時薪穩定在4%附近,應該會對CPI中非住房服務(超級核心)部分造成向上的推力。
這兩組資料的孰是孰非,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透過資料修訂來判斷。當然也可以根據消費者支出來判斷。如果大非農是可信的,那麼消費者支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應該會保持穩定;而如果小非農是可信的,那麼消費者支出就會顯出疲軟。筆者在5月19日的文章( “投資的藝術:認清現實,駕馭趨勢”)提到要關注 “等權重非必需消費品與必需消費品比率(RSPD/RSPS)” 。過去兩週,這個比率大幅反彈,繼續其上升趨勢,所以 “黃燈閃爍 “警告暫時解除。
筆者上週提到10年期利率上升至5%的風險。從5月就業資料來看的話,薪酬增長的不配合推高實際利率造成 “熊陡 “的可能性增加,而不是經濟增長疲軟引起市場恐慌的 “牛陡” 。
更多筆者原創,請點選 http://esthery.substack.com/
國內讀者請關注筆者的知識星球賬號 — 揚纓宏觀週報


宣告:本公眾號竭力確保所提供的資訊準確無誤,但不保證此類資訊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本公眾號所提供的所有資訊和相關產品,不論是何種性質,都不應視為在建議、誘導或鼓勵公眾買賣任何股份、股票期權、相似金融產品或其他任何金融工具。不論使用者如何使用本公眾號提供的資訊和相關產品,或是根據這些資訊做出了有關買賣股份、股票期權和其他相似金融產品的何種決定,使用者必須獨自承擔責任。本公眾號提供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針對個人的投資建議,也不構成任何法律、會計、稅務或其他專業建議。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文字版權屬於作者,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