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想問各位女性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在人生的某個時期,感覺情緒非常糟糕,即使沒有發生明顯的外部事件。
可能是月經前幾天,懷孕期間或者生產後,亦或是進入更年期後。負面情緒好像壓不住的海浪一波一波襲來,時而低落時而暴躁。你對自己的評價很低,頻頻陷入精神內耗,好像一切都沒有希望了,甚至影響到你和周圍人的關係。
深夜的時候你也納悶過,我這是怎麼了?
你並不是一個人。
這背後起作用的就是一個常常被人們忽視,卻切切實實影響著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激素。它還有一個你可能更熟悉的名字,荷爾蒙。
每個人都會受激素影響,但和男性不同,女性因為特有的生理機制導致體內激素的波動更大,因而對情緒的影響也更大。
研究者們發現:兒童時期,男孩和女孩的抑鬱症患病率沒有明顯差異。而女性在初潮之後,抑鬱症發病率就開始增加,此時性激素也開始在月經週期中波動。然後,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整個生殖期,女性患抑鬱症的風險會持續升高,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激素水平呈週期性變化 [1]。

女性一生中抑鬱風險和性激素水平的性別差異
圖片來源[2]
一直以來父權制文化都對情緒充滿性別偏見,正如《女性密碼》一書中所說:「文化偏見認為女性的直覺不可靠,能量不穩定,並抑制女性特質的自然起伏。」
事實上,這背後是女性默默承受的痛苦,以及其中蘊藏著的更大的能量。
明天就是三八婦女節了,我們想從身體角度談談:情緒化不是她的錯。
01
不必太相信經期前的大腦
有位女性朋友戲稱:「每個月當我開始看一切都不順眼(包括自己),我就知道,月經快要來了」,事實上,情緒的確可以成為判斷月經週期的顯著訊號。
因為對大多數女性來說,月經都會引發最頻繁、週期性最明顯的激素變化。

在 28 天的月經週期中,雌激素水平時升時降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女性的月經週期按時間順序可以分為 4 個階段: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和月經期。其中,黃體期由於雌激素的迅速下降和孕激素的上升,對女性的情緒會造成顯著影響。
一項研究中記錄了相關症狀,其中最常見的情緒表現有:情緒波動、易怒、焦慮、緊張以及害怕被拒絕 。這些症狀在月經前一天和第一天最為嚴重[3]。
這也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對經期前的大腦保持警惕,如果它告訴你:「你很糟糕,伴侶很糟糕,工作很糟糕,一切都要完蛋了」,不要輕易相信。
週期性的另一個意思是一切都是暫時性的,也許一週過去,「烏雲」就會散去。

《亢奮》
不過因為體質原因,有些對激素波動更敏感的女性,症狀可能更嚴重,甚至會引發經前煩躁障礙(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簡稱PMDD)。
PMDD 已經被納入DSM-5(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4],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也要記得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02
無法成為一個「好媽媽」
但沒關係
作為女性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懷孕和生產是女性體內激素劇烈波動的又一關鍵時期。
研究發現,產後早期是新發和復發精神疾病的高發期,每 1000 名女性中大約會有 1-2 名;與懷孕前相比,生產後第一個月出現精神疾病相關問題的可能性要高出 22 倍。而孕期和產後激素劇烈波動(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驟升與驟降)是圍產期抑鬱症(Perinatal Depression)的重要生理誘因[5]。
圍產期抑鬱症,指在懷孕期間或分娩後發生的抑鬱症,學界現在更多使用這一表述是因為與生育相關的抑鬱症很多始於懷孕期間(而不僅僅是產後)。
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6]:
▨ 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持續悲傷、焦慮或空虛;
▨ 煩躁、沮喪或不安;
▨ 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持續悲傷、焦慮或空虛
▨ 煩躁、沮喪或不安
▨ 一直懷疑自己有能力照顧嬰兒;
▨ 想到死亡、傷害自己或嬰兒,或企圖自殺;
當然,激素變化並非是造成圍產期抑鬱症的唯一因素,但卻是重要的風險因素,尤其是:有過抑鬱症史的女性[7]、對激素水平變化更敏感的女性[8]。她們的風險更高,也需要更多照顧。

《白蓮花度假村3》
對女性來說,更困難的部分在於,當她們在經歷上述激素波動帶來的掙扎時,常常會因為自己無法全心全力照顧寶寶感到自責,甚至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
請對自己多一些耐心和信心,你不必一直都是個「好媽媽」。
03
更年期:
她為何開始默默哭泣?
經歷初潮、生產後,女性的生命歷程來到後半段,這個時候還要經歷一個激素劇烈振盪的時期,那就是更年期。
《請回答 1988》中,豹子女士發覺自己進入更年期後曾召集家人:「有可能突然上火,直接離家出走。可能全身刺痛,也有很多人會得抑鬱症」——所以有些家務,就你們幹吧。

表面上還是那個強悍的主婦。但丈夫半夜醒來,發現她獨自枯坐、唉聲嘆氣,陷入深深的失落。

因為雌激素下降以及其他激素水平的變化,更年期女性正默默承受著情緒波動的煎熬,比如抑鬱、焦慮等,激素替代療法(HRT)也在部分研究中被證實可改善情緒[9]。
由於人們對更年期女性的汙名化,抑鬱情緒常常被人們忽視。實際上,女性進入更年期後患抑鬱症的風險比絕經前高了 1.5~4 倍,特別是年輕時就有情緒障礙病史、經歷不良生活事件的女性[10]。
她們可能表現為:情緒低落,沒有活力,無緣無故哭泣或經常流淚,對自身悲觀和絕望,嚴重時甚至會有輕生念頭。
如果你的媽媽或者妻子已經進入更年期,試著多關心她們。
04
震盪難免,但你自由了
這就是關於激素和女性的全部故事嗎?當然不,它們還有另一面。
在月經週期的其他兩個階段(卵泡期和排卵期),因為激素的作用,女性會感覺輕鬆愉悅,更有活力。一項研究分析了 872 名女性連續 70 天的大型日記,顯示女性在排卵前自我感知的吸引力和性吸引力都會增加[11]。
催產素也是女性的得力助手。女性懷孕期間,催產素能幫助子宮收縮,促進生產的過程。母乳餵養嬰兒時,母親體內的催產素水平更高, 內心更平靜,這也是很多母親常常體驗到「愛」的感覺。

《托斯卡納豔陽下》
再比如更年期。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婦科內分泌門診的主任醫師陳蓉,在《更好更年期》一書中提出:「更年期是演化送給女性的禮物,只不過這份禮物讓女性接受起來不夠舒適。」
這份禮物可能是一種善意的提醒,讓每位女性在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同時,審視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或者是一次向內探索的機會,當一個女性脫離妻子和母親的身份,不再滿足社會文化對女性的期許時,這個時候她是誰?喜歡什麼?想做什麼?
當激素波動逐漸恢復平穩後,很多女性第一次感覺到自由,允許自己進入到更開闊的世界,不是一個劃分性別的世界,從「女人」迴歸到「一個人」,她們的生命也因此出現各種新的可能。

《俗女養成記2》
作為一個女性,我們常常把身體當作一種負擔或者羞恥,甚至把激素帶來的嚴重問題當作是自然而然的。
因為這個世界的大多數規則並不是按照女性的需求和特點而「建造」的。
但激素的變化在善意地提醒我們:
要發自內心地接受「我是女性」這一事實,要更瞭解我們的身體,和自己更加親密。
然後我們就能自主決定,身為一個女性,如何才是更好的生活。
最後,祝你三八婦女節快樂,身為女性,值得慶祝🎉。
作者 寒冰
責編 羅文
封面 《海街日記》
📄 參考文獻
[1]Marija Kundakovic, Devin Rocks.(2022).Sex hormone fluctuation and increased female risk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from clinical evidence to molecular mechanisms.Front Neuroendocrinol.DOI: 10.1016/j.yfrne.2022.101010
[2]Deecher D, et al. , 2008. From menarche to menopause: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biology of depression in women experiencing hormonal change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3, 3–17. DOI:10.1016/j.psyneuen.2007.10.006
[3] Hartlage Sa, Freels S, Gotman N, Yonkers K.(2012).Criteria for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secondary analyses of relevant data sets. Arch Gen Psychiatry ,69:300-5
[4]《美國精神障礙及診斷手冊》(第五版)
[5]Perinatal mental health: a review of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6]Perinatal Depression,NIH of Mental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7]Karolina Wieczorek,Anna Targonskaya,Katherine Maslowski.(2023).Reproductive Hormones and Female Mental Wellbeing.DOI:10.3390/women3030033
[8]Joshua Harry Chandra , Candy Kurniawan , Irma Melyani Puspitasari .(2024).Genetic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Review.DOI:10.2147/NDT.S434165
[9]Efficacy of Transdermal Estradiol and Micronized Progesterone in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Menopause Transi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 2018 Feb 1;75(2):149-157.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7.3998
[10]Martin Birkhäuser.Climacteri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21;78(8):427-434.DOI: 10.1024/0040-5930/a001293
[11]Schleifenbaum, L.; Driebe, J.C.; Gerlach, T.M.; Penke, L.; Arslan, R.C. (2021).Women Feel More Attractive before Ovulation: Evidence from a Large-Scale Online Diary Study. Evol. Hum. Sci.3, e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