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都2025年了,XHS上還在流傳著去年的故事。”
前幾天,有朋友轉發了一條自媒體平臺上的爆款筆記,附言道:“現在行業都流行寫小說了麼?”
點開內容,是一篇虛構的投資、募資故事,文筆流暢,多條評論直指“真實”。
而實際上,聚焦於“周例會”“裁員”“招聘”的黑色幽默筆記,這兩年並不少見,甚至堪稱十分流行。
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湧現社交平臺上分享筆記,而另一邊則是政策與資料端的反彈,行業的分化更加明顯了。
流量時代的“創投傷痛文學”
社交平臺上的“悲情連載”多了起來。
有人釋出週會筆記,用黑色幽默揭開了行業的“皇帝新衣”;另有離場宣言,甚至不忘拉踩一番;也有人釋出日常流水賬展現忙碌狀態;行業變遷記錄、招聘資訊、專案源尋求等內容也不少。
而今年,從業者在社交平臺上的聲量似乎持續遞增,除常規動態分享外,一種新型的風向悄然流行——行業“小說體”。
比如某篇關於《投資機構周例會,不同級別員工的演技大賞》相關內容,文中描繪的場景引發從業共鳴。
這條筆記引發近百條同行評論,多數評論直指“過於真實”。
不可否認的是,此類風格已成為創投行業的流量密碼,令人不禁追問:投資人為何紛紛“棄投從文”?
究其根源,既是行業調整期工作壓力的直接投射,亦有幸存者偏差的現實顯影。
1.為現實不得不低頭
前不久,與一位市場化中小GP合夥人交流時,他坦言,目前仍有投資動作的民資機構也就百餘家了。
中小 GP 的生存態勢尤為艱難,“信心不足、情緒低迷” 已成為近年間的常態。
有朋友無奈提及:“他們已經快一年沒有投資行為了,募資從去年開始到現在也沒有絲毫進展,目前只是等著,搞搞投後,等待退出時機。”
由於多項工作難以推進,主業壓力徒增,社交平臺則成為新的發力方向,於是,可以看到在社交平臺上活躍的從業者日見增多,有些人在線上出現頻率甚至超過線下實際活動。
2.倖存者偏差
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是“倖存者偏差”的一種體現。
某頭部機構合夥人,過往十分樂於分享,經常釋出行業觀察類文章,而如今卻已停更2個月。在與其交流時得知,最近特別忙,根本無暇更新內容,甚至連創投媒體的採訪都難以抽出時間。
事實證明,目前賬上還有錢、業績相對良好且能持續發掘優質專案的機構,往往不太願意或者沒有時間公開發聲。因此,市場上聽到的聲音多來自當前面臨較大挑戰的投資人或機構。
有投資人直言:“這行確實不容易了,除去國資外,一部分市場化GP也都是在履行招商職責,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VC/PE了。
當投資人核心能力從行業研判淪為“搞定返投”,職業尊嚴遭遇重創。於是近期社交平臺上釋出行業“已死”論調的人又重現了。
不過也有投資人對此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都2025年了,還發行業‘已死’這樣的論調,實在不知到底在強調什麼”?
背後的真相
過去兩年,一級市場經歷多個至暗時刻,行業整體承壓顯著,但進入2025年,多重訊號表明市場正在企穩回暖。
當下,持續瀰漫的悲觀情緒與基本面改善之間顯現明顯差異,至少在情緒上是兩種極端體現。
“傷痛文學”背後,已然出現多種向好局面。
1.退出新視窗來了
退出層面來看,監管層近期密集釋放政策紅利,疊加併購基金爆發式增長,為行業打開了“退出新視窗”。
清科資料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企境內外上市109家,同比上升32.9%。
2.LP決策效率提升,出資信心回暖
國有資金雖主導募資市場,但運作機制也正在持續最佳化。
據我們觀察,今年以來,多地國資LP決策速度也有明顯提升,返投比例和認定標準也持續向好。
伴隨著政策持續鬆綁與科技創新形成回暖共振,LP的出資信心也明顯回升,出資按下加速鍵。據FOFWEEKLY最新資料顯示,6月份機構LP的出資活躍度回升。
3.LP耐心更足,機構重構生存法則
長久以來,國內創投市場一直在呼籲“長錢”的湧入,缺少能夠跨越週期的LP,而這兩年“耐心資本”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多地引導基金開始率先破冰,存續期明確為15年的母基金越來越多,更有甚者高達20年。與此同時,各地引導基金容錯機制持續完善,多家母基金已明確對單個企業(專案)最高允許100%虧損。
GP端來看,越來越多GP開始與產業深度繫結,例如朝希資本新基金首關7億元,其中產業LP佔比60%。
回顧過去幾年,受IPO稽核政策趨緊的影響,退出路徑持續承壓,退出困境傳導至募資端,LP出資愈發謹慎,行業困境加大。
而今年以來,市場及監管層面持續釋放出利好動能,投資端熱度也明顯提升,身邊有不少投資人、IR們又開始忙碌起來。
一位身處行業一線的投資人感慨道:“當下的工作節奏非常快,出差日程滿滿當當,才剛在上海與LP碰過面,緊接著便馬不停蹄地奔赴浙江、深圳等地考察專案。行李箱彷彿成為日常辦公的一部分,始終處於隨時待命狀態。”
祥峰投資管理合夥人鄭俊聰近期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明確表達了對今年創投市場的信心:“如果去年是創投市場的一個相對低點,那麼今年市場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他觀察到,最顯著的變化是市場信心的迴歸,尤其是創業者們更加活躍。“
這種忙碌背後,映射出的市場情緒與社交平臺上傳遞的狀態有著天壤之別,這背後指向愈發分化的市場現狀。
抓住區域價值窪地
當市場化LP消失,國資LP主導市場,市場募資困境持續,市場“缺錢”似乎成為行業困境的主要因素,但少數機構卻仍憑藉專業能力和深厚資源積累,逆勢完成募資。
今天中科創星宣佈首關26億;6月2日,英諾成都科創二期基金完成首關,此外還有雲暉資本、嘉御資本、冪方健康基金、凱輝基金、心資本、賦遠投資……均有基金在今年完成募資。
儘管近年來社交平臺頻現“逃離一級市場”論調,甚至出現勸阻畢業生入行的現象,但作為從業者仍然需要清醒的認知。
歷史路徑依賴失效:過去依託網際網路明星專案獲取超額回報的模式卻難複製;
橫向薪酬優勢仍在:雖然行業大不如從前,但對比其他行業來看,即便經歷降薪,行業薪酬仍普遍高於大部分行業;
週期適應力落差:從業者的不適感,本質源於高增長期形成的預期慣性。
正如有網友評論:“當下的不適應,就像是習慣了高鐵商務座的舒適,突然換成綠皮火車自然感到不適”。
儘管一級市場仍面臨挑戰,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各項資料均顯示出回暖跡象。對於行業從業者而言,當傳統路徑競爭激烈時,轉向下沉領域探索同樣至關重要。
1.區域價值窪地開發
FOFWEEKLY特約作者範譯陽在文章中就指出:當傳統路徑擁擠不堪,增長空間日益逼仄。當“向上”突圍之路荊棘密佈,“向下”尋找結構性機遇便成為破局的關鍵。
在他看來,可以去三四線與中西部地區尋找機會。
一方面,東部發達地區的優質 GP 對中西部及三四線城市的專案興趣有限;另一方面,本土 GP 在專業能力、資源整合等方面與先進地區存在差距,導致地方政府投入的財政資金面臨低效配置風險。
這種"外部機構不願下沉、本土機構能力不足" 的矛盾局面,雖然顯示了區域投資生態的結構性問題,但同時也催生了市場機遇。
2.流量轉化資源
對創投行業的文學創作者而言,實際上手裡也正手握一把工具——將流量勢能轉化為資源槓桿。
一方面可以作為副業,另一方面這也是吸引資源的有效方式。
3.抓住政策視窗期
在政策紅利與技術革命的雙輪驅動下,創投行業正迎來適配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機遇期。港股IPO加速,併購視窗期也已開啟。
國內資本市場的視窗期向來稀缺,敏銳的玩家已在搶跑。
結語
當下,股權投資行業正在經歷著巨大變革,儘管挑戰猶存,但在政策暖風與技術變革的雙重驅動下,一級市場呈現出新的熱情。
沒有最壞的時代,只有不適應的人或機構。
行業從未“已死”,只是會時常面臨調整。而對於機構而言,必然要快速適應並進化。
此前常壘資本在行業觀察中指出:VC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型,本質是進行一場無限迴圈的博弈遊戲。只要保持不下牌桌耐心等待,一旦時間拉長,總有機會獲得一次貝塔帶來的財富效應。
資本市場會也許有階段性的泡沫和浮躁,但創新值得被鼓勵,並且會持續發生。
對接需求請掃碼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每日|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