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LP真心話:拒絕當韭菜,呼籲抱團取暖

本期導讀:
對於市場化LP來說,值得參與的子基金/交易太少了,整個行業缺乏真誠,以及經濟下行週期下創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多一些觀望,謹慎出手是對的。
作者丨如杉資本&希澤家族辦公室 阿曼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一級市場GP們叫苦不堪,“募不到”、“退不出”、“投不了”……感嘆市場艱難的同時,有一邊緬懷十年前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有很多自媒體、脫口秀朋友們將一級市場的困境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吐槽,但很多時候“娛樂性”偏高了,“矛頭”也多指向LP端,然而對於一些嚴肅的深層次問題卻鮮有人提及。
作為多年的市場化LP,我們經常戲稱自己為“一級市場老韭菜”,經歷整個募、投、管、退階段後,其實很多時候有苦難言。一級市場投資還能賺錢嗎?結論先行,肯定是可以的。那為什麼市場化募資難呢?因為對於市場化LP來說,值得參與的子基金/交易太少了,整個行業缺乏真誠,以及經濟下行週期下創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多一些觀望,謹慎出手是對的。
我們從“募、投、管、退”四個層面來體會下市場化LP的苦楚,這裡只列舉部分,歡迎自行腦補。
募:
資金錯配嚴重,市場化LP沒法參與。子基金募資國資佔比40%以上是常態,多的甚至有出資到80%以上的,市場化LP進去就是碼盤子拼縫,考慮到這類子基金返投壓力巨大,還要面臨可能有的“秋後算賬”,GP跟出資比例低的市場化LP根本沒法利益一致。
專項基金橫行,超募太多,估值過高。GP募盲池難,為了管理費養團隊只能募專項,且不說絕大多數的專案不具備做專項基金的適當性,但是為了出手率和管理費,GP一般不會考慮那麼多,能超募就超募。再加上去年新規下,專項基金的募集規模至少2000萬起(自然人LP投專項要求1000萬起,暫未嚴格執行),這樣就加劇了相對優秀的企業超募資金,估值高啟,資金的使用效率需要打個問號,最終還是影響投資回報。
行業媒體缺乏監管,市場充斥假資訊、假排名,加劇資源錯配。一些GP為了宣傳,為了募資,粉飾業績,虛假營銷,讓很多不明真相的新手LP(新韭菜)錯付了,最終不利於行業募資的健康發展。
說到這裡,市場化GP的一號位也有苦衷:不加大力度募國資怎麼養團隊?不提高出手率怎麼留住和吸引人才的加入?
投:
市場參與者魚龍混雜,為了投而投的現象增多。市場化LP投是為了專案退出回報,特別純粹。GP的投,當然拋開市場上我們認為還是有一些堅守初心的、為市場化LP利益保駕護航的優秀GP,有太多的GP投著投著變了形。有的GP投是為了純粹完成國資返投壓力,有的GP投是為了出手率、打品牌,有的GP投是為了多賺一份企業的FA費用,有的GP投是為了賺專案退出決策中的錢,有的GP投是為了賺退出分配稅籌機會的錢等等… 這麼一對比,還是朱嘯虎真誠啊,至少他還重視給自家LP分紅…
專案公司超募帶來的隱患,抬高了市場化LP的出資風險。可以說現在已經鮮有水下專案了,一級市場充斥的都是共識,目前市場上融資活躍的專案多數都拿了各地國資的錢,直接或者間接揹負了很大的招商落地壓力。且不考慮產能該不該擴張的問題,在受到招商落地政策掣肘時,企業在操作上很難不妥協,資金使用效率變低,發展容易變形,從而加大了創業風險。
第一梯隊的專案估值過高,第二梯隊的創業者真空。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是如今創投行業的真實寫照。過去融資推高估值的企業如今面臨尷尬境地,眼看著IPO對賭期限將至,大A股上市遙遙無期,只能考慮走港美股。一通操作,又得募一筆不小的費用(大機率又是國資)為了發行成功豁出去了。好不容易上市了,發現市值管理也是剛需,這下又得拼財力…籌碼都不夠使了,創始人也身心俱疲。
當前經濟形勢面臨很大的挑戰,企業發展艱難。一季度各行業上市公司財報可以看出,民營企業都在叫苦,需求在哪裡?民營客戶沒預算,只能抱國央企客戶的大腿。創業是為了盈利,為了賺錢,再看看內卷下的企業毛利率水平。。最後創業成功走向IPO的都得是“六邊形戰士”。
客觀環境下,市場化LP的出資決策壓力太大了。這幾年LP的GP化也不是沒有原因,過往專案的資訊質量堪憂,交易存在“黑盒”,勤勉盡責的缺乏等,市場化LP也不得不持續迭代自己的投資風控模型。
管:
GP投資團隊一旦流動性高,專案放任不管是常態。在專案公司持股比例高的可能還好些,tiny小股東換了對接人,專案公司都未必知道… 這裡就得吐槽下為什麼S基金如此難做了,專案穿透資訊極度不對稱,本著投資初心,幹了半天是投機。
為了完成募資返投,立場變了。現在投後管理確實比往年活躍好多,都綁著被投企業去各地“路演”為自家基金募資、返投服務了。以前我們說投後是為了退出,現在的投後變成了業務“第二增長曲線”,返投任務在即,退出壓力都靠邊站,反正市場環境來背鍋。
退:
先不跟LP講DPI怎麼實現,先灌輸LP市場很難,大家都很難。募資的時候各個都很有競爭優勢,退出的時候只講行業平均。退出難確實是階段性共識,但是不能成為GP躺平不作為的理由。這裡特別要呼籲監管和行業協會,未來是否將各個備案基金、GP的投資及退出資料可以有一個公開、透明的披露查詢機制,也把機會給到真正優秀的GP團隊。
GP沒有鮮明的退出策略,主觀任性時常有。明明很多時候專案可以老股轉讓退出了,就是不肯退;明明專案發展一般,該主動採取回購措施了,也不去執行。這背後的原因自行腦補, 單純的LP往往不願意把GP想太壞。
耐心資本缺乏獎勵,稅太高了。近兩年稅務監管很嚴,各地對一級市場投資的稅收政策不明朗,政策端和執行端割裂。一些地方現在連合夥企業遷址還要求出具評估報告,也不講清楚評估標準是什麼,哪家評估機構具備這個評估資質和能力,以及是否公平等。
企業IPO節奏受二級市場影響太大,苦於大A股又遲遲看不到起色。三根陽線改變信仰,二級市場好了,什麼都好了,可能對於一級市場而言,最好的喚醒方式不是一遍遍釋出熟悉配方的政策檔案,而是股市重回4000點!
那麼最後再回到我們起初探討的問題,市場化LP還願不願意出資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選擇“與誰同行”、“何時同行”變難了。可能GP少一些忽悠,多一些真誠,跟市場化LP願意坐下來一起坦誠相待,抱團取暖,或許這才是留在牌桌上的正確姿勢。也希望在這波大力出清後,那些有能力的優秀團隊能活下來,被看見,被珍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