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臉秀優越的,只剩小學生了

文 | 十三姐
小學女生站在自家滿牆的獎狀前面,質問網友:
“你考過年級第一嗎,你坐過第一考場嗎,你超越過你討厭的人嗎,你刷過的題有多少,你拿過的獎狀有多少,你周圍的誇讚有多少,你沉默了,可你還在玩手機。”

也許讓她發這個段子的大人以為這樣做能換來一大批讚美和感慨,沒想到這屆網友不慣著小孩了,評論區裡都在學著她的口氣反問:

“你有一車庫法拉利嗎”,“你14歲的生日禮物也是一棟別墅嗎”,“你下樓能到帝國大廈嗎”,“你家有3000萬的酒櫃嗎”,“年級第一坐在我的副駕”……
身處農村的小孩姐也許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什麼叫“羅馬”,但她不一定明白這詞的奧義。她身邊的大人們,包括但不僅限於老師、父母、長輩,也許依然會告訴她:“物質都是虛幻的,學習好才是真優秀”。
可能聽了這話,網友們才會真的“沉默了”。
這種沉默,是小孩姐這個年齡絕對理解不了的。她並不懂,沉默有時候最管用,少說話也許才是最大的競爭力。
很多道理,之所以成為道理,是因為我們沒法把它說透,也不好說。
這些道理恰恰只有在模糊地帶裡才能成為道理,攤開了反而顯得不講理,也不夠“正能量”了。
有人說:“一個小學生,學習好又代表不了什麼,有啥好秀優越的。”
是啊,就算是大學第一的那位,都不敢說自己是成功人士,更不敢嘲諷別人,反正他和倒數第一的那位很可能有相似的未來——都在家待業。
不過話說回來,正是因為長大後的我們拎得清了,明白了,也慫了,所以學會了低調做人,不敢隨地大小秀優越。
敢無拘無束秀優越的,也只剩下小學生了。
因為他們真的還矇在鼓裡,以為自己走上了巔峰,多好。
話說回來,小小年紀就知道拿年級排名和一牆獎狀來搞鄙視鏈,這個小孩姐並不算奇葩,她只是把很多孩子心裡的價值觀濃縮了一下而已。
最容易被寄予厚望的,就是小學生。
讓孩子成績好,得獎,被老師認可,立下宏偉志向,都是小學生家長喜歡並擅長乾的事。
小學生隨便考個90多甚至一百分,家長都覺得他們一隻腳已經邁進了清北。
所以小學生的優越感也不是空穴來風,他們的人生信條裡真的認為:成績就是人生的一切,而成績好也沒那麼難嘛。
所以,小學時期不秀優越,後面的人生可能就真的不太有機會秀了。
到了初中就知道小學的好都是虛的,到了高中就知道基因才是關鍵的,等上了大學和找了工作之後才會發現,基因都不管用,優不優越主要看祖上。
段位給你劃分到這兒了,你我之間的區別在於是早努力還是晚努力,還有些人只需要考慮用不用得著努力。
不過這個小學生的秀優越影片不討人喜歡,那些回覆倒是挺可愛的。
網路本來就是無數陌生人胡亂搭起來的草臺班子,不是千年的狐狸進來根本演不了聊齋,現在大家越來越不裝了,就喜歡說實話,哪怕扎心。
有一些人說“網友太刻薄”,說什麼“人家還是個小學生,很優秀也很純真的,blablabla……”
拜託別再說什麼“還在純真的年齡”了。純真年齡的純真小孩,根本不會出來拍這種玩意。要是我娃小時候玩這種梗,我會直接扇他兩個大逼鬥,讓他邁出學會做人的第一步。
還有一些人說“小孩姐只不過是因為優秀,所以才比較自信。”
可能大家在網上看到的“自信”的人太多了,覺得好像只要敢誇自己同時貶低別人,搞鄙視鏈,秀優越,就叫自信。
這些同情小孩姐的人,也許自己就是一個“長大後的小孩姐”。
他們至今還認為小學得過第一、有一屋子獎狀、被某村鎮學校評為三好學生、當過優秀幹部、能在升旗儀式上發言、能對自己不喜歡的同學秀優越、能得到一小撮讚美,就能碾壓所有人,不僅是成功人士,而且是有趣的靈魂。
有沒有一種可能,醬嬸的娃只是某些上位者希望他們成為的“聽話的好孩子”而已。
甚至在一線教育者眼裡,一個小朋友只要學習成績年級第一,有任何毛病都是可以被包容的,因為ta學習好。
所以比起她用獎狀來鄙視玩手機的網友,大家更討厭的其實是這個小學生透露出來的被“洗”透了的單一評價習慣。
從小,我們也是被這樣灌輸的,考第一的肯定是優秀的人,學習不好的孩子肯定是不成功的人。
沒想到後來那些考第一的人,有的成了全公司第一個打卡的牛馬,有的成了全家第一個沒工作的社會人,一輩子都是第一,可那些小學老師有誰在乎啊。
想必在小孩姐所在的村裡,教育者也沒太多的能力去引導什麼別的素養,他們只能引導孩子考高分,給老師提升點kpi。
現在有些地方的小學教育,真的只是在教孩子成為井底之蛙。
學習好的,老師讓ta當班幹部,給了ta權力,於是在一個小學生看來,人生的第一個甜頭來自於明明平等的同學之間有了“階層差距”,決定這種差距的是學習成績。
我們都是讀過小學的人,非常清楚一件事:小學時候所謂的“學霸”,長大後不見得優秀,也不見得混得好。
再說露骨一點,有些人在上小學之前就已經註定未來比你成功,只是你不知道,還以為小學時考年級第一能逆天改命。
現在的環境讓一部分孩子從小就形成了流水線評判邏輯:成功人生只能有一種,就是學習好、考上高中、考上大學、找一個穩定工作、結婚生子、再生一個。
小學生的認知裡,學習好就是一切,學習成績好就有資格瞧不起所有人,有獎狀有老師的背書就可以秀優越。
有人說這是現實。
什麼現實?別說小學發的獎狀沒有任何含金量了,就算走上了社會,一兩個成績又能代表什麼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總有人比你優秀還比你低調,比你低調還比你討人喜歡。
不是學習成績好就站在世界之巔了,真正的教育是人格、品行、目標的統一。
中國人愛說“謙受益,滿招損”,還喜歡教育人“韜光養晦,不露鋒芒”,有人說那是過時的教育理念,說什麼西方教育主張誇獎讚美、讓孩子變自信。得了吧,老祖宗的智慧永不過時,讀不懂是因為你還沒長大
如今的成年人,哪個敢,哪個能,哪個可以用自己一點點東西去拉踩別人啊。30歲你風風光光,不代表你35歲不會回家穿圍裙;40歲事業有成,不代表明年不會被後面30歲的那個碾壓。把阿德勒他老人家拉出來都煲不了雞湯,他只會跟你說:“別跟現實硬剛,做好你自己就完事了”,所以,什麼才是值得秀優越的資本?基本沒有了,都老實了。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二三線大城市的小學生很少會自己做短影片賬號,更不會拍這種無聊的內容,他們大多隻會關注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是,邊遠地方特別是農村,不少小學生和中學生都在拍影片,將自己融入到網路裡,不甘於只做旁觀者。
我去看了小孩姐的賬號,她爸經常慫恿她拍各種影片,基本都是玩的“靠曬成績碾壓眾生”的套路,以及從網上東拼西湊的段子隨便一剪,讓自己的女兒站在鏡頭前刷流量。
不說別的,光看這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手段,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越是落後的環境和認知低的家庭,孩子越是會被過早利用,被工具化和附屬化,他們很難真正得優秀起來,因為拖後腿的大人太多。
他們可能白天在學校在極端的、單一的評定體系中,被灌以兩極分化的價值觀,晚上回到家又要在無知無能的家長指導下做著本不該這個年齡做的事。
真的挺不喜歡以這類形式讓小朋友出鏡搞流量的大人。
長大後的小孩姐們,都知道了一些事做不得,一些話說不得。即使如此,有些大人還是有點莫名其妙,在成為父母之前,他們還沒搞懂自己是不是當父母這塊料。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