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
國際教育視界(ID: FindingWIE)
北京西城區中考前十名、SAT幾乎滿分、麻省理工的高材生……這些成績每一個都如同閃亮的光環,耀眼奪目。
但怎麼一到海外,老師變了?考試變了?同學也變了呢?
當退學的事實擺在了面前,父母才驚訝發現,原來他們花好幾百萬學費培養的、一直引以為傲的孩子,已經被“圈養”成了楚門,一旦走到外面的世界,哪怕是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擊倒。

初三之前沒有自己的手機,
旅遊途中還在不停刷題。
小桐從美國名校退學了,不僅是從K12到美國大學幾百萬的學費打了水漂,前途也充滿了未知和迷茫。今後該怎麼辦?回北京四中重新讀高三已經不可能了,但憑她因曠課和掛科被迫從麻省理工退學這一點,就很難有北京知名的高中願意接收。
4月份辦理了退學手續之後,小桐媽帶著小桐的簡歷來到她初中時因為轉學短暫就讀過的一所朝陽區重點中學,希望能夠在該校的高中部弄一個插班名額。
小桐初中班主任王老師對她的印象極為深刻,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勤奮的孩子,早上六點就起來背課本,不僅是背英語、語文,還要背歷史和政治。因為學校跟她家只有一牆之隔,所以每天她都是第一個到教室學習的。每當我看到她,都感覺自己是不是太不上進了。

但是和小桐接觸之後,這孩子讓我十分擔憂,她已經養成了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的習慣,都不知道玩耍了。
有一次我帶學生們參加北京城中軸線研學旅行,她一路都在刷數學。讓她去玩一玩,她告訴我,媽媽說如果玩了就會考不上北京四中。我說考不上北京四中也沒事,只要快樂就行,她當場就嚎啕大哭。我當時就想她這樣的狀態以後該如何面對複雜的社會呀?現在退學了,也驗證了我的擔憂不是瞎想。
王老師的看法直接戳中了小桐媽媽的痛點,為了讓小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們夫妻給她營造了一個“楚門的世界”。

她說,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從小桐出生開始幾乎就遮蔽了她的世界。
首先遮蔽的是人際關係。
小桐媽直言,她只願意讓小桐和成績好的同學成為朋友,並且只允許他們討論學習的話題,成績不好的同學甚至連話都不讓說。小桐媽就是怕小桐被“壞”學生帶壞了。
但是這種狹隘的教育法在美國卻成了小桐的障礙。能考上麻省理工的學生就沒有成績不好的,小桐跟著這些好學生去了幾次酒吧,就迷戀上了,在美國幾乎是天天泡吧,一下子就把功課給荒廢了。
第二個遮蔽的是資訊。
直到初中三年級需要下載和中考相關的app,小桐才有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機。“我們認為手機嚴重影響學習,因此管理非常嚴格,任何社交媒體、知名購物網站都是不允許小桐看的。她要買任何衣服都是我給她買,就是怕她分心,看多了花花世界很容易影響學習。
這也直接導致,她一到美國有了財務權就開始亂來了。到美國才半年,光購買奢侈品、充遊戲卡、網上打賞主播,就花了近100萬。”

曾向全校第一名宣戰,
從分數至上淪為考試機器。
父母反省教育中的問題,往往都是在遇到了困境以後,小桐媽便是如此。在小桐退學之前,她一直以自己的教育方法為榮,認為只要考試分數高,在學校肯定是過得最好的人。
但是小桐的考試能力並沒有在麻省得到認可,所有科目的教授給的分數都很低,哪怕是她最擅長的數學也都在掛科的邊緣。

退學後,小桐患上了輕度抑鬱症。小桐媽媽想找幾個平時關係不錯的朋友陪著小桐去旅遊。其中有個叫程程的女同學拒絕了小桐媽的要求,她說她挺害怕小桐的,和她在一起無論是學習還是玩耍,都有一種壓迫感。
上學時哪怕是一次小測試、一次聽寫,只要她沒有贏或沒能拿到第一名,就會又哭又鬧。作為她的同學,自覺就會與她保持一定的距離。
程程是小桐的初中同學,雖然只同班了一年,但是作為班級第一名的她一直是小桐的假想敵。這一段經歷對於程程來說如同一場鬧劇,當時小桐衝到她面前跟她說:“你是第一名吧!以後我就要超越你,我才是第一名!”看著小桐挑釁的樣子,程程格外不舒服。
“小桐剪了和我一樣的髮型,後來我紮了根彩虹皮筋,她也跟著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我幹啥她就幹啥,如果有考的分數不如我的科目,她就纏著我,讓我把卷子給她看,還要一題一題對答案。這還不算完,她還要喊我和她一起分析錯題,甚至課間也要把我堵在教室裡。”

程程也曾經想和小桐成為好朋友,但是她發現除了考試,小桐好像對任何話題都不感興趣。他們給小桐起了一個“考試機器”的外號,對於考試之外的人情世故她完全不懂。
對於“考試機器”的評價,小桐媽開始覺得不算是負面的。會考試肯定就代表著能力強,哪怕是能力不強也能考上好大學,拿個好文憑。以當時文憑至上的就業趨勢,她覺得自己一點錯都沒有。
但麻省理工的考試並不全是試卷形式,甚至很少有科目是出試卷的,“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在四中,老師也曾經提醒過我們,小桐這種只會考試的狀態,如果是走國內教育路線,參加高考分數肯定沒有問題。哪怕是讀本科、研究生甚至到博士,只要分數高都會很順利。但是在美國這樣的教育體系之下,她就會非常不佔優勢”。
小桐媽說,老師幾乎一語成讖。從去美國開始,小桐天天都在喊著要回國,要去她擅長的學習環境。小桐媽現在只能接受小桐重新高考,但是她的目標是上清華,如果沒有實現,她的抑鬱可能會更嚴重。

“學習當空氣”的精神控制後,
一家三口都去看了心理醫生。
如果要重新回到正途,和其他同學一樣正常去學校上學,小桐需要面對真實的世界。因為長期夢幻般的生活狀態,加上退學的打擊,她已經開始逃避現實。
經過了兩次割腕自殺的鬧劇之後,小桐媽每週都要帶著小桐從朝陽開車一個小時,去到北大附屬醫院看心理醫生兩次。

二十年的折騰和遮蔽世界的“謊言教育”下,小桐媽自己都不知道要從何著手,拯救她曾經引以為傲的女兒。
幾次治療之後心理醫生也倍感頭痛,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奇葩的家庭,家長居然為孩子營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小桐媽還告訴我,在京城學霸家長圈裡流傳著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如何搞好學習?那就是把學習當作每天都需要呼吸的空氣,一天不學就會窒息而‘死’。”
心理醫生認為小桐的問題出在她父母近乎病態的教育方式上,在他的建議下,小桐爸媽也去看了心理醫生,結果顯示他們都有嚴重的控制型人格。
由此可以推想出,在小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管理是極為嚴苛的。如果想讓小桐的人生進入正軌,他們一家人都需要進行心理治療,這讓小桐媽感受到了拯救小桐這條路的艱辛。

曾經在小桐哭著喊著要退學的時候,她第一時間趕到美國,約見了校方的代表。當時接待她的是一位中年的華裔老師,老師一直提及的不是小桐的考試分數和曠課情況,而是她的精神狀況。
他告訴小桐媽,小桐是自己要求退學的,學校不進行挽留是因為他們在對小桐進行過不下於十次的心理干預之後,發現她對於世界的認知和現實完全不一樣。加上她學的又是金融專業,在學術上特別容易跑偏,教授們給分自然就不高。
麻省的學術風氣相當嚴格,同時教授們打分低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考驗,心態好、越挫越勇的學生才會留到最後。而小桐這種“一碰就倒”的精神狀態,在麻省理工根本呆不下去。

花百萬請名師保住學霸地位,
轉學能治癒“心理之疾”嗎?
還能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嗎?小桐自認為可以,她覺得在國內的學習方式是適合她的。但是經過幾次轉學考試,小桐並沒有獲得北京頂級學校的認可。
高中的輝煌和大學的offer根本無法幫她敲開京城名校的大門,這讓小桐媽非常傷心和失望。她託關係找到了一位從北京二中退休下來的特級教師,希望能夠讓小桐拜到他的門下。雖然這位老師是教語文的,但是非常有能耐,據說去年成功把一個只能考上二本的學生送進了清華大學。
但是這位老師看了小桐的簡歷,直接就婉拒了。他告訴小桐媽,自己根本教不了。他能夠幫助學渣變成學霸,但沒有能力讓一個學習觀念錯誤的孩子變回學霸。
小桐曾在小學轉學兩次、中學轉學三次,每次轉學的原因都是學校的老師不行,他認為這些導致了她學習上的下滑。
老師說:“我看了小桐的簡歷,她就讀的全都是北京城裡一流的學校,老師們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家長和孩子把成績不理想歸結為是別人的原因,以自己的利益為評判標準本身就是錯的。也許小桐能夠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但在未來的生活中也很容易失敗。”

被名師拒絕後,小桐媽還是給小桐請了一群私教,只要是高考的科目,全都請了對應的老師,他們每天輪流來家裡給小桐上課。
幾乎所有的知情人都反對小桐媽的做法,但也沒有一個人能拿出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最可悲又無奈的。
小桐媽說,這實在太過煎熬了。小桐退學之後的一系列遭遇,也讓她開始反省:“這個過程有些慢,但我們已經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總好過之前混亂糾結又找不到方向。不過改錯也很難,小桐的人生還要繼續,即便是別人說我們花錢很豪氣,可我們也不能看著孩子繼續沉淪。我也想先讓小桐治療好所有的心理問題,但是到那時估計她已經三十歲了,也錯過了最好的學習機會。我們耽誤得起,小桐耽誤不起。”
小桐媽自己也意識到改錯中繼續犯錯的做法不是上策,但這也是父母的無奈,明知道放手更好,卻又承受不了放手之後一段時間的沉底期,玩命都想要把孩子“撈”起來。她深知一旦樹人的過程錯了,就會很難糾正。現在只能拿“第一次做父母,誰都會犯錯”的藉口來安慰自己,繼續在跑偏中生活。

在教育中,總有一些家長認為只要考試成績好,性格孤僻一點、自理能力差一點都無所謂。可他們往往忽略瞭如何養育一個健康、快樂、自信,能夠經得起風雨、也能夠獨立優雅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作者丨熊靚
編輯丨Flash


-
沒苦硬吃!17億票房的《抓娃娃》,中式教育的照妖鏡 -
孩子不停奔逃喊救命,我卻不能幫他… -
從熱愛到逐漸功利,女兒一言難盡的興趣班之路…… -
這是我最支援跟親戚、鄰居撕破臉的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