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的用人邏輯

原文由小號“織造短評”推送於2024年11月17日,本篇為被刪後改寫重刊。
美國的總統交接過程在西方几乎是獨一無二的。
在大多數內閣制國家,首相/總理的交接十分簡單,例如英國,新首相選後第二天早上便可以就職。
即使在制度層面跟美國類似的總統制國家,通常情況下也只有最高級別官員(如內閣部長)會跟隨離任總統一起卸任。
美國的特殊之處在於,當總統離職時,不僅白宮工作人員全面大換血,內閣部長、副部長以及助理部長等大量政府機構人員也會隨之離職。
據瞭解,新總統上任後必須填補約4000個政治任命職位,其中1300多個職位需經過參議院確認。
為了避免繁瑣的程式與可能發生的掣肘,Trump已明確要求參議院暫停確認提名的權力,改為休會,這樣他可以利用“休會任命”的制度漏洞在無需參議院批准的情況下任命部分政府官員。
然而此舉在極大增強總統人事權的同時,也將嚴重損傷國會威望,引發諸多爭議。
經過一番激烈博弈,國會最終還是按照慣例執行了審批流程,其中對國務卿魯比奧的任命是在1月20日Trump就職當天以全票透過的,也是首位正式獲得參議院認可的內閣閣員。
其他人就沒有那麼幸運,比如對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的任命投票打成了50:50,憑藉副總統萬斯的關鍵一票才涉險過關。
赫格塞思在國會聽證會上發言。美國國會眾議院以“財權”為主,參議院以“人事權”為主,一般情況下國會議員們不願意放棄稽核權,否則相當於自我邊緣化。
Trump長期批評往屆美國政府受到了特殊利益集團和外國代理人的巨大影響,包括華爾街、卸任高官及政客,而他本人則杜絕了這方面的影響,“沒有受到特殊利益集團的控制和操作”。
那麼這版“沒有受到控制”的組閣方案究竟有哪些特點呢?
1、忠誠比能力更重要
前文介紹過2020年Trump調動不了軍隊和國民警衛隊的窘境,與忠誠於體制本身的官員相比,經歷過“背叛”的他尤其重視下屬忠誠於自己,並以過去四年間周圍人的言論、表現作為重要參考。
僅此一條,絕大多數共和黨建制派官員就已經被排除在外,而那些年輕、立場鮮明、無所顧忌、擅長押寶的新人則迎來機遇。
2、優秀的表達能力比專業知識更重要
Trump的權力直接來源於他對基層選民的影響力——這是歷史上政治強人的典型特徵,因此他很重視其政府官員跟選民對話、引導輿論走向的能力。
Trump贏得選舉的關鍵是用常識與選民對話,他在勝選演講中專門強調“共和黨是以常識為基石的黨”,通俗來說便是比民主黨更接地氣。
某種意義上講,Trump要求下屬官員們充當他本人的“宣傳隊”與“政策講解員”,但在宣傳的同時又不能太出風頭。
我們看萬斯,基本三句話不離“Trump”。
勝選夜演說時萬斯只發表了不足一分鐘的講話,生怕搶了主角的聚光燈;與澤連斯基吵架時他衝鋒在前,絲毫不顧及可能的輿論批評;總統國會演講時則每每帶頭鼓掌,姿態做得十足。
首次內閣會議,2025年2月26日。
3、空降幹部為主,外行領導內行
Trump公佈的重要官員名單中,“空降”任職的官員佔到多數,他儘可能少的從原部門提拔。
空降幹部相對於副職上位的幹部更加忠誠於上級,傾向於無條件貫徹上級意志。
以國防部為例,先前的參聯會主席米利、國防部長奧斯汀等人本就是軍方大佬,有自己的班底和專業認知,不會100%唯上。
而Trump任命的空降防長兩眼一抹黑,唯一接受指示的來源即白宮。
4、年輕、履歷淺是優勢而非劣勢
Trump第二任期政府裡將出現大量年輕官員:副總統萬斯40歲,國務卿盧比奧53歲,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沃爾茲50歲,國防部長赫格塞斯44歲,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加巴德43歲,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52歲,常駐聯合國代表愛麗絲·斯特凡尼克40歲,環保署長李·澤爾丁44歲,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53歲……
年輕人、政治素人缺乏歷練,顯然更容易無條件聽命於Trump。
而且從MAGA長遠大計處著想,Trump或許也希望利用四年時間鍛煉出來一個“MAGA精英班底”,未來長期發揮影響力。
未來四年副總統萬斯是非常關鍵的人物,他是否會成為下一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幾乎完全取決於Trump賦予他的“角色”。移民、外交、關稅等“Trump主義”的重點領域,都有可能出現他的身影。
5、外交、軍事、情報口改組力度大,財政、商務口動作相對較小
在美國的政治架構中,國防部長由文官擔任(軍官退役需滿七年才能執掌國防部),更像是軍方力量的統籌者而非具體指揮者,扮演著總統、國會和軍隊之間溝通協調的角色。
歷史上美國防長一般得兼具軍隊與文官履歷,比如有過軍中服役履歷,然後到政府擔任高階職務(國防部副部長、情報口、白宮),亦或者在國會擔任過軍事安全或預算領域的議員。
Trump找了個年輕的節目主持人來做防長,隱含的意味就是“不再需要溝通協調”,全部由他一人做主。
第一任期四年間,Trump內閣成員中的財政部長、商務部長、貿易談判代表“三駕馬車”始終沒有換過,但國務卿中途換過,國防部長換過,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換過,中情局局長也換過。
簡而言之,Trump對於傳統的國安外交人員很不滿意,他和新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上任之前即草擬了一份“解僱名單”,想大規模改組美國軍方。
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裡,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小布朗在內的五名高階將領已被解僱,引發五角大樓地震。
除此之外,Trump還計劃清除軍隊中推行多元化進步政策的將軍,這一點倒是有助於提升戰鬥力。
美國海岸警衛隊司令、海軍上將琳達·費根在Trump上任第一天就被解除職務。
最後,以一個宏觀視角談談Trump充滿爭議的新班子。
根據《紐約時報》3月7日的報道,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與國務卿魯比奧就裁員問題爆發激烈爭吵。
馬斯克在一場會議上質疑魯比奧在本部門的裁員力度,指責其沒有解僱任何人。
魯比奧反擊稱,已有至少1500多名員工接受買斷離職計劃,他質問馬斯克是否希望重新僱用這些人,“這樣就可以假裝再解僱他們一次”。
事後Trump回應稱,自己當時在場,馬斯克和魯比奧沒有發生爭執,“他們相處得很好,兩人的工作都很出色,當時正在聊世界盃比賽……”
有人說,魯比奧是MAGA團隊中少有的“正常人”,然而身處這個大染缸之中,魯比奧發現自己和其他傳統政治人物一樣,正變得舉步維艱。
眾所周知,MAGA最深惡痛絕的就是“深層政府”,競選期間Trump多次宣稱有“內部敵人”,必須進行徹底改革,並威脅要起訴這些敵人,甚至建議動用國民警衛隊或軍隊……
儘管美國主流媒體認為上述言論頗有誇大其詞的感覺,但隨著一個個人事任命落地和一項項政策鋪開,大家逐漸意識到,Trump似乎真的要對建制派和“內部敵人”展開報復。

近期馬斯克和特斯拉均遭受重大挑戰,Trump發文予以力挺(《馬斯克:不成功便成仁》)。
如今回頭看,國會山事件以及之後民主黨圍繞Trump發起的一系列調查彈劾和刑事指控,其實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突破了美國民主最後一道約定俗成的底線。
自此之後,非黑即白逐漸成為華盛頓政壇的潛在規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Trump是大賭大贏還是身敗名裂,答案用不了多久便會揭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