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Trump下令對胡塞武裝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同時要求伊朗停止支援該組織。
這是Trump就任總統以來美國開展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根據主管部門美軍中央司令部的說法,打擊任務部分由停泊在紅海的“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執行,行動預計持續數天甚至數週。
胡塞方面第一時間向美軍艦艇發射了11架無人機和至少一枚導彈,根據美方講法,其中10架無人機被美空軍戰機攔截,1架被海軍F/A-18戰機攔截,導彈則落入遠離艦艇的水中。

美軍中央司令部發布的照片顯示,一架美軍戰機從美國航母上起飛,準備執行對葉門胡塞武裝組織的軍事打擊任務。
眾所周知,自2023年11月以來,胡塞武裝以聲援加沙為由對紅海航運發動100多次襲擊,共擊沉兩艘商船、劫持一艘,期間迫使美軍投入巨資護航攔截,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不過自2025年1月哈馬斯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後,紅海事態日趨平靜。
只可惜好景不長,3月初以色列以第一階段停火到期、哈馬斯拒絕接受臨時停火方案為由,對加沙地帶重啟封鎖並切斷供電。
胡塞武裝遂於3月11日宣佈恢復打擊透過紅海、阿拉伯海、曼德海峽和亞丁灣的以色列船隻——這樣便給美國發動軍事襲擊提供了藉口。
Trump在軍事行動發生後表示:
“對所有胡塞武裝分子來說,你們的時代已經結束,從今天開始,你們的襲擊必須停止。不然的話,你們會迎來前所未見的地獄!”
按照慣例,Trump還指責了前總統拜登的“軟弱無能”,放任“胡塞武裝為所欲為”,並趁機警告伊朗,必須停止對胡塞武裝的支援,否則將“承擔全部責任,而且我們不會客氣”。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宮釋出的總統觀戰照片裡,Trump身著棒球帽和休閒T恤,被網友猜測是剛剛打完高爾夫球。
真可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好氣魄,好手段。

Trump為何要大規模打擊胡塞武裝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去考慮。
1、
拜登時期,美國對胡塞武裝採取了一種“表演式打擊+拉中國下水”的做法,一邊對胡塞進行不痛不癢的空襲,一邊宣稱“希望跟中國進行全球競爭的同時也有區域性合作”,要求中方在紅海、中東等問題上配合他。
待到Trump上臺,以“強人”自居的他常常批評前任軟弱,可斡旋俄烏和談讓他的“強人”特徵廣受質疑,急需透過其他場子找回面子。
與俄羅斯、伊朗等對手相比,胡塞武裝顯然是最容易拿捏的軟柿子,很適合用來立威。
2、
美國軍方對胡塞武裝有一種“秋後算賬”的心態。
過去一年多里,胡塞武裝同時向以色列和紅海船隻發射導彈、無人機襲擊,儘管美英聯軍投入大量海空軍兵力、執行了多次轟炸任務,但卻並沒有阻止這些行動,甚至都沒有降低對方的打擊頻率。
除了耗費數量可觀的攔截導彈外,紅海危機期間美軍至少損失了9架MQ-9“收割者”大型無人機——國際軍售市場上每架MQ-9的價格在3000萬至9000萬美元不等,視武器配置情況而定。
這一過程中,胡塞將自己視為2023年10月至今衝突的主要贏家,極大抬升了它在“抵抗組織”裡的地位,而面對這樣一個刺頭,美國顯然不能容忍它大肆宣傳“勝利”(《平局即勝利》)。
考慮到現階段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都已經消停,在美國和以色列看來,也該輪到胡塞武裝了。
3、
美國和以色列想施壓伊朗進行核問題談判。
拿葉門胡塞武裝“開刀”前幾天,Trump致信伊朗領袖哈梅內伊,敦促伊朗就放棄開發核武器計劃與美國談判,然而德黑蘭方面並未給予積極響應,哈梅內伊稱伊朗不會在美國“霸凌”下進入談判。
於是美方便想著以打促談,透過對胡塞開展軍事行動對伊朗施加壓力,逼迫其儘快坐上談判桌。
伊朗革命衛隊最高指揮官上週日回應稱:胡塞武裝是獨立的,自行做出戰略和行動決策,如果敵人將對伊朗的威脅付諸行動,伊朗會做出果斷的破壞性回應……
前文分析過,華盛頓在處理伊核問題時向來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鷹派一直呼籲軍事打擊伊朗的核計劃,他們認為伊朗事實上幾乎擁有了製造核武器所需的一切,而且發展核武器的動機從未如此強烈,軍事行動只剩下一個很小的時間視窗。
鴿派則認為,伊朗的核能力還不成熟,完全可以透過施加制裁等方式迫使德黑蘭進行談判。
在鴿派看來,打擊伊朗將給中東帶來更多的混亂和不穩定,在華盛頓希望專注於其他地區的時候,它將消耗大量資源。
萬一攻擊不成功,還可能會損害美國作為全球霸權的信譽和威望,因此解決伊核問題最好、最持久的方案仍然是外交協議。
一位呼籲美伊談判的專家這樣講道:
“如果伊朗現在受到了來自美國的攻擊,德黑蘭將獲得新的激勵來發展自身核威懾力,而且這樣做將擁有更多的國際合法性。此時為了永久地打擊伊朗核野心,美國可能不得不實施地面攻擊,進而陷入又一場戰爭泥潭。”
那怎麼把伊朗帶上談判桌,並“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德黑蘭談判呢?
先從外圍入手,敲山震虎。

前美國伊朗問題副特使Richard Nephew近日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題為“給伊朗最後一次機會”。Richard Nephew支援“先禮後兵”,先主動要求談判,如果不行再發起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

伊朗核設施分佈廣泛,以色列單獨行動失敗的可能性很高,必須以美國為主導進行大規模空中打擊。不過即使是最精準的打擊,也只能推遲而非徹底消除伊朗的核計劃。
文章最後,讓我們以一個宏觀視角來審視一下Trump和拜登戰略思維的不同。
在拜登上臺的2021年初,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可劃分為3個戰略區,即歐洲、中東和亞太。
美國最大的15個海外軍事基地中,有七個位於北約國家(六個歐洲國家和土耳其),四個位於亞太地區,三個在中東,還有一個在加勒比海。
拜登上臺後,在地緣政治層面做了大規模調整,透過阿富汗撤軍和抽調駐中東軍事資源等操作,把中東戰略區地位降格,相當於從“三個大戰區”調整為“兩個大戰區+一個副戰區或軍分割槽”。
這樣一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顯得愈發明朗:美國在東戰略斷層線上與中國對抗,在西戰略斷層線上與俄羅斯對抗——前者目前處於冷戰遏制狀態,後者則爆發了大規模代理人戰爭。
對於拜登的戰略調整,以色列其實是高度不滿的,認為自己的安全境況被忽視,於是內塔尼亞胡在2023、2024年裡堅持作戰到底,意外取得不俗的戰果,尤其是在敘利亞。
隨著帶有親以親俄屬性的Trump上臺,美國似乎有意調整拜登時期的戰略部署,具體來說,就是降格歐洲戰區、升級中東戰區。
在Trump看來,伊朗比俄羅斯好對付多了,恰逢抵抗軸心遭遇重創(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何不一鼓作氣以此作為突破口呢?
假如能夠徹底解決掉伊朗問題、重塑中東安全格局,對Trump來說無疑是重大外交勝利,足以彌補對俄讓步帶來的聲望損失。
總而言之,隨著未來幾年《世界進入戰國時代》,伊朗、特別是伊核問題或取代俄羅斯承擔來自美國的火力輸出,考驗波斯人的時候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