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韓國最高法院就尹錫悅彈劾案做出宣判,八名法官一致認為,尹錫悅嚴重違反了法律,宣佈罷免其總統職務。
有分析猜測,之所以罷免案裁決拖延瞭如此長時間,是因為最高法院希望用“一致意見”向外界表達立場,故進行了大量的內部協調工作。
設想一下,假如罷免案壓線過關,必然會引發許多不必要的混亂,而以“8:0”的票數透過,“挺尹派”自然也就洩了氣,只能將目光聚焦於接下來的大選。
被罷免當天,尹錫悅發表講話稱,“沒能達到人民的預期,感到非常遺憾和抱歉”“這幾年能夠為大韓民國工作,感到非常榮幸”——算是保留了作為總統的最後一絲體面。


尹錫悅在白宮引吭高歌,演唱美國歌曲“美國派”,2023年4月26日。短短兩年時間,華盛頓和首爾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去年12月韓國爆發戒嚴事件到尹錫悅被最終罷免,期間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來自美國的冷眼旁觀。
如果說最初倆月華盛頓處於權力交接期,對涉外重大事件謹慎表態勉強可以理解。
可現在Trump已經就職了兩個多月,烏克蘭問題、加沙問題、關稅問題、格陵蘭問題、巴拿馬問題等話題此起彼伏,為什麼單單對重要盟友韓國如此冷淡呢?
以陰謀論的角度去解讀,韓國最高法院之所以一再拖後宣判,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等美國亮明態度,假如Trump肯力挺極度親美的尹錫悅,涉險過關未必不可能。
然而左等右等,美國新政府遲遲沒有聲音,不僅如此,還出現了好幾點對尹錫悅非常不利的表態。

3月底,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啟動了任內首趟亞太之旅,到訪夏威夷、關島、菲律賓和日本,單單跳過了韓國。
背後的原因顯而易見,五角大樓認為跟韓國代總統或其他執政黨高層會面毫無意義,想等首爾政治穩定下來再做進一步溝通——這樣的中立態度對尹錫悅和執政黨其實是不利的。
如果說赫格塞斯的出訪偏事務性,分量有限,那麼Trump本人在3月31日的一系列言論則再次“重擊”了尹錫悅和執政黨。
Trump接受採訪時表示:
“朝鮮是一個核大國,他(金正恩)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我和金正恩關係很好——你們最討厭我這麼說,但這是非常重要的,雙方有溝通非常重要。”
當被問及會不會尋求同朝鮮接觸時,Trump說“很可能在某個時間這麼做”。
要知道尹錫悅是極端反朝的,尤其堅決反對朝鮮擁核,拒絕在無核化之前與平壤進行任何對話。
而Trump竟然公開宣稱“朝鮮是一個核大國”“和金正恩關係很好”“很可能會面”,這相當於以總統之尊認可了朝鮮的核國家地位,並完全否定了尹錫悅的半島政策(民主黨至少口頭上仍堅持半島無核化)。
在Trump眼中,尹錫悅的形象或許跟澤連斯基類似,執著於反朝/反俄,他要做的則是繞過盟友(烏克蘭/韓國),直接跟對手談判(俄羅斯/朝鮮),然後再向盟友提出基於既成事實的協議。
換句話說,僅就Trump最關心的朝核議題而言,李在明和共同民主黨的接觸立場更合白宮胃口——儘管尹錫悅更加無條件親美。

Trump成為首位踏進朝鮮領土現任總統,2019年6月30日。正如不惜得罪歐盟也要強推俄烏停火一樣,Trump有一套自己的行事邏輯,而且很喜歡“搞大新聞”,做“第一人”。

Trump安撫朝鮮的背後邏輯跟安撫俄羅斯一樣,即透過部分滿足平壤要求來減少在韓國的軍事投入。
過去幾個月裡,發生了許多對韓國影響重大的外部政策,可首爾卻無法對其中任何一項做出回應。
統計資料顯示,自3月12日美國宣佈對鋼鐵和鋁徵收25%的關稅以來,韓國3月份的鋼鐵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0.6%,隨著4月3日美國對汽車行業徵收25%的關稅落地,預計將再導致韓國汽車出口下降7%至13%。
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印度、法國、英國等盟友均同華盛頓進行了不同層級的溝通,唯獨陷入內鬥的韓國毫無動作。
眼看政府群龍無首,三星、LG電子、SK和現代汽車等主要企業的高管不得不自行組團前往華盛頓,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會面,然而據訊息人士透露,韓企高管們只得到盧特尼克一句“鼓勵增加對美投資”的敷衍官話。
有韓國專家憂心忡忡地表示:
“Trump以每小時100英里的速度移動,而群龍無首的韓國則被困在原地。美韓聯盟已經是一個‘無舵聯盟’,當韓國政壇危機得到解決並任命新領導人時,對聯盟的損害可能已經無法修復。”

李在明過去長期以“代表勞工”“抵制大企業”的形象示人,此番高調會見李在鎔有一點中和自身立場的用意。三星電子等韓國半導體業界目前正強烈要求允許研究開發領域使用每週52小時制的例外(即要求員工加班),但共同民主黨從代表勞工角度出發表示拒絕。
文章後半段,讓我們把視角放大一些來審視韓美關係。
與日本、菲律賓不同,韓國本質上是一個位於亞歐大陸上的國家,地緣處境要脆弱得多。
當初朝鮮戰爭爆發前,金日成和斯大林曾判斷美國不會出兵保它,結果杜魯門意外大舉出兵干涉(《美國的出兵決策》),並在之後七十年裡長期駐紮重兵,這才得以保住它。
可隨著國際形勢變幻以及朝鮮事實擁核,近幾屆美國政府對於半島事務越來越不上心,或者說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因為在核武器威脅下,一旦爆發危機,美軍保衛韓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是非常高昂的,高到任何一位總統都難以承受。
某種意義上講,近三萬名駐韓美軍正處於“險地”,美方早就有陸續撤軍的想法了。
根據韓國世宗研究所理事長、前外交部朝核大使李容濬的預測,如果首爾拒絕接受美方要求的駐韓美軍費用分攤方案,Trump很可能會將大批駐韓美軍轉移到更便利、更安全、距離臺海更近的日本基地。

朝鮮媒體公佈的軍事會議畫面,儘管地圖做了模糊處理,但還是能夠判斷出金正恩手指的位置——駐韓美軍總部漢弗萊營。

圖中朝軍高階將領用指揮棒在地圖上指出的忠清地區,為韓國陸海空軍本部所在地——忠清南道雞龍臺。
面對美軍可能撤走的風險,韓國國內對於擁核的渴望情緒正日益升高,各種公開討論紛紛湧現。
以下是一個韓國輿論界的“經典場景”:
朝鮮襲擊韓國,美國被迫介入,然後平壤威脅要在美國本土上空引爆一枚核彈,除非美國退出戰爭,華盛頓會怎麼做呢?它是否會冒著讓舊金山變成廢墟的危險來拯救首爾呢?
韓執政黨人民力量黨成員崔智英稱:
“認為另一個國家應該保護我們是不理性的,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和責任。”
事實上,韓國曾在1970年代考慮過發展核武器,當時甚至實施了一項秘密計劃,但美國發現後對韓發出通牒:如果首爾執意推進核計劃,美國將放棄任何保衛韓國的措施。
在美方壓力之下,韓國最終選擇了美國的保衛。
然而近些年來,首爾清楚地發現美國正越來越淡化朝鮮核問題,失望之餘,不排除其某一時刻趁機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並自主研發核武器。
可如此一來又將觸犯到美國的逆鱗——韓國擁核政策跟華盛頓核不擴散的意志相違背,因為一旦盟友們都擁核,自主性就會大大增加,從而加速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瓦解。
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韓國是唯一一個在若干重大外交政策問題上存在跟美國利益不相符情況的盟友。
美國想淡化半島核問題,預設朝鮮為有核國家,而韓國認為朝鮮擁核會從根本上威脅其生存;美國有意削減駐韓美軍規模,韓國覺得這是華盛頓拋棄美韓同盟的前兆;面對險境韓國希望自主擁核,可美國堅決不許……
總而言之,儘管當前首爾還沒有人去思考和處理這些難題,但可以預計,未來幾年的美韓關係註定不會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