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的“B計劃”

Trump在2月12日宣佈,他將在沙烏地阿拉伯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此番表態立即引起轟動效應。
Trump稱,美俄雙方同意就結束俄烏衝突“緊密合作”,並派遣各自團隊“立即開始談判”。
美方團隊將由國務卿魯比奧、中央情報局局長拉特克利夫、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和中東問題特使維特科夫牽頭,據訊息人士透露,維特科夫已於2月11日在莫斯科與普京進行了私人會面。
與此同時,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位於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發言稱,戰爭必須停止,烏克蘭希望恢復2014年前與俄羅斯邊界的目標是“不現實的幻覺”,加入北約也不現實,如果要派維和部隊去保障烏克蘭的安全,不能以北約的名義,美國也不會出兵。
赫格塞斯還不忘遵循華盛頓官場的“新規則”,在面對歐洲同行時他公開宣稱,Trump總統是“這個星球上最好的談判者”,也是唯一有能力確保烏克蘭持久和平的人。
2025年2月13日,在布魯塞爾總部舉行的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後,赫格塞斯在媒體釋出會上發表講話。也就在幾個月前,他還是福克斯新聞的一名記者兼主持人,如今身份陡然逆轉,真是人生如戲(《從排長到國防部長》)。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近期發生的美俄首腦通話等重大事件歐盟和烏克蘭事先並不知情,美方只是在事後選擇性“告知”了他們。
如此做法讓歐洲國家和烏克蘭十分不快,他們感受到即將到來的停火談判事實上將由美俄主導,而自己的角色不過是“參與”。
烏總統澤連斯基表示:“無論如何美國領導人先給普京打電話,確實令人感到不愉快”。 
英法德等歐洲國家與歐盟委員會2月12日發表聯合宣告,強調歐洲和烏克蘭在俄烏和談問題上“不可或缺”。
一位匿名歐洲官員則向彭博社透露,歐洲事先並不知道Trump將與普京通話,“這對歐洲來說是一次出賣”。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階代表卡拉斯甚至將Trump主導的俄烏和談與1938年張伯倫推動的《慕尼黑協定》進行比較,稱“綏靖策略是行不通的,我們已經看到了骯髒的交易,為什麼我們在談判開始之前就給普京想要的一切?
即將舉行大選並大機率落選的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在做最後時刻發聲,表示“拒絕接受強加給基輔的和平”。
反倒是先前跳得很高,聲稱要“出兵烏克蘭”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陷入沉默——他跟朔爾茨不一樣,畢竟接下來兩年還要繼續跟Trump打交道,關係不好搞得太僵。
至於說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等人,他們原本對於援烏就不積極,現如今早就被Trump收編了。
某種意義上講,歐洲現在已經處於群龍無首、意見分裂的狀態,而曾經的“大團結畫面”彷彿就在昨日。
與高高在上的建制派不同,右翼政客通常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政策韌性,喜歡伺機而動。之前曾引用過一位美國學者評價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的話:“如果Trump當選總統,她很快就會靠過去。”(《一場可能的劇變》)
目前來看停戰談判形勢正朝著不利於烏克蘭的方向走,那是不是說澤連斯基就沒有翻盤的機會呢?
也不是。
這裡面至少有以下幾個重大變數。
1、
在美俄密集接觸的同時,Trump派他的財政部長貝森特到基輔去同澤連斯基“討論結束俄烏衝突的問題”。
一個財政部長怎麼討論停戰問題呢?
原來美國有意和烏克蘭達成一份“礦產開發協議”,這裡面可能會包含對基輔長期軍事支援的內容,即用烏克蘭境內的自然資源支付軍購費用。
Trump最看重錢,他批評民主黨人的關鍵切入點不是援烏,而是援烏沒有撈到什麼顯而易見的好處;上臺以來,Trump習慣於把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利益進行捆綁,打包來談判。
換句話說,烏克蘭手中也是有籌碼的,而美國正擺出“俄烏兩頭吃”的架勢。
2、
去年9、10月份澤連斯基曾提出過一個神秘的“勝利計劃”,並親自向拜登推銷。
當時公開出來的內容是烏克蘭希望美方援助其戰斧導彈等遠端打擊武器,但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兩條,直到近期才被披露出來:
其一即前面提到的“礦產換武器”;
其二為歐美聯合出錢擴充烏軍,用烏軍部分代替美軍來防衛北約東翼,充當對俄第一線威懾力量。
不難體會,後一條跟Trump的立場高度一致,即歐洲的防衛應由歐洲人自己來完成,尤其考慮到烏克蘭還願意用礦產資源支付武器購買。
從這個角度講,美國對於俄烏停火談判失敗的前景是有底線預案的,談得好自然歡喜,談不好就換一種更加經濟實惠的援烏方式,這樣Trump也能夠對內有所交代。
需要說明的是,該“底線預案”對歐洲來說可以接受,只不過苦了烏克蘭——領土被俄羅斯吞併,礦產資源被美國拿走,全民淪為歐洲的“門衛”。
但這其實就是澤連斯基力推的競爭方案,與停火方案相PK。
3、
前文提到過,未來四年歐盟保留了“堅守待變”的選項,即美俄兩邊均不做妥協,繼續沿著“拜登路線”前進,等民主黨歸來。
在過去三年的俄烏戰爭中,資金層面一直是歐盟出大頭,早先曾傳出歐盟內部商討繼續用自己的資金、自己生產的武器支援烏克蘭作戰的構想,至少先挺到2025年底看看情況再說。
現階段布魯塞爾之所以沒有強烈發聲,一個重要原因是充當援烏主力的德國將於2月23日舉行聯邦議院大選,之後不排除歐盟會做內部協調,儘可能統一對外立場,形成合力。
此時此刻,不知道澤連斯基有沒有想起拜登的好。近些年西方不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被分裂成為“左翼西方”和“右翼西方”,分別由民主黨和Trump統領,二者的內部矛盾不亞於對外矛盾。
2月14日至16日,有“防務達沃斯論壇”之稱的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將在德國慕尼黑舉行。
美國副總統萬斯和國務卿魯比奧已確認參會,澤連斯基和北約秘書長呂特也將出席,而根據Trump的說法,“會有來自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的高層人物”,如果屬實,這將是俄方代表時隔數年重返慕安會舞臺(會議主辦方表示未邀請俄方代表)。
對此烏克蘭方面表示,預計不會在慕尼克安全會議上參加與俄羅斯的會談,必須先與美國及歐洲盟友制定共同立場。
另外,彭博社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美國代表團有可能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佈一份俄烏和平方案——這很符合Trump先斬後奏、大力出奇跡的辦事風格。
猶記得去年慕安會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講過一句名言,引發了軒然大波:
“你若不在餐桌邊,就是在選單裡(If you’re not at the table, you’re on the menu
當時這一表述被群起批評,被認為代表了一種赤裸裸的大國強權與零和博弈心態。
如今回味起來倒是十分感慨,布林肯儼然預言了一年後《俄美大談判》的場景,令人唏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