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專業還是不是“天坑”?博士值得讀嗎?喜歡生物,本科應該讀什麼?出來會找不到工作嗎?如果大學選錯了專業,怎麼辦?
高考志願填報季,我邀請到了好朋友王立銘教授,2001年,他去了北大生物,我去了清華生物。今年是我們畢業20年,正好一起聊聊我們當年是怎麼一頭扎進生物系,又是怎麼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的。無論你是正在選專業的畢業生,還是在大學裡的本科生,或者在考慮讀研讀博,都希望這一期能讓你有所收穫~

王立銘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
菠蘿:第一個問題,你當年是怎麼選了去北大生物系的?
王立銘:我中學的時候是個典型的文學青年,那個時候我要選專業的話,是一門心思要報中文或者歷史。我還記得特別清楚,初中畢業的時候寫作文,講十年之後的自己。我就講我讀了北大歷史系。但是家裡很多長輩是學文科出身的,就對我進行輪番的轟炸和教育,說文科不能學。到了高中之後,我覺得理科對我還是挺有吸引力的。至於為什麼後來在理科中選了生物,一個是後來搞競賽,生物是我覺得最有吸引力的,不管是到野外抓蟲子,還是在實驗室解剖動物,我覺得是挺對我的脾氣的,這是直接原因,另外一個是準備競賽的時候,我讀到了楊振寧先生的一個文集,裡面有句話當時對我衝擊特別大,就講說年輕人在職業生涯早期,如果遇到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專業,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事情。咱們那時候高中的時候鋪天蓋地講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那這不是正好對上了嗎?我對生物又很感興趣,看起來又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學科,這不是很幸福嗎?所以就學了。我挺好奇,你當時的契機和我相似嗎?
菠蘿:我覺得有一些相似性。我也喜歡生物,但完全不知道未來自己要幹嘛,以及生物系到底是在幹什麼的。當時也是聽到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覺得這玩意兒應該不差。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是四川縣城出來的,前一年四川省的高考狀元去了清華生物系。我就覺得學生物應該靠譜。我會覺得高考狀元的資訊應該是非常多的,她都沒有去計算機,經管,而是去了生物系,那一定是很好。
王立銘:有意思。我也想起來了,我們河南前一年的高考狀元也去了清華生物系,現在美國做教授,挺成功的。咱們那個時候,高中生就是對於這個大學的專業設定的意圖,學什麼東西,未來能幹嘛,資訊仍然是很閉塞的。像你和我的高考成績都是很不錯的,但仍然很大程度上是很盲目的選擇了。
對了,我當時選生物,其實還有一個小因素,是我覺得數學不夠好。當然從高考來說,數學肯定不差,但我那時候是有一點不自信的,覺得我數學比那種真正的理工學霸還是弱一點。那時候感覺學生物好像不需要那麼強的數學,就心安理得地學了生物。
菠蘿:你比我強,我當時高中的時候覺得我數學相當可以,但到了清華我才意識到所謂的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還大。我記得大一學微積分,直接就把我幹懵了,但有些北京上海,或者參加競賽的同學,他是學過微積分的,會覺得特別的簡單,然後就對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
王立銘:你說了我的痛處。我整個大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第大的第一個學期,高數期中考試只得了60分。我估計還是老師同情我,讓我及格的。
菠蘿:經常有人問我,去清華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我覺得最大影響就是讓我意識到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從此以後,我的這個心態就擺得特別的平,很難驕傲。以前我在四川小地方號稱學霸,結果到學校發現:我是宿舍裡面的最後一名!
王立銘:我和你有一樣的感覺,就是發現學啥都有比我學得好的,更要命的是他們比我早幾年就已經學會了,這個感覺是非常強烈的。不止是專業課,還包括業餘愛好,體育、藝術、社團這些。不過,這個對我的刺激可能和你不太一樣。我的感覺倒不是說我不能驕傲,人外有人,而是我要想閃光,就一定要找到一個特別適合我的生態位。總不至於這個世界上所有事兒,一個人都幹得比我好。就像笑話裡講的,我象棋比羽毛球冠軍下得好,羽毛球打得比象棋冠軍好。這也是我後來為什麼花了很多時間寫東西的原因。我文筆肯定不算好,但在科學家裡田忌賽馬一下,我可能算是寫得不錯的。尋找差異化這個根子是從北大受虐就埋下了。
菠蘿:你現在怎麼看待“21世紀是生物世紀”這句話呢?
王立銘:這句話對咱們那個年代的孩子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咱們上了大學,包括畢業讀研究生,再到工作,大家吐槽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都感覺有被前輩們欺騙的感覺。但其實要回頭想,我覺得從科學技術的層面來看,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這句話毋庸置疑是正確的。都很難想象,過去20年多年,生物這個行業裡誕生了多少能改變世界,改變行業的東西。比如說你特別熟的腫瘤,PD1免疫藥物就是在最近20年裡誕生的,完全革命性地顛覆了腫瘤治療的正規化。還有RNA疫苗,也是革命性的,疫情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甚至改變了疫情防控的走向。也包括經常在新聞頭條,包括科幻裡提到的基因編輯、光遺傳,人工誘導幹細胞,等等。它們可能還沒有對普通人的生活產生直接影響,但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家對未來的想象。從這個角度來說,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我覺得一點毛病都沒有。
菠蘿:但為什麼生物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好像沒有這麼樂觀?這好像才是吐槽最多的點。
王立銘:你說的這個非常對。就是看起來這個產業高歌猛進,科學前沿在一日千里,但為什麼我體感不是這麼回事?我覺得有倆原因,一個是大學學科和產業需求之間的錯位。北大生物系是一個老牌專業,我印象非常深,就是我們大一幾乎沒有接觸任何和前沿生物科學和技術相關的東西。我們專業學的是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哪怕到後來學更前沿的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很多也是從非常古老的東西講起。等講到前沿的東西,這學期都快結束了。換句話說,經過大學四年學習之後,大家會對生物學這個學科建立基本認知,但是拿到產業裡是用不上的,它們需求主要是圍繞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比如蛋白質、免疫,癌症生物學等。從達爾文時代開始,生物學本質上是博物學,著重在於對自然現象的收集、歸納、整理,我們現在還受到這個影響,所以書裡學到的和考試考的都是大量的事實記憶,造成學科的設定落後於今天產業的發展。
但說實話,哪個專業不錯配?大部分本科專業學習都很難直接對口就業方向,但是生物為什麼最經常被吐槽就業的問題?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技能的可遷移性。很多專業雖然也錯配,但是他學到的技能遷移到別的就業方向比較容易,比如說數學,你學了這個能力,或多或少也能用到程式設計,建模這些東西去,所以數學專業畢業可以到華爾街去做股票交易,這種就叫可遷移技能。但咱生物學到的這些技能,怎麼解剖植物、解剖動物,提個質粒,跑個DNA膠等,技能可遷移性是很弱的,你沒辦法到基金公司去看顯微鏡,對吧?這就導致一旦專業錯配,學到的就全是屠龍技能,到哪兒都用不上。
菠蘿:我自己也參與過一些生物背景人員的招聘。比較迷惑的是,一方面大家吐槽找不到工作,好像供過於求,但另外一方面你去招人的時候,符合要求的人又很少。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王立銘:這個問題我覺得不限於生物系。原因的話,我覺得一方面是大學沒有給學生們提供足夠好的機會和平臺,但更重要的,很多人也沒有很好地利用大學的機會和平臺。
高中到大學需要一個心態上的轉變,但很多人沒有很好的完成。別說本科生了,很多研究生都沒有完成。這個轉變是什麼?就是咱們高中是明確任務導向的。高考就這幾門課,就這些知識點,出題人無非五花八門地花樣翻新出題來為難你。你要做的就是心無旁騖,放棄其它的雜念,這目標非常明確的事兒全身心投入搞好。這個過程中,你別給我談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為高考和你喜不喜歡沒關係。你再不喜歡數學也要考,英語也要考,學生就給我全身心地去戰鬥,把這個分數拿到。能搞多好搞多好,最終就反映在你的高考總分上。
但進入大學,人生課題就發生了180度的變化,變成了你要為自己選擇一個目標:我到底要幹嘛?然後把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的資源和機會盡可能地抓到。大學,特別是好大學這方面提供的資源是非常多的,不管是課程、社團、實驗室機會、實習機會等等。但問題是18歲之前,咱們的孩子沒有被培養過這個能力。不止沒有培養過,有可能被刻意打壓。中小學你有啥權利決定你要啥?這個是高考出題人決定的。這就導致很多人進入大學,還是一樣的思維。我起了個名詞叫“好學生心態”,就是我拋開個人好惡,別人要我幹啥我就幹啥。學校要考試,要排名,有GPA,有獎學金,有優秀畢業生名額,有出國名額,有保研名額,所以大家就不管我喜不喜歡,我要把這事兒搞好,否則我就對不起在大學的時間。有的研究生也都還是這個狀態:明明不喜歡做研究,但為了不放棄我排名前幾的GPA,一定要到清華讀個博士,證明我是個好學生。
到了大學之後,心態要變成發現你喜歡什麼東西,然後去追求它,而不是別人讓你把什麼東西搞好,你就把什麼東西搞好。
菠蘿:同意。其實你大學進了什麼專業,也不是一錘子買賣,你還有很多機會。
王立銘:大家想到不是一錘子買賣,可能會直接想到轉專業,但實際上這都不是一個必須的事情。你怎麼就知道轉過去的專業你就喜歡呢?為什麼非要換個專業才能學到別的東西呢?不止是清華北大,很多大學資源都不少,哪怕我們不轉專業,如果覺得自己對哪些事情感興趣,我們可以去聽課,去參加社團,自己找實習。大學應該是一個廣泛探索的平臺。這四年我們要把願意嘗試,能嘗試的機會都試一遍。也許四年之後,等到快畢業的時候,你就非常明確哪件事兒是我很想做的。這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度過大學四年的方式,就玩了命地探索,別把時間都花在專業課搞GPA和打遊戲上。學費已經交了,只要不掛科,學校也不會把你趕走。那咱不趕緊揮灑,更待何時?
菠蘿:很多人問過我一個問題,如果真想讀生物的話,是不是一定要讀到博士?你怎麼看?
王立銘:首先,如果你未來想從事一份和科技相關的工作,無論是有天然興趣,還是覺得對自己和社會都能帶來巨大價值,那我覺得生物專業還是一個挺好的選擇,畢竟過去二十多年真正改變人類的很多發現都集中在生物醫藥這個賽道。但是,我會強烈建議你要麼本科先別學生物,要麼本科學生物的同時,輔修一個其他可遷移技能更好的專業,比如說數學、物理、計算機這些。主要是為未來做個儲備,先不要All in生物。
如果你經過大學之後,生物研究或者產業對你仍然有巨大的吸引力,那我覺得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直接All in,就應該去讀一個生物的博士,因為生物學的全部前沿,以及方法論都是在實驗室裡,這不是在大學課堂上,所以你需要讀博士,花五六年時間,比較系統地在實驗室掌握現代前沿生物學研究是用什麼方式做,怎麼樣提出科學問題,怎麼樣做研究,怎麼樣總結和報道你的成果。如果你對產業感興趣,那產業在發生什麼樣的事兒,哪些方向需要人,需要什麼樣的技能,都是需要一個完整的訓練過程的。
菠蘿:是不是即使喜歡,本科也可以先不學生物,而是先學別的專業,未來確定了再來讀生物相關博士?
王立銘:是的,我覺得未來生物學的重大突破會越來越依靠從其他專業來的新技術,新思想。生物研究從老祖宗開始就是作坊式的,有點鍊金的感覺,所以很多知識是沒法體系化的,導致個人經驗、判斷,包括運氣和體力都變得非常重要。後來別的專業進入,讓生物學有了很大提升。別的不說,DNA雙螺旋最早的發現者之一克裡克,就是學物理轉過來的。還有學化學的,學計算機的,學大資料的,包括現在學AI的,這些人讓生物學研究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價值。你就先去學別的,再回來打擊我們,這可能事半功倍。
菠蘿:讀博士對我自己的影響至少三方面。一是拿個博士學位還是比較受人尊重,第二個是開拓了更多可能的機會,包括你當時去做諮詢,博士應該也是有幫助的,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是給我培養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因為做實驗也好,做公司也好,做公益也好,其實都是在解決問題。你看到未滿足的需求,然後形成猜想,收集資料,分析資料,不行就再試。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博士的經歷對我是非常重要的。
王立銘:你說的我非常同意。生物系本科學到的基本是已經得到公認的知識,沒什麼好質疑的,但一旦進入到博士階段,你基本上就是在最前沿遊走,用到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方法論,就是你要提出大家還沒有共識的猜想,然後要自己想如何用邏輯上嚴密的方法論,去一步一步測試它。如果發現是錯的,那什麼可能是對的?如果是對的,那下一步推論是什麼?我能用什麼方法驗證它?博士的這套方法論培養,對我來說價值是非常大的。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哪怕是很多成功人士,當他做決策,採取行動的時候,經常都是拍腦袋的。為什麼那麼多人會有所謂的路徑依賴,從個別成功的經驗裡出不來,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本來就是拍腦袋成功的。當我們學到一套用理性思維方式來看待一個複雜問題,把它拆解成小問題,然後用符合邏輯的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它的時候,這個能力是超過很多人的。
我畢業之後去波士頓諮詢(BCG)做了一段時間的諮詢顧問,後來也給一些網際網路大廠做戰略顧問,完全是跨界的。裡面涉及到公司戰略,公司業務,甚至包括公司組織結構的分析,和我的生物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意識到,當我使用這套邏輯分析的方法論,得出的結論大部分人是信服的,因為他們可能從來沒有這樣分析過。
菠蘿:不同實驗室對博士的訓練也差異很大吧?
王立銘:對的!不是每個生物實驗室對每個博士生都有意識做這種培養的。很多實驗室到今天都還是勞動密集型,甚至是流水線工作。研究生進了實驗室就是一個流水線上的固定工種,要不斷重複把一個事做好。在這類實驗室裡,你的關鍵成功要素就是效率和時間管理。這些技能確實也重要,但邏輯思維能力可能就鍛鍊不起來了。因為你不需要邏輯,你只需要把你手頭那件事幹得足夠好就行。所以如果要讀博,我建議要留意找一個能鍛鍊邏輯思考技能的實驗室。
菠蘿:有道理。我自己讀博的時候,導師就給了我很多自由度去探索。如果一個試驗不成功,我們會在一起分析為什麼不成功。這種交流給我很多思想上的獎勵,讓我覺得很興奮,就連實驗失敗這件事兒也變得很有樂趣。
王立銘:作為一個教授,當然要產出科研成果,這本身也是對社會,對納稅人的一個交代。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養下一代的科學家和從業者。我不喜歡像流水線的實驗室,就是因為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很可能不是合格的。即使他未來僥倖獲得了一個教職,也只會重複這個模式。我覺得生物這個行業不需要這樣的流水線工人,我們需要有創造力、有熱情,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人,來幫助中國的生物藥產業走向巔峰。
菠蘿:假如從事生物領域工作最好要讀博士,那家境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家裡很指望掙錢的孩子,做生物這一行就要非常謹慎?畢竟很有可能30歲之前都很難有比較好的收入。
王立銘: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其實變過好幾次。在咱們那個時代,我確實是同意的,如果你人生的容錯率不夠高,我不太建議學生物的,因為確實週期太長了,而且失敗率也不低。既然是做前沿研究,就沒法保證心想事成。如果課題失敗了,博士晚兩年畢業,或者畢業後還要再做好幾年的博士後,對收入確實是影響蠻大的事情。
但這兩年我的心態略有一些變化,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各行各業找工作都變難了。就連計算機、網際網路,金融的就業前景都遠不如前幾年了,而且很可能再也回不去那個浪潮了。現在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考公考編,本質上也是因為沒有一個爆發性的產業機會了。相對來說,生物醫藥的這個產業的前景不算差,尤其在科技相關的行業裡算是不錯的。一方面因為中國生物醫藥底子是比較弱的,整個產業體量才到美國百分之幾的水平,還是非常低的。直到最近這十年,中國才剛剛開始有了自己真正的創新藥行業。逐漸有了一些用工程技術創新做出來的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東西,比如抗體偶聯藥物(ADC)和雙抗,所以也帶來了相應的產業機會。
所以我現在看法更偏積極這一側了。如果你確實對這個專業有基本的興趣,那麼投入幾年時間讀一個博士出來,也許正好趕上中國生物醫藥的黃金時代,找工作還是很有希望的。
菠蘿:是不是大家首先要轉換一個思維,就是讀博士不只是為了去當教授,更多應該是奔著產業需求去?就像計算機一樣,多數人會去公司工作,而不是留在學校。
王立銘:正是我想說的,咱中國人讀博,可能都覺得我要一路讀到頭,然後留在大學教書。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剛才我講的好學生心態。但實際上我們看具體資料的話,哪怕你是頂級名校哈佛耶魯,北大清華的生物博士,能在大學做教授的比例都是非常低的,肯定遠低於10%。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你想想國內的一個導師,平均每年能收2~3個博士,他一輩子工作30年,那就是50到100個博士生。如果教授崗位數量不增加,也就意味著這50到100個博士生要競爭一個他退休之後的崗位。就當然是粗略的演算法,但毫無疑問,這個比例是極低的。
所以大家在讀博士前就需要有一個心理準備,那就是甭管你有多強,統計上大部分博士是要去業界的。反過來講,你讀博的時候,也需要為你將來到業界工作做準備。
菠蘿:一個有意思的說法是,博士名字聽著是“博”,但其實做的東西很“窄”,應該叫窄士。所以讀生物博士的時候,為了未來更好找工作,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呢?
王立銘:一個是選博士方向。既然絕大多數人是要到業界去的,那肯定應該儘量選一個和業界有密切關係的方向。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能掌握的技能,是不是和業界有關,可能是首先要考慮的。這個和文章關係不大,你別光看哪個實驗室頂級刊物發的多,你就去了。
當然,咱們是在討論現實生活。如果是真愛,那不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內,因為真愛無敵!如果你就喜歡做生態學研究,對去野外有巨大的愛好和興趣,那沒問題,只要家庭容錯率還可以,那我完全鼓勵你去做。人一輩子能有幾個願意託付終身的愛好?這是非常好的。
第二點,就是博士研究的時候,確實工作範疇是很窄的,因為你要單點突破,你要在某一個前沿領域死磕,你只能找一個點。但我對自己博士生的一個建議,就是你的日常工作要很窄,但別把日常生活和視野也搞很窄。比如說讀論文,對於萬眾矚目的新突破,甭管是哪個領域你都應該讀一讀,知道各個行業都發展到哪兒了。或者各個領域的頂尖老師來做學術報告,你應該去聽一聽,不然就是浪費資源。
另外,我覺得最好在博士期間有個機會到業界做實習,當然很多老師可能不一定同意。在我的實驗室,我是一直鼓勵大家,如果科研和論文條件已經差不多能畢業了,那可以找一兩個暑假去做實習,我有時候還會幫他們找。去看看業界在幹嘛,有沒有喜歡做的工作。
菠蘿:除了在學校科研,和去企業做研究,讀生物還有什麼就業方向可以考慮的?
王立銘:咱先明確一下,生物有沒有博士,找工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就業方向。沒有高下之分,但方向會完全不同。
我先說本科或者碩士。這個時候你的專業技能是拿不出手的,因為你只上了一些課,生物研究的一些基本邏輯和技能你都沒接觸過。這個時候找工作,和生物專業關係不大。你需要展示的就不是你學了多少門課,考了多少分,而是我旁聽了哪些感興趣的話題,參與了哪些我關心話題的專案,比如田野調查、實驗室研究、社會調查,我參與了哪些社團,培養了我什麼愛好。你的形象就是一個接受了通識教育,有自己熱情愛好,有在社會上立足基本技能的通才。千萬別鑽在某些具體課程的GPA這些去卷,因為對於你將來的工作來說,你專業考了多少分,是九十還是八十,人家也不會太在意的。
菠蘿:確實,我的同學裡面,不少不喜歡科研的本科就出去工作了,後來在社會上都發展得非常好。如果你只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出來,咱就別讓專業把自己限制住。我們有一個同學特別厲害,做服裝這一塊,做到了一家公司的老大。他最開始去當連鎖服裝品牌的店長,憑他的學習能力和清華經歷,完全碾壓其他店長。
王立銘:大家想想,今天中國人裡大學本科率才4%。你在大學掌握的看來可能很平淡無奇的技能,在一個非高精尖科技行業可能就有碾壓的效果。我印象特深的是我大學室友。大學期間就倒騰水貨手機,畢業後就到網際網路公司,一路做到很高的位置,後來又自己創業,混得風生水起的。這種和生物專業有啥關係?但是大學給了他四年的試錯平臺,而且成本很低的試錯平臺,我覺得是非常值得利用的。
菠蘿:那讀到生物博士的那些人呢?
王立銘:如果你讀到博士,預設第一你對這個專業起碼不反感,第二你基本能力線上,第三,你還願意在這個行業裡繼續工作。如果這三點都不成立,我建議就趕緊轉碩退學,咱別浪費自己光陰。
博士是截然不同的就業方向。學術教授職位是最常規的一個思路,但比例肯定是非常低。另一個可能有在正教授下面做類似副教授、助理教授的工作,所謂的小老闆PI。他也會獨立從事研究工作,但是整個大方向和基金來源都和頂層的正教授是直接相關的。如果你還想做研究,但競爭不了頂級金字塔的位置,這個也不妨作為出路之一。
接下來就是業界了。咱們21世紀初入學,那時候中國真沒有什麼生物技術產業。咱們同學如果到了藥廠,基本上都轉銷售了。這20年下來,變化其實挺大的。首先,中國本土的企業成長很快,在市場站穩腳跟之後,也開始規模化地建立研發的能力。跨國藥企也在投入。雖然中間有一些低潮,但現在跨國藥企又開始在中國談落地研發中心的計劃,我相信也是看到了中國這些年產業的崛起和人才儲備的增加。
這兩年伴隨著資本泡沫破裂,這個行業退回去了點兒,沒那麼多就業崗位了。但我還是比較樂觀,因為國家要發展生物醫藥,資本、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都不缺,那這個事兒大趨勢是不會變的,無非是波峰波谷的問題。所以博士畢業在中國找到一個收入還不錯的研發型別工作,我覺得還是相當有機會的。你的看法和我接近嗎?
菠蘿:我同意整個生物醫藥還是一個不錯的領域。而且去工業界也有各種各樣的崗位,不止有研發,還有銷售、戰略,申報等各方面,關鍵是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那個點。生物博士學歷永遠是加分的。
王立銘:我也有類似觀察。就是和生物醫藥相關,但並不直接做研發的崗位上,博士學位的加分是非常大的。因為大家預設你只有讀了博士,才能看得懂產業裡第一線發生的事情,比如研發了一款新藥,是什麼靶點,有什麼技術差異化,大家預設沒有博士你看不懂。而且這個時候,大家對你的要求比單獨做研發還要高,你需要理解行業動態,對前沿研究動向,業界動向都要熟悉。如果你感興趣的就業方向是這個,博士期間除了把自己的研究做得差不多。還要多讀論文,多讀行業新聞,找一些實習機會,以及和行業的前輩多討論,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菠蘿:我太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讀生物博士其實挺順的,發表論文也不錯,但畢業後就明確不想繼續做科研了。她自己非常喜歡讀文章,寫文章和邏輯分析,所以後來又去讀了法律的博士,現在做國際生物醫藥專利。這一行門檻特別的高,因為要求生物背景、法律背景、英文讀寫能力都要很強,因此就業的競爭不會很激烈。找到自己喜歡的交叉點挺重要的。
王立銘:我太太也是完全一樣的例子。她也是生物博士,但是畢業前就明確肯定不想做研究了,所以她也是讀博期間同時讀了一個Regulatory Science的碩士,國內叫藥事管理。她後來找工作就逐漸往這個方向轉,包括藥品上市前註冊,上市後管理和監管溝通,逐漸更進一步地管藥品上市前的臨床。這樣也是找到一個生物和其他行當的交叉領域,生物博士也是有很大的加分的。
菠蘿:最後想問你幾個簡單問題。如果讓你現在重新回到2001年,你會選什麼專業?
王立銘:我大機率還選生物,但可能會輔修一個我比較喜歡的社會科學專業。
菠蘿:如果你孩子今年高考,你會建議報什麼專業?
王立銘:完全讓他自己定。但對選專業和選職業,我會有兩點建議:要麼你真愛,因為真愛無敵,能克服困難,要麼就選一個手藝,因為手藝能幫助到別人,給你帶來巨大的價值感。
菠蘿:填志願的時候,大學所在城市,學校排名和專業排名,這三個的優先順序會怎麼擺?
王立銘:首先,專業排名我會放在最後,甚至我都認為它不是一個參考因素,完全不重要。前面兩個有點難講,因為大學排名和城市排名很多時候是相關的,因為集聚效應,大城市的學校往往發展更好。如果一定要讓我選,那城市排名第一,大學第二。
菠蘿:你覺得生化環材四大天坑裡,生物是最好的嗎?
王立銘:第一,天坑是個情緒化的說法,而情緒一定是落後於現實的,它有一個滯後期。今天我已經不太傾向把生物放在天坑裡了。我不瞭解其它幾個專業的產業動態,但基於剛才咱們的討論,生物在整個理工科裡排箇中等偏上,應該是沒問題的。
菠蘿:最後一個問題,請你對現在讀高中,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孩子說兩句,你會說啥?
王立銘:如果只有兩句話,第一個就是楊振寧先生那句話:一個從事某個行業的年輕人,正好碰到了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你真喜歡生物,那你應該會是一個很幸福的人。第二,你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別太高估自己對一個東西的興趣。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好好探索這個世界上,而不是相信自己就是生物專業的天選之子。
菠蘿:謝謝立銘。祝福不管是十幾歲的孩子,還是二十、三十多歲,甚至更年長的人,都能樂觀積極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點選收聽更多故事-
致敬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