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專訪|從普高到哈佛,跳出傳統教育框架後的一條自我求索之路

Stoooges 規劃導師專訪
VOL.14 何佳璧Jiabi
為什麼要選擇出國留學?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和故事。
對於本期採訪嘉賓——Jiabi老師來說,曾在高考班經歷傳統教育的她,選擇赴美留學是出於對知識多樣性的渴望,從普高到世界頂尖學府,從本科的廣泛涉獵到在哈佛深入教育學的研究,她的每一步都清晰地回答著這個重要的問題。
如今作為規劃導師的她,也常常這麼問學生,她認為思考「為什麼要學習?」,本質上也是在思考「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正是因為這種深層次的關注,讓她總能有效地啟發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賽道。
PROFILE
何佳璧Jiabi
三士渡規劃導師
哈佛大學 學習與教育學碩士
美本全額獎學金 心理學學士
文理兼修·擅長Research·喜歡資料和閱讀
致力於為普及自我認識理論和教育實踐作貢獻
01
Jiabi導師採訪影片【1】
你當時為什麼選擇去美國留學?
我之前是在普高的高考班,其實普高教育體系之下,所學的科目非常有限,無外乎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而很多我感興趣的學科並不在這個學習範圍之內,比如政治哲學、社會學這些內容。
平常閱讀的內容也只會圍繞著備考,因為很多知識在普高體系裡會被認為是“無用”的,或者說對於考試沒有幫助的,所以我當時希望能有一個教育體系能夠讓我去學這些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內容,於是抱著這樣一種嚮往選擇了出國留學。
後來我體驗過美國的博雅教育之後,覺得我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這確實是一段體驗感非常棒的經歷,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探索了很多不同的學科,比如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哲學,經濟學的理論課我也上了一些,在我需要選擇一門深入學習的學科的時候,這些不同學科的知識,它們共同幫助我做了這個選擇,引導我指向我最終學習的方向。
以及我本科這種小班制、以討論為主,並且有很多課前閱讀的教育方式,在我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我第一次覺得我是在真正地學習一個知識,而不是為了準備某個考試,對於知識的intrinsic value(內在性價值)有了更多的體會。
你在哈佛做過哪些和教育相關的活動?
在研究生期間,我和我朋友共同組織了一個關於自我認知的教育分論壇,最開始是因為我自己從普高到美本的經歷,讓我產生了很多想要分享出去的想法,後來我在學習自我認知理論的時候,我對這些理論知識非常有共鳴,而這些理論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下是很少被提及的。
其實會有很多和我一樣有類似困惑的學生,自我認知理論的知識可以去幫助他們思考,我們也希望能透過這個論壇讓更多人去了解自我認知。我們邀請了哈佛研究自我認識理論的教授,還邀請了塔夫茨相關領域的教授,以及國內正在做自我認知實踐的教育家,一起組織了這個分論壇。
後來為什麼會進入留學行業做規劃導師?
在進入留學行業之前,我是做研究助理的,我研究的話題就是美國的碩士錄取系統,當時我做了一些採訪,被採訪人經常會聊到他們認為自己被成功錄取的因素有哪些,從申請者的視角去看待影響錄取的因素,這一點其實非常有意思。
現在進入留學行業,我會發現從一線從業者的視角去看待申請,又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了。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申請就像是一個black box,申請者可能會更聚焦於其中的某一點,成績、文書、個性特點……但作為一個規劃導師,也因為看到了更多各種各樣的學生案例,我對於錄取會有一個更系統和全面的瞭解。
02
Jiabi導師採訪影片【2】
你的規劃風格是什麼樣的?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我的規劃風格,第一是「耐心」,我本科讀的是心理學教育,研究生也是學的教育學專業,我非常堅持於教育學,或者說教育的價值,對學生也會比較包容和耐心。
第二是「嚴謹」,這其實也是因為之前工作的原因,我對資訊準確度的要求很高,在申請規劃的過程中,我會比較在意學生的文書、活動列表,包括其它的申請材料所呈現出來的人物形象是否是統一的。
第三是「好奇心」,我之前是做研究方面的工作,不管是對哪個學科的研究內容,我都挺感興趣的,也比較好奇一些“沒有用”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其實是可以在學生做學科探索時提供幫助的。
你會怎麼帶學生做學科探索?
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對於專業還處於一個不太瞭解的狀態,只有很寬泛、很抽象的一個概念,比如有些學生之後想學商科,覺得就是得去讀經濟學,但對這個學科本身到底學什麼並不瞭解。
對於這樣的學生,我會先和他們介紹每一個專業實際上會有哪些不同的分支?真正研究學習起來又會是什麼體驗?我也會給學生挑選一些高質量的、最好是易懂的論文,去作為學生做學科探索的閱讀材料,等學生了解清楚後,我再幫助他們具體去探索某個感興趣的細分領域。
而對於一些已經有意向方向的學生,他們更需要深入地在這個方向去做一些內容, 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有研究背景,我可以從學生的申請形象入手,去幫助他們找到和申請形象最契合的科研專案。
你會怎麼幫助學生找到感興趣的方向?
在「life design」裡面會用到一個framework(理論框架), 來自於日本的一個詞叫“ikigai”, 這個framework是說在探索方向的時候我們可以從4個維度來考量:我們自己的興趣(喜歡/不討厭做什麼),我們的技能(擅長做什麼),社會需求(社會需要什麼),金錢(做什麼能掙到滿足生活需要的錢)。
對於學生的話,我也會考慮到這幾個方面,一個是學生自己對哪些方向感興趣?另一個是這個學生自己本身擅長什麼?最後是申請難度如何?
通常學生感興趣的是一個或者幾個大方向,那我可能會考慮這幾個或者是相關的幾個方向裡面,哪1-2個方向是學生感興趣並且申請難度相對友好的,綜合下來去選出來1-2個最適合這個學生的方向。
這兩個因素(興趣&申請難度)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學生對這個方向完全不感興趣,活動也是很勉強地去做,做出來的活動、科研其實也是很淺的,文書也沒有什麼內容去寫。
但如果我們完全不考慮申請難度,有時候就會陷入一個事倍功半的局面,沒有發揮出學生本有的優勢。一些大眾熱門的、申請難度高的賽道,通常在競賽、科研、標化上很卷。這些賽道是可以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比較申請者的,比如理科的學科競賽,金/銀/銅,這個比較是很直接的、無法避免的。
盲目去卷可能會導致學生花很多時間精力在競賽上,但是又沒有取得理想的獎項,最後沒有發揮出自己的長項,結果也沒有那麼理想。所以我覺得幫助學生找到一個他們感興趣、申請難度相對合理、能發揮出學生優勢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以機構為主進行申請,怎麼去確保學生的獨特性?
就像我自己,我高中時候很喜歡政治哲學,當時讀了很多遍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經常和朋友們寫信討論一些社會問題,但在普高的環境下,老師家長會認為這對於高考是沒什麼幫助的,花時間在這上面,“價效比”不高。
但實際上在我準備美國的大學申請時,這些看似無用,卻是我真正的興趣所在,並且都成為了我本科申請、包括後面研究生申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所以當我在替學生做規劃的時候,我也會去挖掘他們的興趣、潛力和特點,往往那些被低估的、小眾的興趣愛好,會成為他們申請中不一樣的亮點。
比如我有一個學生很喜歡泰拳,一直都有堅持去做泰拳的助教,於是我們圍繞著泰拳這個興趣愛好設計了很多個性化的活動,也許在這之前沒人想過泰拳能成為申請中非常核心的部分,但透過我們的深挖和放大,把它變成了獨屬於這個學生的、非常有特色的標籤。
03
Jiabi導師採訪影片【3】
最後,分享一個你受益匪淺的習慣或者愛好吧!
現在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個習慣,是我每週日下午都會有一個小時的讀書會。我比較喜歡基於line by line reading(逐行閱讀), 完整地去讀一些政治哲學的書。
我組織的第一個讀書會是大三和我一個政治哲學fellowship認識的朋友一起讀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一開始我們透過fellowship淺讀了一下這本書,我們都覺得這本書的很多內容值得更加精細地去讀,但因為這本書非常厚,我們也都各自有學業要忙,所以我們決定每週讀一個小時,慢慢把這本書啃完。
這個讀書會結束之後,我想用同樣的方式去精讀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這也是比較小型的(因為能堅持下來的人真的很少),目前是3個人(一個是英國退休老師,一個是印度退休教授),北京時間每週日下午5點讀一個小時,儘量把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是第三年了,我們讀完了五分之四的內容。
這個習慣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很享受閱讀dense texts(內容密集的文字),這種型別的文字每一句話裡面都凝練了很多智慧,一頁就可以給到我很多靈感和啟發。每週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去很專注地閱讀這種dense texts, 相比於skim(略讀)一個資訊量相對少的現代書籍,更可以讓我慢下來去深入地思考一個問題或者生活中的一個現象。另外這種閱讀也會鍛鍊我閱讀學術文獻的能力,因為學術文獻也屬於另外一種dense texts, 對閱讀能力要求也是比較高的。
你會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對於學生,我會非常強調閱讀,因為無論是做學科探索,還是科研,甚至是考標化,閱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種基礎能力,所以我在學生9-10年級的時候就會去強調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幫助學生打好基礎。
我也會給學生推薦一些閱讀,我一般會找一些專業相關、在內容上我覺得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書或者論文。我會自己先看一下語言風格和難度,然後挑選一些相關性強的部分推薦給學生,我會去問學生讀這個有什麼感受?內容上感不感興趣?語言上難度怎麼樣?根據學生的反饋,再做一些調整。10年級一般我會選一些入門級、比較有趣的內容,11年級(或者學生英文水平比較高的話)我會選一些大學課程裡的閱讀和專業論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