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至今,票房突破12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新的里程碑。
而從內容創作的角度,這部電影還存在諸多討論空間。春節檔的商業屬性和合家歡的功能性要求,註定了創作者在表達上的收縮和取巧。
播客《電影巨辯》主播老馬和阿吳,將重點解讀電影中的反抗精神為何,以及它如何與時下的社會情緒同頻共振。

講述|老馬&阿吳,《電影巨辯》主播
來源|看理想節目《為了華語電影》
01.
哪吒的核心是反抗精神
阿吳:《哪吒之魔童鬧海》是今年春節檔票房最好的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一部,看評分是這樣的。
老馬:《哪吒》和《封神》來自同一個IP,但是核心表達很不一樣,這個動畫系列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反抗精神。中國電影講反抗精神非常新鮮和罕見,而且它還成了影史票房第一。
《哪吒》的反抗精神不完全是動畫改編的時候賦予的,哪吒這個人物在原著《封神演義》,還有各個版本的動畫或者影視劇裡面,原本就有反抗屬性。
阿吳:中國傳統文化裡有三個最大的反抗者,哪吒、孫悟空,還有賈寶玉。
其中哪吒的反抗是最激烈的,直接剔除骨肉還給父母了。孫悟空無父無母,賈寶玉也不過是離家出走,哪吒的反抗對儒家文化來說是突破底線了。哪吒會反抗得這麼厲害,因為他最早的形象來自佛經,但佛經裡具體怎麼寫的已經失傳了。
《五燈會元》這種禪宗鉅著裡只有一兩句話,所以現在能參考的版本主要來自小說《西遊記》的第八十三回。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剔除骨肉還給父母的情節,最早就來自這一回。

到了《封神演義》轉變比較大,哪吒從佛教中惡眼看世界的守護神形象,變成了道教裡的英雄神形象。《封神演義》裡雖然也有剔除骨肉還給父母的情節,但用意已經改了,目的是和父母劃清界限來保護父母。
再後來中國民間社會里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就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調和版本。現在餃子拍的兩部《哪吒》,和《西遊記》裡的反叛哪吒形象區別是很大的。
老馬:在不同的《哪吒》故事版本里,反抗的表現形式並不一樣,有時候僅僅是頑皮搗蛋,有時候是反父權。我見過抗爭最激烈的還不是1979年版的動畫,而是我小時候看過的一套連環畫,那個才是真正的現代意識的反父權。
餃子上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反抗屬性被定義為打破成見,做自己的英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就是改變命運。
阿吳:我命由我不由天,基本上就是一句大話,看上去很反抗,但實際上是很空洞的反抗,最關鍵的是和父母的關係。本來的剔除骨肉還給父母變成了父慈子孝,這麼做當然也可以理解,閤家歡的主流電影不可能按照佛教裡的形象走。
老馬:說到父慈子孝,我想到了餃子之前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說哪吒剔骨還父削肉還母是糟粕,一定要去掉。他還說如果把這樣一個未成年人自殘自殺的場面拍出來,就是反人類。
我對他這個觀念不敢苟同。文學也好,藝術也好,不是隻有閤家歡一個標準的。我能接受他說合家歡電影太殘忍的畫面不能用,但是這個東西絕對不是糟粕,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很罕見也很珍貴的反抗精神。
阿吳:從這段話裡也可以看出來,餃子是一個比較主流價值觀的創作者,他表達的反抗必然也是閤家歡標準能夠接受的反抗。
老馬:現在到了第二部,反抗屬性看上去被進一步升級了。先不管那些符號性的隱喻,從電影自身的情節來看,可以總結為被壓迫者的覺醒。哪吒帶領被壓迫的族群一起鬧革命,革的是原來統治階級仙界的命。
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挺有意思:我們一退再退,現在徹底沒有退路了,不能再退了。

阿吳:這是整個電影最核心的情緒表達,是要讓觀眾徹底爽到的地方。
老馬:但是因為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目前我們對這部電影所表達的反抗精神還不能蓋棺論定。因為在中國的古典名著裡也並不缺少反抗精神,《西遊記》《水滸傳》都是講造反的,但是造反之後一定有招安。
不論是在《封神演義》還是《西遊記》,哪吒這個人物最後的結局也是招安,進了西岐,上了天庭,有了編制。在最後的結局還沒有拍出來之前,我們不知道這個版本的哪吒會不會被招安。
阿吳:其實招安也沒有什麼,關鍵是創作者對招安的態度是歌頌還是當悲劇來寫。
02.
《哪吒2》到底在反抗什麼?
老馬:關於造反還有一件事情容易被忽視。在中國歷史上造反一般有可能打兩種旗號,一種是反皇帝,一種是隻反奸臣不反皇帝,或者叫清君側。這部電影裡哪吒和龍族妖族反的到底是什麼?存在一些不同的解讀空間。
阿吳:目前來看就是清君側,他們反的是無量仙翁,並沒有反元始天尊。
老馬:對,從外形來說,無量仙翁的形象就是南極仙翁,因為電影不方便把一個大家認可的神仙寫成反派,就改了一個名字。他的身份是元始天尊的大徒弟,打著正義的旗號幹了這麼多壞事,元始天尊在幹嗎?
電影說是在閉關修煉。所以他是完全不知道,還是默許或者放任無量仙翁幹壞事?都有可能,電影沒有說。
無量仙翁不算仙界的最高統治者,他最多也就是個奸臣,實際上為電影后續的走向留出了幾種靈活的可能性。後面可以反皇帝,也可以只反奸臣。

阿吳:無量仙翁類似於《水滸傳》裡的高俅高太尉,元始天尊就是宋徽宗。
老馬:2020年的動畫《姜子牙》,跟《哪吒》一樣也是光線出品的。這部電影的劇情是姜子牙想拯救狐妖,被師尊懲罰了。他的師尊應該就是元始天尊,但是電影裡就用了一個師尊的代號,可能也是不方便。
後來狐妖發現被師尊欺騙了,帶著全族人衝上天界,要和師尊算賬。姜子牙發現了師尊的陰謀,也斬斷天梯和師尊一刀兩斷。當時看到這裡,我們以為是一個反抗性很徹底的電影,沒想到電影的結尾又出來了一個師尊的師父,來主持正義,把師尊懲罰了。
最高的那個師父一定是正義的,這個結尾非常讓人哭笑不得。
阿吳:這個可能真的沒法搞,道教組織會提意見的,等於把他們的信仰顛覆了。級別最高的,一定要正派。就好比拍佛教題材,釋迦牟尼與觀音不能被寫成反派。
西方也有這個問題,過去一拍基督教題材,天主教團體就會抗議,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後的誘惑》就鬧得不可開交。
老馬:這是一個原因,在中國“輿情”意識很強,以前真人傳記片要搞定家屬,現在拍虛構的神仙也要很小心。還有一種可能是,對最高權力的尊重已經刻在基因裡了。
總之這麼比較起來,這一部《哪吒》的故事跟《姜子牙》還挺像。所以反抗仙界的秩序,對於當代神話改編來說不是一個全新的創意點,想知道最後會怎麼收場。
很關鍵的一點,元始天尊在這部電影裡是實名制的,所以他肯定不是反派。如果是反派,一開始就不會用他的真名。就像姜子牙裡面的師尊,還有這部電影的無量仙翁,化名的可以是反派。
阿吳:有道理,這部電影最大的反派要麼就是無量仙翁,要麼還有別的虛構的神仙。另外還有一點,哪吒的反抗動力實際上來自父母,他是為了救父母。這也是影片情感的高潮點。
他自己對於世界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認知能力,對抗無量仙翁是因為無量仙翁差點殺了他父母。陳塘關被血洗,哪吒關注的只是父母的生命安危。

有點像奉俊昊的《玉子》,哪吒像裡面的美子。美子其實並不怎麼關心動物保護這件事,她只是關心她的寵物玉子。哪吒搞來搞去也都是為了小我。我感覺這一版的《哪吒》基本上就是一個拒絕思考、橫衝直撞的蠻牛形象。
老馬:哪吒本人的確不在乎仙界秩序,也不是有意識去反抗,他的反抗意識更準確說是復仇意識。要說受到壓迫轉化而來的反抗意識的話,那些小妖精更明顯。
03.
春節閤家歡,安全地順應社會情緒
老馬:再說一下電影的隱喻,也就是很多觀眾發現的蛛絲馬跡。天元鼎上面有美元的符號,還有仙界的綠卡,很像美國的國徽圖案。種種符號加起來,大家認為最大可能性是在表達反美。
阿吳:可能也不是每個觀眾都注意到了這些反美符號,畢竟它只是隱喻,可以當作沒有這回事。
老馬:如果觀眾沒有注意到這些符號,那就很可能根據自身的傾向,去理解這部電影說的反抗。反威權說得通,反資本家也說得通,這是現在最流行的一種說法。
你覺得什麼是對你最大的壓迫,電影就在反抗什麼,這是我們代入的時候從自己出發的本能反應。
我也覺得不是每個觀眾都注意到這些美國的符號,很多人只是單純感受到一種反抗權威的快感,這也是電影票房成功的原因。
因為作為一部面向大眾的商業電影,創作者未必希望自己的表達被鎖定得太狹窄。如果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那才能夠效果最大化。
阿吳:對啊,最核心的是不反父母了,非但不反,還表達了最大的愛,也可以理解。如果一部春節檔電影非要跟父母決裂,非要反爹,那就是跟票房過不去了。

還有哪吒過三關的考核,很多人說這不是考公嗎?所以我覺得這裡就是投機了,創作者肯定考量過,可以反的、又能起到嘴替效果的就塞進去,但也不要赤裸裸地表達出來。
我覺得整個《哪吒》系列的創作動機就是這樣,創作者意識到,反抗是這幾年比較重要的一股社會情緒,怎麼很爽且安全地表達出這種情緒,是他們主要考慮的。
老馬:電影還對申公豹進行了人性化處理,他有一個很萌的弟弟,還有一個忍辱負重的爸爸。
申公豹在所有版本的《封神》裡都壞得掉渣,找不出任何可以同情的地方。但是這個電影把申公豹設定為神仙做壞事的白手套,他的家庭背景也非常令人同情,人家說他就是一個小鎮做題家。
阿吳:反對壓迫者、反對統治者的時候,需要把所謂的壞人也放進去一些,這樣反抗起來才更加有戲劇張力。
老馬:更能說明統治者的壞。《哪吒》這個系列的幽默感一直還可以,開頭有一段給他們重塑肉身的戲很有趣,就是根據不同客戶的意見,不斷地修改肉身的形狀,最後又改回了第一個版本,這就是我們工作當中常見的難搞的甲方。
阿吳:對的,它放在開頭特別好,效果特別能夠出來。
老馬:還有最後的彩蛋,為了人臉識別反覆打仙翁也很逗,還有太乙真人一口的四川話。
阿吳:主要還是賣萌,這個肯定也是比較重要的商業設計點,閤家歡電影必備。

老馬:但是有一個梗爭議比較大,就是哪吒在玉虛宮撒尿,有點低階趣味。影視劇裡凡是小男孩惡作劇,一定讓他撒尿,葫蘆娃是這樣,孫悟空也是。
男性創作者很難逃出這個思維慣性,這不僅僅是所謂的屎尿屁笑話,也有性別因素,影視劇裡這種撒尿梗幾乎是男性的特權。
阿吳:中國導演愛拍男性撒尿,網上有人總結過,去年雷佳音在兩部電影裡的公開場合撒了兩次尿,這確實是一個男性惡趣味。
老馬: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小問題,兩大主角之一敖丙給我的感覺太正了,形象有點單薄。敖丙在第一部裡還可以,但是這一部就比較削弱。他的正是為了反襯哪吒,但是就缺少一些個性。
現在是不是不搞CP就不行了?
《封神》裡姬發和殷郊搞CP,姬發和鄧嬋玉也在搞CP。建立這樣一組有話題的人物關係羈絆,是現在電影的首要任務。《蛟龍行動》裡也搞了孟闖和韓驍的CP,《射鵰》是搞了黃蓉華箏的CP,《唐探》就不用說了,這個是搞CP的前輩。
阿吳:這裡有點奇怪,一開始的設計不是為了簡單地搞CP,有點搞雙重人格的意思。就是給哪吒設計了一個自我成長的線路,包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做得不太好。後面這條線就放棄了,就是簡單的雙人並肩作戰。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訊節目《為了華語電影》番外篇,有大量刪減,公眾號文章標題為編輯所取。原內容請至“看理想”小程式或App收聽。

音訊編輯:林深
微信內容編輯:布里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配圖:《哪吒鬧海》《哪吒之魔童鬧海》預告片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