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說春節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2》莫屬。
早上10點,家附近的影院就已人滿為患,連影廳旁的付費按摩椅都座無虛席。影院經理笑稱,《哪吒2》場場爆滿,他們甚至將放映版本統一調成了2D,因為“按照這麼高的上座率,3D眼鏡都來不及擦”。
記得之前有人問deepseek春節檔票房冠軍會是誰,經過一系列深度分析後,deepseek每次給出的答案都是哪吒。事實證明,它的預測不無道理。
截至2月1日早上,《哪吒2》的累計票房已達15.83億,而貓眼預測其最終票房可能高達67.40億,穩坐春節檔票房冠軍寶座,這一成績甚至超過了deepseek當初預測的45億。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鬧海》,觀眾苦等了五年,而《哪吒2》顯然沒有辜負這份期待。哪吒,這個在我們的文化中天生反骨的英雄,再次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大銀幕上。

如果說《哪吒1》是關於打破命運的抗爭,那麼《哪吒2》則是對規則的挑戰。故事的新意在於,一是反對父權的糟粕,二是反對無處不在的歧視。並且從個人延伸到更宏觀的群體性反抗敘事。
簡單理解就是,共鳴強了。從前是一個人的抗爭,現在是一群人的抗爭。
值得注意的是,過年期間原本是中國人重親情、重規矩的傳統時節。但《哪吒2》所傳遞的反抗精神,卻為何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裡爆火?
反對父權的糟粕
瞭解哪吒原本故事的人或許都知道,哪吒的反抗之路,最初是從對抗父親開始的。
在家庭中,父親往往是最大的權威,而哪吒的原著故事中,他的父親李靖對這個懷了三年才出生的怪胎並無多少喜愛。
因此,水淹陳塘關時,哪吒才會選擇削骨還父、削肉還母,以此作為對父親權威的反抗。

當哪吒在太乙真人的幫助下重塑肉身之後,李靖卻前來搞破壞,甚至砸了哪吒廟。後來哪吒重生後,第一件事便是追殺李靖。
李靖無奈之下只能拿金塔護命,從此“塔不離手”,兩人的矛盾也因此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但電影畢竟是現實的藝術加工,不可能完全按照原著來拍。因此,在電影中,我們並沒有看到哪吒與李靖之間如此激烈的矛盾衝突。相反,電影更多地打起了親情牌。
在第一部中,哪吒的母親無條件地信任和疼愛著他,而父親雖然平時嚴厲苛刻,但在關鍵時刻卻願意付出生命來守護他。到了第二部,李靖夫婦與哪吒更是可以相互為彼此犧牲。

如果你成熟點,你就知道,子與生父終歸是要和解的。在家庭單元中,父親可能是強權者,但放大到整個社會,才會發現社會上的一些“爹”要比家裡的爹更為殘暴無情,他們殺伐果斷,沒有任何情面可言。
導演的聰明之處,也在於他並沒有將哪吒的反抗侷限於生物學概念上的父親,而是將其提升到了權力層面的“父”——也就是年輕人進入社會後遇到的第一個東西:規則。
在《哪吒1》中,哪吒反抗的是魔童的宿命,是天尊和他定下的“大爹”般的絕對力量壓制。一個“魔丸轉世””“災星降臨”的預言,彷彿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橫亙在他們面前。於是,哪吒選擇了剔骨還父、削肉還母,他反抗的並非父親,而是這不公的命運,這魔童的宿命。
在《哪吒2》中,反抗的火焰燃燒得更加熾烈,矛頭直指那些表面公正無私,實則暗藏陰謀的規則。這些規則,如同無形的枷鎖,將壓迫與屠戮合理化,讓許多人習慣於默默接受,從未有過質疑,更未曾有勇氣去打破。
比如,闡教仙人庇護人類、剷除妖魔,並教化妖怪。而人還是妖的晉升之路就是透過神考拿到被闡教承認的令牌,位列仙班。

但事實上,那個看似和藹可親的仙尊,竟然是一個蔑視生命的反派;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仙宮們,實際上都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偽善家。
當哪吒真正踏入規則的世界,才發現所謂的規則,不過是“陰謀”下的“天地有序”。哪吒以及更多角色的意識開始覺醒,這種覺醒不僅深刻,而且充滿了分量。
這一部,哪吒所反抗的,不再僅僅是某個人,而是整個社會的規則,是江湖的規矩,是根深蒂固的結構性不公。
他試圖改變這個世界,改變這些不公的規則,推翻那些迂腐、腐朽的舊秩序。

還有個很妙的地方在於,父與子的選擇在這部作品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海龍王,曾經被闡教收編,但在反抗之後又重新隱匿於東海深處;而申公豹的父親,則是一種自我馴化的典型,他以成仙上岸為唯一目標,認為生而為妖是悲劇的命運,而逆天改命的唯一途徑就是成仙。

但父輩們的妥協與退讓,換來的是一次次的被迫後撤,無奈和犧牲。
然而,哪吒與敖丙卻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們勇敢地反抗那個不對勁的源頭,以性命相搏去重塑自己的肉身,從看似必死的局面中闖出了一條生路。
所謂“弒父”,更多地傾向於精神“弒父”,是對父輩經驗失效的深刻反思,也是對現有規則的挑戰。
反對無處不在的歧視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歧視與不公如同陰影般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存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也深深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
正如申公豹所言,“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無法搬動。”這句話的深刻寓意,在我們誤以為申公豹無情屠戮陳塘關時,形成了一個難以打破的閉環。

很多人都認為申公豹在得知父親慘死之後,失去理智從而屠城,卻沒想到睿智冷靜如申公豹,能順勢推匯出最終兇手,還在危機時刻救了李靖夫婦。
說起申公豹,就像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全家的希望,“小鎮做題家”,出身寒微卻心懷大志,他勤勉練功,一心一意追求上進。然而,當他終於有機會上岸,卻發現自己不過是無量仙翁手中的一枚棋子,被利用、被忽視。

而那些“岸上”的人,卻享受著不修不煉、安於現狀的特權,底層人的上升通道被緊緊掐住,同時還要承受來自階級的打壓。
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讓申公豹深感絕望,也讓觀眾不禁反思:誰定義了好壞?誰決定了善惡?答案似乎指向了那個固化的階級和世俗的偏見。
同樣遭受偏見的還有龍族,他們在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卻反被鎮壓海底千年,這種不公無疑是對英雄們的極大嘲諷。
而哪吒,作為魔丸轉世,從小便遭受歧視和排斥。他渴望透過成仙考試,獲得闡教的認可,進而位列仙班,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家人的處境。
龍王也是如此,忍辱負重讓兒子修仙,為的是實現階層躍遷。

但影片的結尾,他們都意識到,所謂的規則和仙班,不過是上位者統治世界、愚弄他者的工具。
用妥協和犧牲換不來家人的平安,規則不變,世界也不會改變,只有一腳踢開社會規訓,重塑了評判標準,才有新的希望。
哪吒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反抗和突破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自我成長和身份認同的故事。從第一部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第二部的“小爺是魔,那又如何”,哪吒逐漸完成了對自己魔丸身份的接納,也打破了“出身決定論”的枷鎖。
即身份、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心,來自對自我的接納和認同。
這種主題談不上有多新鮮,很早時候武俠劇就是以此為核心,風靡一時。
少俠下山,渴慕正道,但在江湖歷練一番後,戳破了道貌岸然翩翩君子的假面,才意識到“名門正派”的道貌岸然。如逍遙如令狐沖,最終只能笑傲江湖,歸隱山林。
誰都有看不慣的東西,年輕人更是如此,誰都曾想憑藉自己的力量衝破枷鎖,所以電影最後,哪吒和所有龍宮妖族,冒著必死決心,頂著所有仙族的重壓,徹底衝破大鼎的一幕,才會這麼讓人熱血沸騰。
年輕,就是意味著有無限可能,年輕人,就是要熱血才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武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
即便是在商業世界裡,那些勇於探索、敢於挑戰的“哪吒們”,也成為了打破原有規則、推動行業進步的關鍵力量。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舞臺,這樣的創新故事比比皆是。
比如,DeepSeek挑戰並打破了美國在AI領域的獨家壟斷地位;馬斯克憑藉電動汽車的革新理念顛覆了傳統汽車的壟斷;iPhone手機打破了諾基亞等老牌手機制造商的統治地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更是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支付方式,讓無現金社會成為可能……

這些生動的例子無一不彰顯了人類創新的力量,以及對於舊有規則的勇敢挑戰與打破。
但同樣,電影也是仁慈的,給了所有人選擇。
很多人早已經放棄幻想,厭惡鬥爭,安於現狀——畢竟,人都四十好幾了,一把老骨頭勉強活著,還抗爭什麼,總不能還那麼中二,妥協就妥協吧,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永遠都有年輕人。
得不到,才最迷人
但說實話,《哪吒2》雖然好,但也並非完美無缺,在劇情上,我認為也有一點不足之處,就是親情線上用力過猛,從而偏向了嬌子文學。
這裡的“嬌子文學”,指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情感模式——無論個體的身份或成就如何,父母總能全然接納,真心相愛。
影片中,哪吒反抗世界的勇氣,源自他有至親之人的愛和信任,而高潮部分,哪吒和父母為彼此犧牲的橋段更是狠戳淚腺。
哪吒媽最後化丹的那句“我不在乎你是魔是仙,我只知道你是我兒。”讓電影院多少人潸然淚下。

還有敖丙爸爸對敖丙的放手與理解——自己老了,幾千年的老經驗已經跟不上時代,年輕人的路要年輕人自己去走。更是讓無數人打心眼裡羨慕。
在中國社會中,家庭親情被視為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愛子女自不用多說,但是現實中的父母之愛往往並非如此純粹無條件。
父母的愛中,難免夾雜著個人的喜好與期望,有時甚至會以愛的名義對子女施加壓力。
這種壓力,在古代體現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權威,而在現代則更多地表現為催婚、催育、催考公考編等種種社會期望的強加,催到年輕人不想回家過年。
正如那句“東亞父母的愛就像溼棉襖,脫了會冷,穿著難受”,形象地描繪了這種複雜而微妙的家庭關係。父母的愛,既溫暖又沉重,既讓人渴望又讓人掙扎。
能夠呈現出這種溫暖家庭關係,其實與導演餃子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
餃子的父母都是醫生,他在四川大學醫學院求學期間,腦子一熱想要轉行做動畫,要是一般家庭一定會拼命阻止,但餃子爸媽卻無條件地支援他,給他買電腦,鼓勵他,讓他從頭開始。
誰知道,這個愛折騰的孩子還沒完,畢業後做動畫師做了一年,餃子又和爸媽說要辭職創業,結果餃子爸媽還是無條件支援。

導演餃子
有人說,那肯定是因為餃子家庭條件好,能給孩子兜底又沒有控制慾,父母不指望他賺錢,才能如此溺愛孩子。
其實不然,餃子只能算是工薪階層,特別是後來,餃子爸去世以後,只能靠他媽媽每個月一千多的退休金生活。
或許導演認為,真正的愛,無關家庭的富貴與否,它源自內心最純粹的情感,無需任何解釋或附加條件。父母不是想當然、有條件地愛我,而是無論我是誰,無論我啥樣,他們都一樣接納我、疼我、寵我。
只能說,這些極度理想化的父愛母愛就像科幻片了,真實的東亞家庭關係遠沒有電影裡表現得這麼美好。畢竟我還記得,幾乎每年“過年吵架”都會衝上熱搜。真實的過年就是,對外和和美美,背地裡吵成一坨。
最想要的,也是最稀缺的,最得不到的,才最是迷人的,這也是我們愛看《哪吒2》的原因,你說是嗎?
參考資料:
1、《中國爆款大片的門,終於被《哪吒2》踹開了》金錯刀
2、《《哪吒2》導演餃子:不能給自己留後路》央視新聞
3、《要頂級製作,還要頂級美學,《哪吒2》有多“變態”?》中國新聞週刊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最新話題:扎克伯格:中美AI差距非常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