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我去看《哪吒2》的時候,內心是有點擔心的,覺得很難在第一部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看完徹底服了,不僅突破了,而且格局更大了。要劇情有劇情,要畫面有畫面,將中式美學又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而且不出意外,哪吒這個角色搭載電影這個載體,會變成一個文化符號,傳播到海外,慢慢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可能今後海外那些人提起中國,可能就會想起熊貓,魔童哪吒等符號。
這次的電影把第一部的優點全繼承了,又搞笑又緊湊,關鍵是格局更上了一層。所以非常推薦大家去大熒幕前看一下,而且是閤家歡電影,小孩老人都可以。
看完有種強烈的動機想寫一篇,給大家分享下為啥第二部格局更高了。
可能很多小夥伴第一次看到“哪吒”這個名字,就覺得很怪,不像是咱們漢文化語境下的一個名。
因為他本來就不是。哪吒最早是印度佛教中的一個角色,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哪吒也就跟著來到了中國。在此後的千年裡,這個角色進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先給他安排了箇中國爹,也就是唐朝功臣集團的李靖,為了時間對得上,又把李靖安排到了商朝,這樣哪吒就可以參加封神演義了。後來又加了大量的內容,到後來已經徹底中國化,成了中國的一個文化元素。
某種意義上講,這幾年《哪吒》系列電影的火爆,又是對哪吒形象的一次升級,同時鞏固了哪吒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估計不刻意提,沒人會想到哪吒是印度來的。
經過千年升級,如今的哪吒跟《權力的遊戲》裡龍母似的,有了一堆頭銜,什麼“肉球降生,陳塘關守護,龍王殿的破壞者,無情的降魔機器,早期輪滑愛好者,屠龍少年”等等。在明朝中後期成書的《封神演義》徹底定型,很長一段時間再沒有突破。
直到這些年透過電影又來了一波新升級,估計今後一代人的印象裡,哪吒就是那個黑眼圈、少一顆牙、雙手插兜的“惡少”形象,甚至這個形象可能推到海外,成為全球的共同記憶。
那為啥我說這次《哪吒2》裡格局更大了呢?
它展示了一個更大的層級世界觀,有住在金雕玉琢的寶殿裡的天仙階層,有哪吒這種後備仙班,還有遍佈世界的妖怪群體。
但這個不是最重要的,接下來的才是。
高高在上的崑崙“玉虛宮”,打著“降妖除魔”的旗號到處捉拿妖怪,這個也無可厚非,沒人能說不對。
玉虛宮手裡還控制著“封賞權”,有大量資源可以對那些立功的人進行封賞。相當於說一手蘿蔔一手大棒,賞罰兼具。電影裡的哪吒本來對權力和編制沒啥興趣,可需要崑崙的“瓊漿玉液”來救朋友,也被迫去崑崙面試想弄個編制。
不過隨著劇情的展開,我一度有些困惑,尤其崑崙“捕妖隊”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就覺得他們看似正義地斬妖除魔,但所謂的“妖”並沒有幹啥缺德事。
後來豁然開朗,因為劇情裡的妖被彈壓被捕殺,只是被定義成了“妖”。說你是妖,那你就是壞的,就是需要被彈壓的,管你做錯事沒。這其實更符合現實世界裡強權對下層的態度。
既然仙人們去降妖除魔,那就得有打手,所以玉虛宮的頭目“仙翁”設立了一堆考試,選拔手藝高超的人進入仙班,享受高級別待遇,然後去討伐妖孽。
那些妖被抓後,也不是單純被消滅,而是做了分類,並且區別對待。那些潛力巨大的,變成了仙班的一部分,甚至被提拔到了仙翁的左膀右臂級別,比如仙翁最得力的兩個小弟,分別是一隻鶴和鹿,它倆明顯是抓來的。而那些歪瓜裂棗妖怪,直接被拿去煉丹了,這些丹藥又變成了資源,可以封賞給玉虛宮的小弟們。
可以合理想象,玉虛宮裡寶貝堆積如山,很可能就是在“捕妖”過程中劫掠所獲。
可見捕妖這事不僅可以消滅對手,還可以補充干將和資源。
這個設定看著又殘酷又不合理,其實非常合理。
真實歷史裡就有很多類似案例。比如宋朝經常把農民給逼反,逼反就成了反賊,反賊就得被彈壓,一部分農民起義被徹底剿滅,另一部分變成了朝廷正規軍。這些歸順朝廷的隊伍,再跟著朝廷去圍剿其他義軍。四大名著的另一個,《水滸傳》,講的就是這麼一件事。
同樣是明朝成書的《西遊記》裡,也有大量這類劇情。如來佛給了觀音三個圈圈,讓她給唐僧,好管理幾個徒弟。觀音只給了唐僧一個,也就是猴子腦袋上那個緊箍咒。另外兩個被她拿去幹別的了,先收服了戰力爆表的黑熊精,後來又收服了紅孩兒,剩下的兩個緊箍咒給這倆妖怪用了,這倆妖怪也成了她的左膀右臂。
多說一句,菩薩的性別一直比較成謎,其實早期佛教教義裡菩薩都是男的,包括藏傳佛教裡的菩薩,都是男的。後來菩薩和哪吒一樣,在中國做了大量適應性本土化,才變成了女性。可見對佛教和其他外來IP本土化這事,一直都在進行。
回到正題,《哪吒》裡大BOSS仙翁的左膀右臂是兩個妖。另一部鉅著西遊世界觀裡,文殊交通工具是一隻獅子,普賢的豪華座駕是一頭大象,還有其他仙班的各種保鏢和寵物,估計都是這麼來的。
戰力強大的妖怪成了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戰力不行的當場就被剿滅,成了神仙們的“功果”。
這種安排初看不合理,再看簡直就是人間的寫照。
美國前些年也打著反恐的旗號黨同伐異,問題是你確實沒法對“反恐”這個旗號有啥意見,畢竟這玩意有著絕對的正義性,沒有一個國家說自己不擔心恐怖主義。電影裡玉虛宮最大的法器仙丹爐蓋子上,就畫著一個美元符號,啥意思大家也清楚。
仔細想一下,仙翁代表的崑崙,很像是美國,他組建的捉妖隊實力強大人人羨慕,大家都想削尖腦袋擠進去。然後透過“捉妖”從全球獲取的資源、穩定勢力範圍,並且吸引到的頭腦來煉製“仙丹(高科技)”,獎勵更多的人加入。
這些年對我國搞的貿易戰,其實就是一種"捉妖行動"。而哪吒,就是咱們國家,只有只有打破現有秩序才能走下去。
從這個角度看,《哪吒2》的世界觀既複雜又樸素,既魔幻又現實。
電影裡的哪吒就是個典型的刺頭,在他眼裡,森嚴的仙班體系屁都不是,而且他只認對錯,不認規訓,並不會覺得其他人懼怕的東西他就該懼怕。應了魯迅那句話,“從來如此,便對麼”?
不對的東西哪吒啥都敢砸,畢竟砸爛一箇舊世界,才會有新世界。
這個背景下,哪吒作為年輕人,就跟《讓子彈飛》裡的年輕人們一樣,經歷了一個被矇蔽,到彷徨,最後反抗的過程。
最終的正邪對戰中,恰好跟傳統式反著的,玉虛宮一方是金色的,哪吒一方是黑色的。我們知道,傳統顏色體系裡,金色代表正義,黑色代表反派,這次正好反了。再一想倒也正常,這就是“反抗權威”的具象化,權威總喜歡把自己弄得光輝耀眼,以掩飾皮下的腐朽。而誕生於底層的反抗力量,怎麼不可以是土地的顏色呢?
哪吒在過去千年裡,熱度持續不減,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反抗精神,另一方面也跟他的形象一直是年輕人有關。
社會對年輕人是有期許的,而千年以來年輕人一直都是社會前進的動力,畢竟他們天然反欺騙、反規訓並且反過時秩序。
整個社會都希望他們面對不公的時候能夠勇敢去承擔自己的社會使命,解放了世界,也就解放了自己,而不是像“老登們”一樣。
電影中的老一輩,哪吒的爹李靖、哪吒哥們敖丙的爹敖光,作為父輩在很多問題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退讓,他們對整體格局有不滿但為現實所迫無力改變。
他們太瞭解上層的強大,以至於都沒想去嘗試反抗。
電影引入了一個新的法術,叫“穿心咒”,無數鋼針把人釘在原地沒法動,象徵著強權用無數規則把每個人困在原地,只有拼命反抗,才能涅槃重生,才能打破魔咒。這種反抗必然伴隨著粉身碎骨,還有無數的犧牲。
我是沒想到,電影竟然用了這種方式重新演繹了那個流傳千年的“剔骨削肉”。
同時也展現了年輕人的態度:“因為我們都太年輕,不知天高地厚”。再仔細想想,咱們這個國家當初也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又敢於犧牲的年輕人們建立的。
千百年來哪吒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直都有無數的人跟他有共鳴,因為“反抗”本身就是咱們民族的性格。也是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都有不公和壓迫,無數“初生牛犢”們不斷去反抗去改變,高高在上的奴隸主,皇帝,貴族都被紛紛打落塵埃,社會才進化到了現在。
當然了,鬥爭過程是殘酷的,道路是曲折的,劇情是豐富多彩的,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去電影院自行觀看吧。

(免責宣告:本文為經濟學教授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或者購買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或者購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