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出售假成績單被美國大學拉黑!中產家長崩潰:我成了擇校“韭菜”

最近,國際教育圈八卦不斷:

比如,一線城市一所新學校成立沒幾年,創校校長就卸任了,很多家長當時就是衝著這位名校長入學的;而新任校長由於在7年內任職5所學校校長的經歷,引發家長熱議。

又比如,另一所一線城市的國際學校最近被爆出,涉嫌以15萬元的價格向非本校學生出售虛假成績單,申請紐約大學被招生官發現,據說已經被大學拉黑。在校學生有種“天塌了”的感覺。
還有深圳一所DSE學校,辦學僅一年就暴雷,資金鍊斷裂,發不起工資,很可能要關門……

看了一圈下來,只能說家長現在擇校太難了!要考慮太多因素,稍有不慎,孩子可能就要面臨動盪。

我們的專欄作者馬曉瑜發現,從網上關於擇校的各式各樣留言中,家長太焦慮了,她認為這是不尋常的——因為家長沒有必要成為一個“能對校長背景履歷進行條分縷析”的擇校專家。但現在,
學校(包括學校的核心人物校長)開始變得空前不被信賴,這是可悲的。
到底家長應該怎麼擇校?衝著名校長入學可取嗎?新學校能不能去?集團校的分校究竟好不好?雞娃的學校好,還是佛系的學校好?家長擇完校後,能否完全把孩子交給學校?……
種種熱門問題,我們的專欄作者從「辦學者」和「父母」的雙重視角,來跟大家聊一聊。

讓家長在擇校的路上不焦慮,少走一些彎路。

3月2日(下週日)13點,“爸爸真棒“將邀請6所名校校長、升學老師做客線下教育論壇,共談2025年擇校新變化與底層邏輯。
屆時參加活動的家長將免費獲贈一本《2025上海國際化學校指南》。
👆掃描二維碼報名活動👆
即可免費領取擇校指南

學校既是生意,也是教育

擇校儘量選盈利能力好的學校
私立學校跟私立醫院一樣,都是追求“崇高”兼具“有利潤”。教書育人,救死扶傷,都是非常高尚的,但是,如果它的舉辦者是私人,那麼就必然追求盈利。這是一個基本邏輯。
英國的經濟學家,也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過,私有制是最好的發明。在亞當·斯密和他的思想已經影響了人類兩百多年的今日,我們已經體會到活躍的經濟制度帶來的諸多好處。因此我相信“學校是追求利潤的”這個並不難接受。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比較的時候,儘量選擇盈利能力好的學校。
盈利能力好,投資者的心態會更加積極、平和或者進取(做一些前沿的改革等)。
盈利能力好就是學生多、設施裝置更新先進/齊全、教師薪水還行。
同時,盈利能力好,還能說明投資者是專業的。專業是什麼意思呢?商業邏輯明晰,理解教育。
我舉一個例子,假如說,有一個大城市的全學段學校(9個或者12個年級),現在有800個學生(體量還不錯),每年收費十幾萬。那麼學校每學年營收1.2個億,假如恰好這個學校各方面摳死,利潤能有25%(已經非常高了),那麼就是結餘3000萬。——也是不錯的生意,對吧?
然而,這個學校的房租一年正好3000萬。所以,緊緊巴巴,摳摳搜搜,天天被老師翻白眼,最後居然不盈利。氣人不?
這就是“不專業”在商業邏輯層面體現的典型例子。我之前知道的一所學校,全學段,也在中國的核心城市,房租經過各種操作後,一年只有幾十萬,投資人可以說非常鬆弛了。
所以,重資產的學校通常是值得信賴的。這就好比想在居民區開小賣部,你是租的商業門面,他是把自己一樓的房子對外挖開,弄成了一個門臉,他成本何其低!
當然這個比喻並不完全適當,因為辦學校通常建設成本(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成本也不可小覷)是比較高的。但是,通常土地還會升值,建築成本也逐年遞減,所以這裡還是問題不大的。
另外,孟子說過“有恆產者有恆心”,所以,重資產+家族傳承(目前已經有二代或者N代在接班的)的學校,通常情況下是值得選擇的。
辦學“不專業”在商業邏輯層面的死穴還包括:
01
選擇建校的位置差(沒有人口淨流入的潛力);
02
選人用人能力一般(尤其不知道什麼樣的校長是合適的);
03
將盈利挪作他用(俗稱瞎折騰)使學校發展所需資源供給不足,因此發展受限。
以上這三點,第一和第三有關商業邏輯,第二有關對教育規律的理解。第二點我會在下面問答中再展開說說。

頻繁換校長的學校能去嗎?

集團校的分校能去嗎?新開校能去嗎?

家長必須知道的7個擇校大問題

NO.1 
學校校長換得頻繁,有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了朋友們!這說明投資方根本不知道什麼樣的校長是合適的,不清晰校長的能力模型應該是什麼樣的,也就意味著他們根本不懂“教育”,這就要了親命了,辦教育卻不懂教育,這可咋整?
為什麼選校長的能力這麼重要?主要是這個“能力”它背後的東西很難得。這就很像“我們老了之後,生病了躺在床上時,希望有人能夠遞來一杯熱水”這件事,這個簡單的需要,要想實現它,需要忍受漫長無趣的30年婚姻才能換來!所以,找到合適的校長,其背後蘊含投資方對“人”“教育”“學校功能”“學校該如何治理”等方面的認識功力之積累絕非一般。
所以,大家知道我為何建議頻繁換校長的學校最好不要去就讀(當然也不要去應聘)了吧。
根據我的經驗,不想幹出一番事業的校長是不多的,很多時候是“不能”。
再來舉一個跟“選校長和評價校長”相關的例子。我認識一位校長,勤奮、精明能幹、務實、經驗豐富、親和力強。但是呢,她穿衣打扮的品味比較一般,她經常穿搭是上衣西服,褲子珊瑚絨,下面穿個運動鞋。有高層經常議論她的穿搭,時常對她不屑。這在我看來是沒有必要的,也可以說是主次不分了。
因為校長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好學校,用領導力帶領學校發展出良好的學術水平和社會聲譽,讓家長、社會、政府滿意和放心。校長最核心的崗位要求並不包括花枝招展。當然,良好的形象管理可以為每個人加分。
所以,對校長的評價機制裡也包含著珍貴的專業性。當學校頻繁換校長,你想象一下他們在對校長評價時,都啟用了哪些可能並不專業的評價機制?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要求提供阿諛奉承等情緒價值,對盈利目標不切實際的期待,壓根兒不喜歡這個人等等。
總而言之,請首先將頻繁換校長的學校從你的擇校名單中去掉。
NO.2
名校長重要嗎?
通常情況下,名校長都是沒問題的。尤其是那個名校是由他一手打造或者重要參與的。如果是繼承式的名校校長,則有聲名大過他的真實能力的可能。
毫無疑問的是,因為衝著某個名校長就選擇一所學校是不可取的。必須要親自探校感受一下。如果你感受到這個學校是名校長+學校井然有序+教師臉上洋溢著幸福+在讀生學術素養紮實,那麼你就可以放心申請。
NO.3
集團的分校是否值得去?
本質上,學校想要發展成為集團,主要考驗的是專業能力和將專業能力對外輸出的能力。能輸出的專業能力包括什麼呢?文化傳統和學術水準。
因此,分校的舉辦者和實際運營管理者是原來的隊伍,或者由原來的隊伍培訓而來,就問題不大。因為這樣基本上能夠保障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學術水準在一定程度的傳承。起跑線比全新校就要優勝很多。
NO.4
好學校,是如何成為好學校的?
很大一個原因是學校周邊的家長群體素質好,比如學歷高,認知水平高等。學校的良好辦學能力是加持。
我認識一位名校長,他說,他拜訪另一個上海頂流公辦校長,他們一起走在校園裡,這位校長指著學生榮譽欄,說:你看這些學生,雖然貼在學校的榮譽欄裡,但是我們內心都很清楚,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當然你要抬槓也是可以的,因為雲南有一所專門為“問題學生”而開辦的“醜小鴨中學”,辦學成果斐然,創辦人詹大年校長是一個心懷熾熱理想的,必然是現代教育的豐碑人物。這所學校在“對人的教育”層面也很成功。
我想說的是,學校辦得好,所在區域家長群體的素質通常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想它也可以解答另一個疑問,即“一些集團校的分校沒有母體校好,我很焦慮”,我想說,這是很正常的。橘生淮南則為橘,這些郊區的分校需要一點時間。但是從辦學根基邏輯上看,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NO.5
新開校值得去嗎?
現在這個大環境下,盈利目標,盈利回報週期,和在盈利週期之下的學生增長率,是關鍵的。新學校能不能做好主要看在這個層面的董事會期待。
最讓人忐忑不安的是,一些新開校採取了高佣金策略,這樣算下來,基本上學校的前期虧損更嚴重,也就是坑更大。那麼後面該如何填上呢?我比較憂慮這個問題。
開業促銷優惠非常大的新健身房,跟新建學校的各種獎學金優惠一樣,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讀書上學跟健身增肌不一樣,我的建議是對新校謹慎選擇。
NO.6
我擔心孩子累,
雞娃的學校好,
還是佛系的學校好?
毫無疑問的是,學生讀書求學,最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紮實的學科知識奠基,所以,如果一個學校“佛”到這兩個都不能實現,那肯定是慎重選擇。因此,正常偏“雞”(也就是比較嚴格)的學校是我的建議。
NO.7
你還有什麼非說不可的建議?
建議大家將“線上獲取資訊”更多地轉為“線下實地考察”,線上可以獲取一些學校的基本資訊如學費、位置、課程體系、升學情況、校長等基本資訊。
因為我經常接受行業有關的各式各樣的諮詢,所以我可以說,小紅書本質上是火車站,高質量資訊不多,主要圖個人多熱鬧,於是很多人越看越困惑。
再加上大資料的體貼,資訊繭房會導致我們決策力降低,精準深度的行業資訊獲取變得非常有必要。這裡推薦一下“爸爸真棒”的家長群,我已經邀請身邊的數位好友入群,時常提問,時常解憂。
我建議大家增加對學校的線下實地考察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在現場通常可以感受到學校裡的員工和學生是被怎樣對待的,即學校的管理和文化氛圍是怎麼樣的。
這是非常寶貴的體驗,因為它與學校花裡胡哨的宣傳是不一樣的,這體驗來自於你自己,宣傳來自於校方。你有時候需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學校不是萬能的,

良好的家庭氛圍才是基礎

學校的校長一般都不會公開說的一句話,今天就由我來說:學校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學校是有限責任機構。
正如醫院不會說“你得多去健身,到來我這兒就晚了”一樣,因為醫院就是要治病。學校也是如此,學校的目的,就是在學校的功能範圍內去自我精進。
從業這麼些年,我認為,學校的功能是,提供一定時長的學術素養打造(升學)、夥伴關係的建立(交朋友)、生活起居的照顧(生活)等這幾方面服務的機構。至於其他方面,比如那些只有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帶來的人格奠基,學校是提供不了的。當然這只是我的觀點。
我前文說過,不想做出一番事業的校長是少見的,這裡加一句,不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考慮的教師,也是非常少見的。新聞中報道出來的極端例子,是基於“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個基本的傳播邏輯才被你看到的。
我的小紅書私信收到過一位教師因為“如果自己辭職出國留學,學生就不能得到自己這麼體貼的對待了,她心疼學生”而在抑鬱的邊緣。我也親眼看到過一些高中教師在自己辦公桌前面貼著一句話“尊重他人命運”用來提醒自己,減少自己因過度關心學生成長和發展帶來的龐大焦慮感。
因此,我的想法是,無需放大鏡看學校,也不需要對學校有過分的期待,因為這樣只會徒增憂愁。

破解雞娃焦慮,

父母要管理好個人期待

先來說一個網上看到的故事:
媽媽:兒子,要不是因為有你,我現在跟你爸爸可以用你花的錢滿世界跑去!
兒子:嗯,滿世界跑去治療不孕不育。
所以,我想請問一下大家,為人父母給您帶來的歡樂是多少?如果這個歡樂可以摺合成一個貨幣數字,你的答案是多少?我想無論你的回答是500萬還是3000萬,還是無價,這都能說明,做父母親本身已經是一種恩賜。你的孩子們來到你的身邊,僅僅是因為那個甚至來自於印度佛教裡的舶來詞彙“緣分”,不因為其他的任何。
所以,寶貴的東西,我們通常會如何對待它呢?想一下。
另外,我想分享一點:我們支援和託舉孩子,是為了讓他成為他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我們想讓他成為的人。因為每個人這一生都只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認識一個男孩,父母多年為他海外讀書,花費近千萬,但是他畢業回國後一直想搞某一種藝術,父母憤怒失望,以為這是瞎胡鬧,非要讓他去體制內上班,多次拉扯之後,他抑鬱了,然後全家也都陷入了低落之中。
我還看過一篇文章,媽媽多年來一直目標明確——逼孩子考藤校,孩子未被錄取,媽媽暴怒,孩子就是這樣說的:媽媽,你想上藤校你自己考啊!
之所以說這些例子,是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的擇校焦慮點都在於,對孩子有很多期待,而且想安排孩子的生活乃至人生。
對此,我的想法是,回到家對你的孩子們——這個“上天的珍貴恩賜”親親抱抱舉高高,然後管理你對這個“恩賜”的期待,可能一切都會變得容易起來。
3月2日(下週日)13點,“爸爸真棒“將邀請6所名校校長、升學老師做客線下教育論壇,共談2025年擇校新變化與底層邏輯。
屆時參加活動的家長將免費獲贈一本《2025上海國際化學校指南》。
本冊指南分為五個章節,從國、內外國際教育宏觀趨勢解讀到正處於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升學階段的家庭微觀擇校層面,透過詳細的資料、直觀的圖表,層層細化、深入剖析各類擇校升學問題,並給出針對性的建議。擇校家長不容錯過!
👆掃描二維碼報名活動👆
即可免費領取擇校指南
作者招募&投稿:caohuiying691065
文章轉載:yan1099361479
家長入群:zhenbangclub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