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人才湧入香港,包校、漢基1000個新學位不夠“優才家庭”搶?

不得不說這兩年香港“搶人”大戰的火已經蔓延到了教育領域,讓不少嗅覺敏銳的教育界人士紛紛在粵港澳大灣區佈局新校。
就在最近,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官宣將在香港開設新校。
與包校同步拿到批覆的,還有香港漢基國際學校(CIS),這是一所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含高中,IB課程)四大學段的一貫制學校。
據悉,香港教育局批覆的這兩處場地最多可容納約1000名學生。
兩天前才公佈訊息,已經有不少家長急不可耐了。據內部知情人士透露,“包校昨天放出香港建新校區,今天招生辦已經收到家長的報名諮詢了。
新增約1000個學額的“增量”能否滿足“優才高才”家庭的教育需求?面對香港本地教育資源的激烈競爭,內地家長又該如何破局?
香港的“搶人”大戰與日趨緊張的學位
香港熱的背後主要是因為香港地區這些年一系列全世界“搶人”的操作。
放開優才計劃限額、擴大高才通百強大學入圍名單、重啟投資移民計劃……
為吸引高收入人才和世界頂尖大學的畢業生,香港政府自2022年12月28日起以試行形式推出高才通計劃。
目前,“高才通計劃”下的合資格大學名單增加13所,總數增至198所;“高才”的首個簽證期限也從之前的兩年延長至三年。
圖注:香港地區入境事務處官網上顯示,22年底高才通實施後,簽發的簽證/入境許可證875張。
最新的資料顯示,截止2024年8月底,香港各項人才計劃共收到了超過36萬份申請,其中近23萬份獲批,同期到港的人才超過15萬人,遠超港府當初定下的3年引入10.5萬人的目標。

圖注:高才通計劃裡的受養人入境安排

攜家帶口遷去香港,成了不少這波“遷徙者”的日常。
光從數字來看,僅按照“1孩/家庭”進行估算,這波人才的子女教育需求已經頗具想象力了。
圖注:香港地區政府統計處統計的人口數目,2024年年中統計的0-19歲總人數為104.24萬人
香港教育局最新訊息稱,香港國際學校入學人數持續增長,2023年創下了11年來的新高。
政府層面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從香港教育局官網顯示的資料來看,香港教育局在2023年12月28日對外邀請團體就分配空置校舍/建校用地供國際學校發展表達意向。
香港教育局直言,此次校舍分配旨在應對“來港人才子女教育需求增長”。
從目前放出的學校位置來看,正好符合這次香港教育局近期公佈的兩處空置校舍分配結果——北角寶馬山校舍由漢基國際學校(CIS)中標,九龍塘玫瑰街地塊則花落上海包玉剛教育基金會。
香港教育局檔案顯示,兩處校舍預計至少能提供800個學額(北角340個、九龍塘480個),但對比需求端的增長,這一供給仍顯杯水車薪。
  圖注:香港教育局官網上的校舍招募資訊
香港教育將要再次卷出新高度
寸金寸土之地,香港的教育資源爭奪戰從未停歇。
談起香港教育,坊間大家一直的共識是,孩子出生的競爭不僅要贏在起跑線,更是要贏在受精卵上,可謂是連孩子出生的日期都需要精確算好。
頗為有趣的是,這次競得兩處空置校舍的漢基國際學校(CIS),其創辦人之一為船王包玉剛之女包陪慶;而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的創立,正是為紀念包玉剛爵士華誕90週年及香港迴歸10週年,由其長女包陪慶、外孫包文駿,及譚茀芸女士創立。
此次兩校“夢幻聯動”不僅映射出香港國際教育市場的獨特生態,更揭示了這座國際都市在搶人才、拓教育版圖上的深層邏輯。
香港國際學校體系長期以老牌名校為主導,如英基學校協會(ESF)、德瑞國際學校等,但近年新銳勢力加速崛起。
此次中標的兩所學校均帶有“新舊交融”的特點。
圖注:漢基學校官網資訊
漢基創始於1983年,作為香港本土最好的「藍血」名校,以IB課程和雙語教育見長。
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成立於2007年,作為內地國際化教育的標杆,其香港新校的設立標誌著“北上”教育品牌的反向輸出。
包校這次拿到的九龍塘地塊正處在傳統名校區,因交通便利、社群成熟,歷來是國際學校必爭之地。
內地學校南下的加入或將打破原有格局,推動區域教育資源的再分配。
圖注:九龍塘附近房產歷史成交價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次兩處校舍的競標吸引了30多家教育集團參與,足見市場對香港國際教育前景的看好。 
和上海公立小學常說的梯隊一樣,香港的公立教育體系以“Band”劃分學校層級,主要分為Band1、Band2、Band3三個梯隊。這一機制既是資源分配的標尺,也是擇校焦慮的源頭。
Band1學校(如拔萃男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等)因其升學率高、師資強,成為本地家長爭搶的“香餑餑”。
但Band1學校門檻極高。本地學生需透過“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Pre-S1)競爭入學,且優先錄取粵語流利、文化背景匹配的學生,導致許多新來港的內地家庭望而卻步。
Band2/3學校學術壓力較小,但家長普遍擔憂其升學前景與社會資源積累能力。
對新遷來港的內地家庭而言,學校Band的劃分近乎“隱形壁壘”。
一位家長坦言:“孩子不會粵語,層層面試,對‘插班生’極不友好,插班Band1學校幾乎不可能,而Band2學校的英文教學水平又參差不齊。”
這種結構性矛盾,迫使大量新來港家庭轉向國際學校——儘管學費高昂,但其全英文環境、國際化課程(IB/AP/A-Level)以及靈活的招生政策,成為打破困局的“次優解”。
國際學校的競爭同樣激烈。以漢基為例,其錄取率常年低於15%,申請者需透過嚴格的面試和評估,甚至需要家長面試。
一位家長表示:“我們提前兩年就開始準備,孩子不僅要英語流利,還要面試家長。”
內地家長如何破局?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攜家帶口,遠赴陌生城市。赴港家長們真的是苦教育久矣。
據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向內部家長髮的一封信中顯示,香港的新校預計於2027年迎接第一批香港學生,並用這種方式慶祝包校成立20週年。據知情人士透露,包校位於九龍塘的新校將開設一到八年級。
訊息一發出,小紅書上已經有不少家長開始了討論,“要是能互轉就好了”、“它本來就應該在香港開好吧”、“香港用啥課程”。
雖然相隔距離不遠,但是香港地區的學校設計與大陸還是有些許不同。
在香港,入讀國際學校需要購買學校債券已是慣例,部分熱門學校的債券甚至“一券難求”,二手市場價格暴漲數十倍。
之前,因無法贖回的建校債券,不少香港家長拉橫幅維權的訊息也是有過先例。   
債券類似於國內的“贊助費”、“借讀費”。學校透過發行債券向學生家長籌集資金,用於學校的基建工程及發展。學生畢業之後,家長還可以把手裡的債券進行公開轉讓。
對不少學校,家長搶先佔了坑位費的現象並不少見,尤其熱門學校的招生往往提前3年啟動。
對於家長來說,尤其要把握時間視窗,關注申請節奏與政策紅利。
另外,教育局官網上“校舍分配計劃”也會定期更新,新校落地前常釋放招生優惠(如首批入學家庭減免建校費)。
香港教育的競爭,本質是家庭資源與戰略眼光的比拼。對內地家長而言, Band1或頂流國際學校並非唯一選擇,適合的課程與學習環境比排名更重要。
為孩子長期規劃,才更符合換城市的更好目的。比如說,國際學校雖淡化粵語要求,但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融合(如繁體字使用、本地社團參與)仍是子女社交的關鍵能力,較早讓孩子適應繁體字,或者能夠聽懂粵語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未來,隨著更多教育品牌出海戰略的實施,或許香港學校的教育資源將愈加豐富。
前文中提到的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也提供了一系列豐富的學術、運動等教育資源,感興趣的家長也可以提前瞭解,無論是否赴港,可以鋪墊好基礎。
比如每年夏季舉辦的包校夏令營,也正在招募中。今年不僅延續了往年的三大經典——全人教育暑期活動(走讀)、全球視野暑期活動(寄宿)和領航者雙語帆船暑期活動(寧波),還新增了兩個更具專業特色的活動:卓越少年夏校(走讀)、原始森林探索者暑期活動(神農架)。

戳下方連結

瞭解詳情

包校王牌暑期活動重磅來襲!

藤校大咖指導商賽、世界冠軍船隊教練帶領…


本期福利
我們收集整理了【香港國際學校彙總】電子列表,有需要的家長掃碼聯絡助手領取👇
3月15日週六,美高留學盛典香港站,頂流業內大咖們來了!面對面分享一手美初、美高留學資訊,歡迎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來聽大咖們的支招,建議帶娃參加!留學全知道和你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