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摘星
作者:孫穎康(Rebecca)
可以說,捐款問題也是家長關於私校的高頻問題了:
私校學費已經是比較大的負擔了,給學校捐款是必須的嗎?
到底捐多少合適?
可以不捐款嗎?如果不捐款,會有負面影響嗎?
畢竟,除了固定的學用和雜費,北美的私校通常還要捐款。
而中國家長認為我已經支付昂貴的學費了,為何還要捐款。對捐款往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反感。
➤ 第一,中國家長對加拿大私校往往沒有歸屬感。
西人因為歷史傳承,覺得學校是自己的,捐款不僅這一輩會受惠,下一輩也會受惠。而且有些私校還會有信託基金去管理和維護這些捐款。所以捐款這樣的習慣在西人那裡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而中國人大部分是第一代移民,甚至是國際留學生,是外來者,缺乏歷史傳承,所以不理解不參與也是可以理解。
➤ 第二,在中國文化裡,我們沒有捐款的傳統。
從古到今,中國並沒有給私校捐款的傳統。比如像古代的私塾,家長也就是送送家裡的食物、村子裡的土特產給先生,卻並不會去捐款去參與私塾的修建。
在當代,一些關於某些中國大佬豪擲鉅款給美國藤校的新聞更是頻頻上熱搜,捐款在某種程度上被異化為“買學位”的偏門。
在這篇文章,我會先捋一下為什麼北美的私校收了學費,還希望家長能適當捐款。
然後我會用UCC作為真實案例分享,揭開捐款的神秘面紗。
在最後的第三部分,我會詳細回答捐款的靈魂三問:必須捐款嗎?捐多少?不捐會有負面影響嗎?
01.
頂尖私校都是非營利
捐款總額展示其實力
加拿大的私校沒有權威排名。對加拿大,甚至整個北美來說,西人把私校分兩大類:非營利的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和營利性的私校(Private School)。

非營利的獨立學校
非營利的獨立學校,是非商業性質的私校,不以營利為目的,無論是學生學費還是家長捐款、校友捐款,所得收入會全部用於學校和學生的再發展,不會流入個人腰包,這樣就保證了學校師生的利益,能讓學校和師生都得到長足的發展。
所以,所有的頂尖私立美高、頂尖私立加高,都是非營利性的獨立學校。
營利私校
營利的私校,是商業性質的私校,以營利為目的,學生的學費或者家庭捐款會部分用於學校師生的發展,部分作為商業利潤進入學校擁有者的賬戶。
國際學院(華人私校)基本都是營利性的私校。當然,其中也有一批相當盡心負責的、適合中國學生的好學校。
需要指出的是,英文中Private school(私校)通常涵蓋了“非營利私校”和“營利私校”。但如果家長查到學校官網標有 Independent School,那就一定是非營利學校。
自摘星2016年首創了加拿大私校分層的概念,就經常有家長問:頂級私校和優質私校的差別在哪裡?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分就是:頂級私校捐款豐厚,保證了學校可以往頂尖方向去發展,這和美國藤校的邏輯是一樣的,哈佛耶魯等大藤校友的捐款都非常慷慨。

上圖是2021年福布斯統計的藤校所獲得捐款數額,可以看到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大藤所擁有的捐款數,遠高於其他“眾小藤”。
02.
捐款的來源和使用,
UCC真實案例分享
私立學校的資金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學費:學費是私立學校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部分資金用於支付教師工資、維持日常運營、設施維護等。
校友捐款:許多私立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校友網路。校友捐款不僅是學校的重要資金來源,也是學校歷史傳承和聲譽的體現。
家長捐款:
家長捐款在加拿大私校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頂尖私校。透過捐款,家長不僅可以支援學校的發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學校的建設中。

圖源:pixabay
我曾以UCC家長志願者的身份(Upper Canada College上加拿大學院,加拿大頂級男校),協助過UCC的捐款知識宣講,自己平時和家長交流也有不少經驗心得。
所以在此,我以UCC為例項,與大家分享捐款那些事兒。(所有UCC相關的資訊,均以官方公開資訊為主。未被UCC公開發布的資訊,在此暫不披露。)

UCC發展部(負責捐款和學校發展的部分)曾對UCC的中國家長說:

Sarah Robertson
UCC發展部副總裁(前)、BSS發展部執行總監(現)
學校的支出大部分是花在學術方面,這當中主要是老師方面的人工支出。
在UCC的收入來源中,絕大部分是學費。還有另外一小部分是來於其他的三個方面,包括捐款、投資的收入、夏令營、以及出租學校場地及裝置的收入。
而捐款主要是來自於校友的捐獻、學生父母、祖父母的捐獻,老師的捐獻、教職員工的捐獻。
為什麼捐款對UCC來說很重要呢?
因為學校的主要成本是人工(老師和行政管理),所以同一地區的各私校的學費非常接近。學校如果想要更多的支援和發展、具備額外的優勢,就需要來自學校社群的額外支援。
而捐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在UCC的官網詳細地列出了多種途徑:

年度捐款(UCC基金)
第一種捐款方式“年度捐款(UCC基金)【Annual fund
(UCC Fund)
】。
每年年初,UCC的發展促進部會給家長髮關於UCC基金和捐款的信。在年中,每個班級負責善款的UCC志願者義工會提醒家長捐款。
年度捐款也會用於支援各種專案和課後俱樂部,比如機器人俱樂部、辯論俱樂部、各種競賽等等,這些都會用基金來支援發展。
年度捐款還用於支援UCC的5百萬加幣的助學金計劃。這5百萬的助學金計劃能讓有資格來UCC上學的學生都能來上學,一方面能幫助到優秀學子,另一方面能幫助UCC吸引頂尖人才,持續保持在加拿大的領先優勢。


專項基金專案
UCC的第二類捐款是“專項基金專案(Special Funding Campaigns)”,也叫做雙向籌款。
比如UCC高中部的機器人俱樂部Atkins Family Design Lab,籌款加幣就來自於專項基金專案,一次性集資。
專項基金的捐款不僅僅用於有形的建築,也用於無形的軟實力提升,包括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再發展,比如全球領導力專案、軍隊歷史專案等等。


在這裡,我分享幾個自己捐款的例子,給家長們更直觀的感受。

孫穎康 Rebecca
UCC家長、摘星創始人
我在UCC的第一筆捐款是給寄宿部的。
起因是,摘星送了許多孩子去UCC寄宿,但UCC寄宿樓的部分硬體設施實在是有些陳舊。在沒有成為UCC家長之前,我是不能給學校捐款的,否則會被認為影響錄取的公平和公正。
當孩子拿到UCC的正式錄取通知、並支付學費後,家長才可以開始捐款。於是我立刻寫郵件,希望能把寄宿部的一些設施,比如沙發,進行更新。
學校很認真地聆聽了我的建議和願望,並詢問我要不要稽核沙發的詢價和款式。我說你們定就好,我的心願就是希望寄宿學生到了UCC,能看到乾淨整潔的休息室。
後來我發現,自己微不足道的捐款真的促進了UCC寄宿部的硬體更新,之後去UCC寄宿的摘星學生,有的會說,休息室的硬體還可以。我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在UCC的第二筆捐款就是上文提到的專項基金專案 — 機器人俱樂部Atkins Family Design Lab。起因是我兒子喜歡機器人,所以當學校問我願不願意參與新機器人俱樂部的共建,我就答應了。
從俱樂部的名字也能看出,主捐款人是Atkins Family。我只是參與此專案的眾多小捐款者而已。但當在開幕儀式上,我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名字居然被刻在了UCC機器人俱樂部的銘牌上。

想到自己遠渡重洋,從中國來到加拿大,作為一名外鄉人,自己的名字竟然有機會被刻在一所加拿大百年老校的角落,內心真的是百感交集。
也許十幾年、幾十年後,我還可以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來UCC看看,看看當年共同參與建設的機器人教室。
無獨有偶,把捐款人(哪怕是小額捐款人)的名字刻在學校的銘牌、桌子、椅子上,是許多學校的做法。
前幾年,加拿大頂級私校Appleby College(愛普比學校)在新大樓時,也號召家長們認捐桌椅。僅捐獻一小筆錢,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作為貢獻者刻在Appleby的新大樓的椅子上。
下圖是今年摘星與加拿大一線寄宿私校Ridley College(瑞德利學院)合作,參觀學校的大食堂的照片。可以看到,每個椅子上都有捐款人的姓名和在學校所讀的年份。


我們甚至比起誰能找到就讀年份最久遠的椅子,最後這把1890-1897年間的椅子拔得了頭籌(摘星實拍)。令人驚訝和感動吧!一筆小小的捐款,學校會銘記你的名字130多年!

此外,所有的轉給學校的捐款都享有退稅的福利。在此就不贅述了。
03.
捐款的靈魂三問,
共創美好校園
終於到了家長所關心的捐款問答環節。
1 問:
我每年捐多少錢合適? 有沒有一個平均水平給我做參考?
這裡不方便透露UCC所分享的數字。但我可以結合加拿大各私校的平均水平給家長一個具體的回答。
首先,多倫多、溫哥華、魁北克,有城市差異。魁北克整體私校學費低,捐款也低一些;而因一些特殊原因,導致溫哥華私校的個人平均捐款額是最高的。
在多倫多,大部分的家長每年捐100加幣到幾千加幣,有量力而行捐50加幣、20加幣的。也有一些家庭選擇每年捐款1萬加幣以上。
至於平均每個家長每年的捐款值,雖然各個學校有差別,在多倫多基本在1000加幣上下浮動,有的學校是1500加幣,也有的學校是800或者500加幣。
溫哥華的做法特別一些。因為溫哥華華人眾多,但之前並沒有捐款的習慣,一些溫哥華私校就公開明示所希望家長捐款的數額。
就像在北美吃飯買單給小費一樣,有的餐廳會給你標好了10%、15%、20%的小費任你選。現在的一些溫哥華私校,他乾脆就在錄取通知書的清楚明示,希望你捐多少錢,給你不同的捐款額度。一般的幅度,一年從2000加幣到2萬加幣都會有。
2 問:
我可以不捐款嗎? 會不會有負面影響?
在加拿大私校,捐款通常是自願的,學校不會強制要求家長捐款。不捐也不會有負面影響。
所以家長不必擔心,如果我不捐錢,學校會對我有一些看法或者對我孩子有不利。這點我覺得從來都沒有,甚至學校會把捐來的錢按比例分配,其中一部分劃為獎學金,來幫助有困難的優秀的學生。
只是在私校中、在北美的精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塊是講奉獻的。不一定非得要捐錢,而是你有一種表現。
因此,捐款的數量不重要,重在心意。
也有不少家長選擇了志願者,為學校貢獻自己的時間和才能。
3 問:
捐款是不是就是贊助費? 我捐款了有什麼好處?
國內的教育裡面的“贊助費”是一種扭曲的形式,家長支付國內學校的“贊助費”不是自願的,而是為了贊助入學、花錢買學位等等,甚至是一種暗地裡的潛規則,去捐錢專給某些人打通關節等等。
而捐款的本質在於支援和加強教育社群的共同發展,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感謝”或“回報”服務。與小費不同,捐款更像是一種集體投入,旨在提升整個學校的資源和環境,從而使所有學生,包括捐款者的孩子,受益。
我們可以把捐款看做:為孩子鋪設更好、更寬廣的道路。

圖源:pixabay
私校就像一條通往孩子未來的道路,捐款就是讓這條道路變得更寬敞、更平坦的過程。這不僅有助於孩子在學校期間的成長和發展,還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機會和視野。捐款是一種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更多選擇和更大成功的途徑。
至於個人回報,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形式的認可和退稅,學校還可能會根據捐款的金額和次數,給予捐款者一定的認可和回報,如在學校年刊上提名、邀請參加特別活動、或成為學校理事會成員等。

“捐款”和“志願者”都是北美所特別看重的文化。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從小有他人創造價值的能力,捐錢、捐愛心都是一種言傳身教的表達方式。
此外,家長在捐款時,還需考慮下面三個問題:
➤ 經濟能力與意願
家長在考慮捐款時,應首先評估自己的經濟能力和捐款意願。
這裡需要指出,經濟能力和捐款意願是兩回事。
有一位富豪家長,在溫哥華某私校校長去香港會見家長時,自掏腰包花了1萬多人民幣請校長吃魚翅海參鮑魚。
西人校長不解地問:為什麼你要請我吃這麼昂貴的晚餐,卻很少在學校捐款呢?這1萬多人民幣捐給學校多好。我寧可和你一起吃漢堡包。
富豪家長說:中國人的風俗就是客人自遠方來,必厚禮之。
這就是文化的不同。後來家長也逐步瞭解了加拿大的捐款文化,給學校的發展出了不少力。
➤ 捐款的透明度與用途
家長應關注捐款的透明度,瞭解學校如何使用這些資金。大多數加拿大私校會提供詳細的捐款報告,說明資金的使用情況,家長可以透過這些報告評估捐款的實際效果。
中國家長對捐款比較怵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一些協會捐款不透明,善款最後被貪汙了。
有一位家長曾問某私校的發展部主管:“你今年的目標是多少?”“100萬加幣。”
發展部主管如實回答,“現在大概完成了有一半以上。”
“好吧,那我們看看用什麼方式來支援學校。”家長回答得很實在。
發展辦主管告訴家長們,學校的網頁裡有他的專頁,就是講今年的募捐目標是多少,有進度表,現在才是三月份,已經完成了一半,他有信心在餘下的幾個月裡超額完成一百萬這個目標。
聽他這麼說,家長回到酒店上網看了一下,還真的有這樣一個進度表,有些學生家長捐幾十塊錢,捐多一點的也有,但是對於學校方來說,這些都是為了新的專案或者發展。
➤ 與其他家長的交流
透過與其他家長的交流,瞭解他們對捐款的看法和經驗,也可以幫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決定。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但集體的經驗可以為個人決策提供參考。

用通俗的話總結,捐款就是學校的後續發展費用,可以慢慢將學校進一步發展光大,把優秀的教育傳承下去。捐款可以多捐,可以少捐。捐錢之外,也可以捐時間,做志願者,積極參加學校的活動。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摘星
作者:孫穎康(Rebecca)
點選關注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