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ni說|美本申請不是玄學,是“人學”

大家好,我是Huini!
每一天,我都會各種不同的家長、學生坐下來談談未來。從“什麼時候找顧問合適?”到“內向的孩子是不是申請沒優勢?”從“GPA要不要刷?”到“孩子為什麼不主動?”——你們的疑問,我太熟悉了。
我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焦慮、責任和愛。但我也常常想,我們是不是真的在用對的方式理解這場申請?是不是太多時候,把它看成了一場“做事”的競賽,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做人”的過程?
這篇文章,來自我在一次Open Day上的口述。我想試著回答很多家長心裡沒有說出口的那個問題——“在這個變化太快、標準模糊的時代,我們到底該怎麼陪孩子走這段路?”
文章較長,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留學顧問”這個詞,是從早期的“留學中介”演變而來的。過去資訊不對稱,家長對海外大學的瞭解非常有限,於是中介作為資訊的“傳遞者”應運而生。隨著網路和自媒體的發展,家長和學生可以透過各種渠道獲取大量留學資訊,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資訊變得越來越龐雜,真假難辨、標準不一,令人無從下手。這個時候,“顧問”的角色就開始凸顯了——不僅僅是傳遞資訊,更是幫助家庭梳理資訊、做判斷、做決策、陪伴執行和調整。
但留學顧問不是理財顧問。理財顧問面對的是“產品”,講清楚、成交即可。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鮮活的人,是一個持續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成長過程。這是更復雜的,也更需要理解和連線的。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體驗:簽約前溝通非常順利,期待很高,但執行過程中卻發現沒那麼理想。不是因為機構不想做,而是很多時候“心到了,技術沒到”,或者說“心有餘,力不足”。比如學生常常聯絡不上、不回應;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再願意聽父母的,家長希望機構老師能“接手”這個位置,但孩子到了十年級,甚至也開始質疑老師說的內容——不是因為老師不專業,而是因為學生自己還不知道他想要什麼,但他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
這時候,留學顧問的角色,不是“神人”或“救世主”,而是一個陪跑者、一個調節者,幫助家長和學生在張力中找到平衡。我們不能打包票說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能做的,是一起承擔:分擔家長的焦慮,減輕家庭關係的緊張,協助學生逐步探索,慢慢建立起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對自我的判斷。
比如,很多家長在溝通中會困惑:“這句話我要不要說?說重了怕有心理陰影,說輕了又怕不夠有力。”這時候他們會很希望老師能“一錘定音”,最好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但我要很誠懇地說,就算是我這樣經驗非常豐富的顧問,也不可能每次都命中要害
所以,為什麼要找留學顧問?不是因為我們有萬能答案,而是因為在這個複雜又關鍵的過程中,一個理解教育的顧問、一個專業的同行者,可以幫你一起承擔、一起判斷、一起往前走,走得更穩、更遠。
有一次,我在講座上出示了一個簡單的“人”字,請大家思考:看到這個字,你會聯想到什麼?
有人說是“合作”、有人說“相互支撐”,也有人說“空”或“模糊”。接著,我在旁邊列出了一些具體的“事”:GPA、標化成績考多少分、活動專案……大家立刻覺得清晰了。
有家長說:“‘人’的感覺很抽象,‘事’更加具體”——這其實特別真實,也說明了一個關鍵問題:
當我們面對“事”的時候,我們是有感覺的;但當我們面對一個“人”,往往是沒有感覺的。
那麼,對一個人“有感覺”是什麼樣的?
我來分享一個真實的對話:
那天,我問一個學生:“你覺得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她回答:“我開朗、喜歡交朋友、人畜無害。”
我繼續問:“有沒有不那麼開朗、很宅的時候?”
她立馬說:“有的!”
我又問“那為什麼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只說前面這些?”
她回答:“因為我想讓別人覺得我很好、積極向上。”
這樣的對話,在我們輔導學生寫文書的過程中非常常見,這是一個很經典的自我認知練習。因為很多申請題目會直接問:“你是誰?你怎麼看待自己?”——但學生往往寫不出來。不是因為不會寫,而是因為他對自己沒有“感覺”,或者說,沒有練習過用語言去描述“人”的層面。
舉幾個美國大學常見的申請題目你就會明白:
  • What aspects of your background, identity, or community have shaped how you see yourself?
  • List five things that are important to you.
  • Tell us about something that brings you joy.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問題都不在問你做了什麼,而是在問你是誰。所以很多人說美國大學申請是“玄學”,其實不是玄學,而是人學
只是很多時候,家長用“事”的維度來理解這套系統,就會覺得難以判斷、無從著力。例如,有家長會焦慮:“我家孩子性格內向,那是不是就缺乏領導力?是不是要‘補’一點這方面的經歷?”但在美國高校的視角中,領導力不是等同於外向、能說會道、能控場子,而是一種責任感、一種願意站出來做事的勇氣與擔當。他們會覺得內向的孩子同樣可以有很強的領導力。
所以,我們不能脫離“人”去看“事”。如果孩子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沒有情感的參與、沒有價值的認同,這件事在材料裡就不會有溫度,也不會有分量。反過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經歷,只要能把其中的體驗、轉變和思考表達清楚,照樣可以打動人。
很多家長們會反映孩子方向迷茫的問題和自驅力的問題,這些其實都可以概括成一個詞就是——選擇
為什麼方向迷茫?是因為有很多選擇。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只要做就可以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當我們開啟騰訊或愛奇藝影片,我們花了1.5個小時都還沒有選出來的時候,就更會覺得虧了,然後就更要逼自己去選,結果花了一整個晚上都沒有選出來,結果一部電影都沒有看。
學生也是面臨這樣的問題。今天是選課的問題,明天是選機構的問題,後天是選大學的問題,越到後面他就會麻木了。很多家長過來問我們選課到底是選生物還是化學時,那會覺得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會模稜兩可,因為這要看學生的情況,就好像家長剛說到,對於“人”的感受是“合作”、“相互”。因此,當我們面對這些選擇的時候,實際上是要回到“人”這個角度去看“相互”的關係,才能選好選對
比如剛剛這個和學生對話的例子,只憑這位同學“對自己開朗、喜歡交朋友、人畜無害”,這幾個評價是選擇不了方向的,因為TA還對自己瞭解還不夠充分和全面。
再比如,選劇的例子,如果我決定今天晚上看一部30分鐘以內的古裝言情劇,並且是肖戰主演,那麼我就會很容易選出來。
所以,我們經常的做法是帶學生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去了解他自己上。但是,很多家長們覺得方向迷茫時,常常是會把注意力放在像GPA這種很具象的這些事的選項上。
我們接觸過很多學霸的學生,他們的智商和非學霸沒有相差很多,但是他們做事的效率非常高,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知道自己要什麼,少部分孩子可能是天性使然,但我們觀察發現很多這樣的孩子是因為在他們從小就經歷過非常多的選擇的訓練。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一直到高中階段都沒有經歷或自己去選擇的話,他對於自己做什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是沒有概念的,這時父母突然要他做出選專業和選學校的決定,而且這個事情是要對你自己人生負責,他就會覺得很懵。
所以,我們要做好申請這件事情的話,首先從大的框架上去理解,就是需要先對於人有感覺、有把握、有理解,才能夠真正地帶好這個學生去做後面所有系列的東西,才能夠越選越好、越選越高質量、越選越合適,應對曲折的組合能力越來越好,使得最後申請的水平越來越高。
大部分的講座,一般給到的很多資訊是,如果學生要去哪個學校,按過往帶過學生的申請案例來講,SAT要多少分?託福要多少分?AP幾門?5個競賽和10個活動怎麼搭配一下,這種思路就是大家比較好理解的框架。
這也是我們與其他機構最大的區別,我們的這個框架看上去很麻煩,是因為我在哥大新聞學院學習期間獲得一個非常大的震撼。之前我認為學新聞只要文筆好、寫作能力強、發表過文章揭露社會問題就可以了。但是當老師在課堂上講過一句話——最好的新聞報道的三要素是人,人,人。我當時是沒有聽懂,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像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這類世界一流的媒體,我們是很難模仿的,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念是很不一樣的。你很難想象他們是怎麼報道在經濟危機時我們的經濟下行的。
首先,要去找到一個在經濟下行時溫州某廠的跑路老闆,然後問他到底怎麼了,工廠怎麼樣了?意思就是,他雖然要去報道一個很宏觀的事情,但是,它很在意在這個宏觀事情下的每個具體的個人被影響了,這樣的報道才是更有生命力的東西,會給人很有力量的感覺,你可能會哭、可能會笑、而不是那種很急、很難受、讓人趕緊脫離的感覺。
我們回到申請材料當中。從人的角度來講,感受到建立了某種連結,可以超越國籍和文化,這會給人很有力量的感覺,會讓招生官在做決定的時候會不一樣。但是如果申請材料只有這些成績活動獎項,會讓人感覺這個學生很急切地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有多強、有多厲害,就感覺很多中國學生地申請材料就好像選美一樣,這樣表現出來的就是很內卷。
很“內卷”的選美競爭
在ZOOMiN特寫,我們很強調學生從“你是誰”開始,然後去做他們適合的選擇,然後是申請材料整體的呈現,但是並不是代表就否定或者拒絕成績活動獎項這些具象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是會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究如何去了解學生,又如何能讓我們的學生去更好的瞭解他自己。去探究能否可以把“人”這個很抽象的東西去具象化。
Zi的學生在他18歲畢業的時候是可以很細膩講清楚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選擇,比如為什麼要去JHU讀一個叫系統工程的這麼一個專業,我為什麼選擇天文物理這個專業要去西北讀,而不是去杜克讀。學生對這些都是有概念有方向的,他會講清楚,我學計算機和數學的人為什麼要學點心理學,當學生能夠把這些複雜的問題透過文書這個視窗會講的很清晰的時候,就會更容易被錄取。
所以說學生暫時有沒有方向、方向是什麼,或者方向變了怎麼辦,這些都很正常,而且是一定會有的,最重要的是學生要知道每一步自己在幹什麼,只要知道學生是會自己做選擇的,那麼其實家長就應該放心了。在現在這個變化飛快的世界,學生就更需要有這種定力和認識自己的能力。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喜歡做各種測評MBTI?背後的邏輯是他們也想知道他們是誰,他們最適合做什麼,都要有這個過程。大家在外面聽了那麼多講座依然覺得很碎片化、很迷茫是因為他們一直都在討論的是“事”。他們一直想要回到起點去討論“人”。
哈耶普斯麻的學生是有非常驚人的時間管理能力的,在高中階段有去籌款、又去開公司、同時要堅持那麼長時間的體育運動還要學習,他特別知道訓練自己的優先順序,特別強、非常複雜,他既要非常的功利,才有可能完成那樣的成就,但又非常不功利。哈佛要招的人要麼是社會比較底層的要麼是比較頂層的。因為哈佛是要找可以影響下一代社會領導的人,特別能夠搞事情的人,所以這兩個群體是機率最大的,中間那個群體就不太有這個機率。
每個不同位次的學校找的是不同型別的人。比如塔夫茨,這所學校非常強調友善與合作,它突出的專業就是獸醫、生命科學、國際關係等。因為這些領域都需要人對生命的感知更醇厚一點,所以這些人非有必要去哈佛嗎?
一個申請到前10的學生,他實際是具備前5的能力,但是他自己覺得沒有必要非去捲到前5,那麼這樣的情況,前5的學校也不會給他。前10的學生在某個學術領域有突出的超越於同齡人的成就。前20的學生比前10稍微降維一點,活動比較均衡,前30的學生基本上GPA沒有太大問題,學術和非學術的東西都有,但是成就層面就不需要像前20那樣突出。
在ZOOMiN特寫,我們始終堅持一個看似“不高效”的方法:從“你是誰”開始。我們不會一上來就給答案,不去先列一堆“該做什麼”,而是想要與每個學生和家庭一起經歷理解與選擇、行動與反思的過程。
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路徑,好的顧問不會替你做選擇,而是陪你練——練判斷力、練表達力、練出一種對世界和自己的敏感度。
如果你也在尋找這樣一種升學支援系統,歡迎來認識我們。
這個暑假,我們會繼續推出運營10年的“自我構建文書工作坊”,歡迎來這裡和一群認真生活、認真想問題的同齡人一起,拆解文書裡那些關於選擇、自我認知與人生走向的核心命題。大學想要什麼。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和你一起,把“我是誰”想得更清楚、寫得更清楚、也表達得更有力量。
ZOOMiN自我構建文書工作坊介紹
ZOOMiN錄取案例

往期留學規劃Huini說

Huini說|除了分數,衝藤還需要這項特質,但是大多數中國學生都沒聽說過
Huini說 |申請結果好的都是哪種人?看懂,你就瞭解了留學的本質
Huini說|留學規劃中的五個關鍵決策(上)
Huini說|留學規劃中的幾個關鍵決策(下)
Huini說|“守護一顆生雞蛋”
Huini說|後疫情時代申請變化
如果你是即將邁入12年級的同學,
歡迎你來ZOOMiN自我構建文書工作坊看看
TA將毫無疑問地幫助你聚焦自我認知與寫作表達,
走進頂尖大學最看重的“個人聲音”
如果你是9-11年級的同學和家長,
也歡迎你來了解
ZOOMiN如何運用人的框架
思考適合你的升學路徑並落地升學規劃
掃碼新增小助手微信詳細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