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慎思明辨又兼具愛心?神學閱讀中的挑戰與應對

導語
2020年底,我們榮幸地邀請到《神學閱讀入門》的作者阿尼索博士(Dr. Uche Anizor)舉辦講座。講座主題是: 如何慎思明辨又兼具愛心?神學閱讀中的挑戰與應對 。
阿尼索博士畢業於惠頓大學,現在美國加州拜尤拉大學塔爾伯特神學院擔任聖經和神學研究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神學方法、聖經的神學解釋和科林·根頓的神學。
以下是講座文字實錄(為閱讀流暢,略有刪減及梳理)。《神學閱讀入門》已在恩道電子書上架,網址:https://ebook.endao.co/book-126#
大家早上好,能夠跟大家分享是我的榮幸。我把今天講座的題目定為“神學閱讀中的挑戰”。當我講到神學時,我是這樣定義它的:神學是我們試圖理解神在聖經裡對我們的啟示,好叫我們與祂同活。這為什麼具有挑戰性呢?為了幫助大家理解,讓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背景。 
我出生在非洲的奈及利亞,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全家移民到北美洲。我們一開始定居在加拿大的多倫多,所以我的國籍其實是加拿大人。我小時候所在社群的孩子們的背景跟我很相似,都是來自土耳其、韓國,或者其他地方移民的孩子。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
一個世界是我們的家庭,另外一個世界就是我們的學校和我們所處的社會。在家裡,我們受到的教導是要尊重權柄,要順服。但在北美社會里所受的教導是要去挑戰那些權威。所以說,我們是生活在兩個世界,這使我們有時在家裡會遇到一些張力。
我想,當我們學習神學時,也面臨著類似的一種張力。學神學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神已經賜給我們教師來教導我們,包括過去以及現在的屬靈前輩。換句話說,神學一直都是在對話中並且是在跟權威的對話中進行的。那麼,我的問題是:像我這樣的人怎樣才能把神學學好呢?我是要順服權威還是要質疑權威呢? 
一方面,我無法全盤接受教師所教導給我的,但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一直在質疑,我就什麼也學不到,這兩種方式都不榮耀神,而且都沒有辦法使我們學到我們想要學到的東西。 
我們應當是帶著愛和尊重來向我們的教師學習,但我們也希望自己像《使徒行傳》17章的庇哩亞人一樣,他們每日考察研究保羅的教導,看他教導的是不是真實的。我們也希望這樣有智慧,有分辨。那麼,今天我想做的,就是大致概述一下如何以愛心和智慧來進行神學閱讀,我們先從愛心開始。 
愛心能夠開啟我們的理解,如果沒有愛,不僅不尊榮神,而且也阻礙我們的學習。我對愛的定義來自於使徒保羅,我們在《哥林多前書》13章裡面看到愛有很多的特性。因為時間關係,我今天就關注其中一個特性,就是忍耐或耐心。我想,透過耐心,我們能夠看到愛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的原因。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裡是這樣說的:“愛是恆久忍耐……不輕易發怒……凡事忍耐。”(林前13:4-7)恆久忍耐可以說是神自己的一個屬性,神非常耐心地對待祂的百姓,就顯明瞭祂的愛。恆久忍耐的愛是不急躁的,不會覺得別人處處在冒犯你。有一段來自於《雅各書》的經文是:“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1:19)所以我們不要快快地說、快快地動怒,我們要快快地聽。 
如果你是一個有愛心的人,你就會明白,人是很容易被誤解的,尤其是當我們對他們缺乏耐心的時候。所以我們有責任努力地去嘗試理解另外一個人,他們說的是什麼?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耐心、忍耐講的就是這些。
為什麼說耐心對於神學閱讀和學習很重要?
1. 耐心使人不急於作出“這不符合聖經”的判斷
2. 耐心促使人先理解再實際應用
為什麼說耐心對於神學閱讀很重要,我給大家列了兩個原因。第一個,耐心使人不會急於做出“這不符合聖經”的判斷。假如你在讀一個神學材料,你找不到一處經文的引文,也沒有任何地方在解釋聖經,那你對這種神學會持什麼樣的觀點呢?我教授神學這門課已經有大概10年左右的時間,我發現,學生很容易就把這一類的神學定義為不符合聖經。
學生們認為神學要符合聖經,這一點是對的。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神學家們使用聖經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些是很明顯明確的,而有些是隱含的。所以如果你不耐心的話,你就不大可能發現當中深處的邏輯。但如果你願意等候,耐心地去留意,就能夠發現比最初發現的更多的東西。 
耐心給我們的第二點幫助,就是:耐心使我們能夠先去理解,再去實際應用。 
有時候我們非常急於想知道實際應用是什麼,我們希望神學能夠馬上就講到這一點。這個想法很好很重要,因為所有的神學都應該有實際應用的層面,但如果過早關注應用層面,會使我們忽略了對問題的理解。 
當我們學神學時,要先關注首要之事(理解),然後再關注次要之事(應用)。如果我們過快地進入應用部分,那理解和應用兩者我們可能都會得不到。所以,我要說的就是,耐心是愛心的一種表現,可以引導我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我們也可以展開解釋愛心的一些其他特性,比如謙卑、開放,但因為時間關係,我今天只關注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耐心。 
我們在做神學閱讀時不僅要憑愛心,而且還要有智慧、有分辨。當我講到神學閱讀要有智慧時,我的意思是要慎思明辨——以一個批判性的眼光來看,我們要能夠評估其他學者在說什麼。
想要做好這一點,我們需要一些知識與技能,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知識點是,當神學家去研究神學時,他們有四種引用來源:主要是來自於聖經,還有傳統、人類理性以及經驗。經驗包括日常生活的經驗、屬靈經驗,也可以是科學經驗。
如果我們想做好神學,想成為有智慧的神學讀者,我們就要能夠分辨這些來源是如何被應用的。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只關注神學家如何使用聖經這一點。 
我希望大家來思考:“符合聖經”是什麼意思?“這個神學來自於聖經”是什麼意思?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問一個重要問題。 
當我小兒子兩歲的時候,我每天晚上哄他睡覺時都會跟他一起唱歌。他最愛的一首歌就是《耶穌愛我》。我們會一起來唱“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告訴我”。這首歌非常簡單,但卻教導我們一個關於如何做神學的深刻真理。首先,它做了一個神學宣告——耶穌愛我!不只是愛世界,而是愛我,具體的我。然後,這首歌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可以如此宣告——“因有聖經告訴我”,這告訴我們,我們的神學信念是根植在什麼基礎之上的。 
大部分神學家都同意,必須有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才去相信;他們也都認為,對於研究神學來說,聖經是最重要的。而且大部分神學家也試著在某種程度上去符合聖經。但在這裡,事情變得有一些微妙,雖然每一個人都想要努力去符合聖經,但是當談論到如何使用聖經時,神學家至少在兩個方面是不一樣的。
神學家運用聖經時在以下兩方面有不同意見:
1. 聖經哪些部分最重要、最有價值或最權威
2. 如何運用聖經支援神學主張(或教義)
首先一點不同就是:聖經哪些部分最重要、最有價值或最權威?有一些神學家更傾向於敘事,有些人則傾向於保羅書信,因為有更直接的教導,有一些則是關注聖經整體的大故事。他們關於聖經哪一方面是最重要的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點不同是:如何運用聖經來支援神學主張?有一些神學家認為我們能夠在聖經中找到一個教義的種子,然後我們的責任是去發展、培養種子;有一些神學家則注重於聖經關於教義的直接教導,只會運用這些直接教導來做一些神學主張;還有一些神學家則會使用軌跡式的聖經經文,他們會看聖經中舊約到新約的發展,認為我們必須遵照這種發展的軌跡,然後得出我們自己的理解。比如,如果舊約是以某種方式來對待女性,而新約裡有所改變,那麼,新約並不是最終決定性的倫理教導。我們要遵循軌跡的發展,然後得出我們自己的理解。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要在評估神學時客觀有見識又有自己的分辨力,我們必須意識到神學家使用聖經的方式,即便我們最終並不同意他們的觀點。我在我的書裡詳細講到了這一點。 
那麼,在我們做神學閱讀時,如何將智慧和愛心結合起來? 
首先,如果我們有愛心的話,我們就會成為更好的讀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願意有耐心地去留意作者在說什麼。換句話說,愛心使我們走向智慧,如果我們憑愛心去閱讀,我們也能夠成為有智慧的讀者。 
另一方面,我們在閱讀中慎思明辨,非常認真去理解別人所說的,這也顯出了我們的愛心。如果我只是全盤接受別人所說的,我真的認真在思考他們的觀點嗎?其實如果你全盤接受別人講的,並不表示你非常有愛心。 
憑著愛心,我們變得有智慧;而透過慎思明辨,我們又顯明我們的愛心。所以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忠實的神學家——其實每一個基督徒都是神學家,我們必須有能力參與這樣的對話,而且是憑愛心又慎思明辨地與過去和現在的這些教師來對話。
講員Q&A
Q1:這是一本有關神學閱讀難得一見又實用的好書,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寫作本書? 
阿尼索博士:這與我自己讀神學的經歷有關。在做學生時,我不知道怎樣評估神學,就會去相信我讀到的那些最新的書。這是我寫這本書的一部分原因。第二部分原因是:我現在所教的大學裡面的神學生,我發現他們有一種傾向,就是非常急於否定一些神學,尤其是那些他們不同意的神學。所以,我想要寫一本書,來闡述如何憑愛心又慎思明辨地來做神學閱讀。
Q2:以前我透過閱讀聖經來認識神,但當我開始閱讀不同的神學著作時,常被各樣的學說所左右,他們都有合理的理由來闡明自己的神學理念,這甚至常讓我懷疑自己對神的認識。這樣的神學閱讀到底是幫助我們還是攔阻我們去考察聖經、認識神呢? 
阿尼索博士: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神學閱讀是幫助我們還是攔阻我們?我認為,讀別人的著作一定會幫助我們。其中一個原因是,別人有時能看到我們自己看不到的問題。沒有人會認為自己能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我們總要做出一些評判。問題是,我們的判斷是否有足夠的知識作為基礎?閱讀其他神學家的著作,能夠幫助我們成為更有見解的神學家,即使閱讀那些我們並不認同的神學家的作品,也是如此。這能幫助我們辨別好的神學是怎樣的,不好的神學是怎樣的。所以我們不必害怕去做判斷,即使我們的判斷並不是完美的。隨著我們對聖經的認識越來越增長,並順服一些很好的教導,我們就會成長,而且能夠在我們所讀的內容裡,從那些不好的東西當中汲取當中寫得好的部分。 
Q3:聖經註釋書似乎更適合用批判性思維來閱讀,以達到慎思明辨。我們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閱讀更偏向敘事和個人經驗的著作——如基督教人物傳記、小說呢? 
阿尼索博士:所以我們要慎思明辨的來讀《哈利·波特》嗎?我的答案是:是的!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神學,都有屬於它的一個視角,也都有它們關於神是誰、作為人有哪些意義、世界是如何運轉及生命中什麼最有價值等這些問題的觀點。所以,故事並不是中性的,而是非常有神學意味的,無論是傳記還是小說都一樣,我們必須成為慎思明辨的讀者。 
Q4:聖經出自神,是神的話,但傳統不是,傳統來自於人;而傳統又是我們信仰的重要構成。所以我們當如何看待傳統的權威?如何分辨哪些傳統必須持守,哪些傳統可以突破? 
阿尼索博士:回答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看到底傳統是什麼。我對傳統的簡單定義是,傳統是過去的智慧。還有一種說法,傳統就是那些被時間檢驗過的、過去的人對聖經的解讀。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有智慧的話,我們必須聆聽傳統,不聽傳統就很愚昧。 
傳統也有不同的層面,我來提出其中的三種層面:第一種就是信經,這是全世界信徒幾百年來共同信奉的。第二個層面是信條,這個就具體到一些宗派,或者是具體的基督教傳統,比如我們會有羅馬天主教、長老會和聖公會的信條。第三個層面我會稱之為教會聖師,這些是對教會影響最大的一些教師,像阿奎納、奧古斯丁,或者加爾文、路德。 
這每一層傳統都有它不同程度的權威性,第一種層面權威最大,其次是第二種,然後是第三種。從理論上說,每一種傳統都會受到經文的挑戰,因為這三種都不是神的話,但是有一些傳統是不會被聖經所推翻的,我指的是教會信經,因為這些是千百年來每一個信徒都接受的,而且全球教會也認為這些信經是對聖經正確忠實的解讀。所以,雖然理論上說這些信經是有可能被推翻的,但實際上可能不太會,因為它已經經歷過時間的驗證。
《神學閱讀入門》中文版編輯推薦
我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說說它為什麼值得你入手並且值得你花時間去細細品讀。從《神學閱讀入門》這個書名就可以看出,本書的主題是神學閱讀。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要幫助讀者學習憑愛心閱讀神學。第二部分則是幫助讀者培養慎思明辨閱讀神學的技能。 
其實阿尼索博士在剛剛的講座中都已經提到了,總結起來就是,神學閱讀既要憑愛心,又要有智慧。關於閱讀要有智慧,可能大家比較好理解,因為我們在學習其他知識的過程中也需要有自己的分辨和判斷,更別說神學了。它是關於神的學問,我們更要認真、仔細、謹慎地去辨別分析。 
至於說閱讀要憑愛心,初看就有些叫人不解了。在這一部分,作者首先講到愛心的仇敵,就是驕傲、猜疑、偏見、沒有耐心,然後一一分析了這四個我們都很熟悉的愛心仇敵如何具體影響我們的神學閱讀。緊接著,作者向我們闡述了了解“幕後故事”或背景的重要性。這就好比,我們如果不留意他人言行背後的故事,會很容易誤解他們;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瞭解神學作者背後的故事,我們也很容易會對他們產生誤解。 
所以,範胡澤博士極力推薦本書,他說,阿尼索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神學閱讀,也關乎神學實踐,因為,“學習如何好好閱讀神學,本身就是一種基督教門徒訓練”,在愛中聆聽真理,這就是福音書中的黃金法則在神學閱讀方面的實際應用。 
本書第二部分講的是神學與聖經、傳統、理性和經驗的關係。阿尼索老師在講座中也已經提及,而且與我們略略分享了神學與聖經的關係當中的一個方面。那神學和傳統、神學和我們的理性,神學和我們的經驗又分別是怎樣的關係呢?
其實這每一個話題都和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切身相關,你可能在這些問題上也有過思考,有過疑惑甚至有過掙扎。所以,何不拿起這本《神學閱讀入門》,讓滿有親和力的作者阿尼索以他邏輯清晰的論述帶你一同直面這些問題,然後盡我們所能地憑愛心和智慧去理解和思考這些問題?
願我們都能如作者阿尼索希望的那樣,藉著閱讀本書,培養起頭腦和心靈的技巧與習慣,從而能更好地以慎思明辨又有愛心的態度去學習和研究神學這門“快樂的學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