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首發!高階智駕「爆發」進行時,本土TOP10供應商搶市場

2025年的中國市場高階智駕大戰,正在持續發酵。一些車企加速補齊功能,而更多的車企則是瞄準更大規模的走量市場。
本週,特斯拉宣佈,面向搭載HW4.0版本硬體和選裝軟體包的中國使用者,首次推出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功能(也就是城區NOA)。這套名為FSD智慧輔助駕駛功能的軟體包,官方選裝價為6.4萬元。
目前,特斯拉在中國地區銷售的新車,標配入門級L2(主動巡航+輔助轉向),同時提供兩檔選裝。第一檔是3.2萬元的高速NOA,第二檔就是此次更新的城區NOA。
結合目前該公司在售的Model 3和煥新版Model Y的官方裸車售價,意味著,特斯拉相當於實現了25-30萬元價位車型的高速NOA“標配”,30萬元以上車型的城區NOA“標配”。
不過,相比於中國本土自主品牌,特斯拉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本月初,比亞迪正式啟動全系車型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其中,7.88萬元海鷗智駕版首次標配高速NOA,同時,10萬元以上車型(2025款)全系標配高速NOA;此外,21.68萬的海豹650智駕版成為城區NOA的入門車型。

這意味著什麼?
按照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給出的資料,以新能源汽車細分市場為例,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10萬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車交付848.63萬輛,佔全部新能源乘用車交付量的78.93%。其中,高速NOA標配率為21.68%。
我們假設未來一年時間內,所有的車企在新能源車型上全部跟進比亞迪策略,再考慮市場的正常新車交付增速(不考慮燃油車),預計可以在短期內釋放每年至少1000萬輛的高速NOA配置需求。
相比而言,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全部乘用車標配交付NOA還不到200萬輛。這意味著,無論是核心算力晶片、感測器以及軟體演算法供應商,將迎來爆發增長視窗期。
目前,新車銷售在智慧化尤其是高階智駕層面的比拼,已經身處白熱化階段;由於座艙智慧化的同質化(硬體普及,軟體主要依靠網際網路生態),智駕成了為數不多的差異化賣點。
從高速NOA配置來看,2024年寶駿三款車型(雲海、雲朵、悅也)是率先撬動10-15萬元級別普及高階智駕的先頭部隊。上述車型全年交付3.02萬輛,其中,NOA配置交付佔比約佔60%(這個數字遠高於整體市場的平均搭載率)。
按照卓馭(大疆車載)給出的資料,上述搭載的7V+32TOPS方案價格在5000元左右;而根據一些業內人士的爆料,比亞迪的12V5R方案成本預計將進一步降低至3500元以內。
當然,這還不是業內最低。如果進一步減少感測器配置和算力,一些廠商甚至可以給出1500元以內的高速NOA解決方案。不過,正如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所言,“智駕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境界。”
我們以華為的問界車型為例,由於配置版本不同,AEB的有效啟用條件也是完全不同。比如,普通版本為最高上限85公里/小時,智駕版(配置低階雷射雷達)最高可以達到120km/h,新款問界M9(華為192線雷射雷達)的AEB啟用速度上限最高可以達到150km/h。
這背後的原因,來自於硬體和系統配置的差異。比如,上一代問界M7的低配,採用的是傳統的1V1R配置,系統性能屬於上一代入門級L2的標準。而目前,NOA配置(尤其是升級BEV、端到端)的AEB效能還在不斷提升。
此外,部分品牌在高速NOA的方案配置上,還預留了進一步的升級空間。比如,高速NOA的硬體配置,基於軟體包升級最高可以支援城區車道巡航輔助增強(或者城區記憶領航)以及代客泊車功能。
同時,一些供應商也在推出不同配置的平臺方案來應對車企的成本要求。當然,這些廠商為這些降本方案也給出幾乎一致的說法:架構同源,體驗一致。
比如,卓馭的中算力平臺(7V+32TOPS)端到端演算法架構,與高算力平臺(100TOPS)的模型架構同源(後者成本高出40%),採用一個AI模型打通感知、預測、決策和規劃多個模組。
卓馭科技相關技術負責人介紹,因為模型架構同源,兩個不同算力平臺的模型在訓練上,可以複用已量產車型的大規模資料。因此中、高算力平臺的城市領航功能體驗,在絕大多數場景下是一致的。
而華為乾崑智駕ADS SE,也同樣共享ADS高階版的GOD與PDP演算法網路架構,並採用同源的端到端技術架構,並且共享里程資料與模擬訓練體系。當然,最關鍵的還是降本。
此前,蔚來智慧駕駛研發副總裁任少卿曾對外表示,城區智駕屬於高階功能,但其實也有兩條線;其中,往下走,就是做好「更便宜」的方案。
換個角度來看,市場也從來都是分層演進。以智慧手機市場為例,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低中高階價位(基本對應硬體配置的檔次)的市場佔有率依然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
同樣,在智駕賽道,一些供應商表示,新進入者仍在繼續增加,這些廠商可以提供較低的價格或新技術及解決方案(比如,BEV、無圖等方案),因而行業未來的競爭可能更為激烈。
而“極致價效比”,也正在成為頭部規模智駕方案供應商的殺手鐧。如何用最優的成本,打造一套大部分車企都能用得起的方案,將是下一個競爭週期的入場券。“當下高速NOA的普及,非常類似幾年前車企普及入門級L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