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劇透」,智駕賽道進入「普及戰」和「升級戰」並行週期

智駕大戰,一觸即發。
近日,理想汽車副總裁劉傑在個人微博透露,理想L系列及理想MEGA沒有2025款,會以現款車型為基礎在今年5月推出“智駕煥新版”,將重點聚焦於智慧駕駛硬體的升級。
按照計劃,AD Max將會從英偉達雙Orin-X晶片升級到單Thor-U晶片,並將支援今年後續會推出的更強大的VLA大模型。AD Pro將從地平線J5晶片升級到J6M晶片,同時將會增加雷射雷達。
其中,VLA大模型指的是視覺+語言+動作的多模態融合,和之前的VLM相比,重點增加了運動軌跡資料的訓練,可以解釋複雜的指令並在物理世界中執行相應的動作。但對車端晶片算力有更高要求 。
按照行業的說法,VLA大模型也被視為端到端大模型2.0,旨在實現從感知輸入直接對映到機器人控制動作的完整閉環能力。同時,VLA具有更強大的泛化能力,可以理解並響應那些在訓練資料集中未曾出現過的命令,更強調場景推理能力。
這意味著,現有高階智駕(NOA為代表)的能力上限空間將得到繼續提升,甚至L3級自動駕駛的突破也將迎來關鍵節點。同時,車端算力晶片的升級和堆料,也是大勢所趨。
眾所周知,去年以來,不管是中國本土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在陸續規劃2025年的智駕普及大戰。這對於此前在智慧化尤其是智駕層面「領跑」的頭部新勢力來說,也在產生壓力。
早在2022年,理想汽車CEO李想曾建議乘用車應標配AEB(緊急制動)功能。此後,高階智駕功能的陸續上線,尤其是感測器和演算法的升級,AEB的效能被不斷重新整理。
一年後,理想AD Pro版本的高速NOA功能上車,率先在業內開啟高速NOA的標配(25萬元以上價位)戰役。彼時,李想表示,“Pro版本已經是頂配,Max版本在雲霄之上”。
去年底,“2024理想AI Talk”首次披露,理想汽車計劃在今年實現L3智慧駕駛,並提供全場景、一體化端到端產品。目前,端到端+VLM雙系統解決方案自去年7月底推出內測版以來,正在以每週更新兩個模型版本的頻率進行迭代升級。
事實上,2024年的行業資料變化,已經凸顯智慧化賽道的白熱化競爭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30萬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車交付141.08萬輛,其中,高速NOA標配(含選裝免費贈送)搭載率已經超過60%,城區NOA標配(上同)搭載率也已突破20%。
此外,25萬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高速NOA標配(含選裝免費贈送)搭載率也已經達到48.32%,城區NOA標配搭載率甚至已經高於30萬元以上市場。
這意味著,對於理想品牌的車型定位來說,繼續升級NOA已經迫在眉睫。至少,上一代的智駕平臺以及對應的功能表現,已經無法進一步凸顯車型產品力的差異化。
有意思的是,本次智駕版的升級,理想汽車更是直接在現有高速NOA硬體上首次升級雷射雷達配置,進一步凸顯「堆料」競爭戰可能再次上演。三年前,國內市場曾颳起一陣雷射雷達的上車熱潮,單車搭載數量一度成為車企之間的比拼指標,三顆/四顆配置輪番上演。
此後,由於端到端、大模型等新技術的快速匯入,純視覺感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高速NOA由於場景的相對簡單(相比於城區)以及其他感知能力的進一步增強,雷射雷達作用顯得並不突出。同時,考慮到雷射雷達的成本因素,車企幾乎是全部放棄。
然而,近年來,在高速場景,不少智駕版車型依然出現各種各樣的追尾事故,由於僅配置高速NOA的車型基本上只搭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對特殊場景的感知能力有限,容易出現幽靈剎車。
同時,AEB的效能也決定了高速NOA的能力下限。按照此前一家雷射雷達公司的說法,120公里/小時的車速狀態下,相比其他感測器,雷射雷達可以爭取50米左右的制動距離空間。
按照此次披露的資訊,增配雷射雷達的理想AD Pro版本仍將主打高速NOA,這意味著,理想汽車將在今年捲起新一輪的效能升級競賽。此前,公開資料顯示,搭載雷射雷達的理想L9 Max的AEB誤觸發率低於主流行業標準近3倍。
“主動安全能力與AD Max版本看齊”,也預示著,雷射雷達將再次捲起AEB功能的新一輪競賽,畢竟,安全是所有智駕系統的基本底線。
此前,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也曾表示,堅持用雷射雷達,是因為雷射雷達的安全性。“只用攝像頭方案沒用雷射雷達方案的,攝像頭致盲就完蛋了。”
去年,華為開始推動乾崑智駕基礎版(ADS SE)大規模上車,由於拿掉了雷射雷達,系統成本也大幅下降。不過,正如餘承東所言,“智慧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隨著理想汽車推動全系配置雷射雷達,後續不排除其他廠商也會跟進。尤其是類似華為這樣的第一梯隊玩家,畢竟,雷射雷達的安全冗餘已經建立使用者心智。
此前,禾賽科技CEO李一帆也多次強調,雷射雷達就像安全氣囊一樣,解決的是純視覺方案難以應對的1%安全挑戰。國際保險巨頭瑞士再保險(Swiss Re)也曾給出一組資料,配備雷射雷達的車輛比未配備的同一車型預計能多避免高達25%的碰撞事故,同時緩解事故影響的能力將提升29%。
實際上,除了理想汽車,長安汽車也在本月舉辦的智慧化戰略釋出會上透露,今年開始將在10萬級別車型搭載雷射雷達,將AEB避撞速度提升至135km/h。
同樣,高階智駕的價位下探,也已成定局。和理想汽車的策略不同,這些廠商更強調基礎功能的普及,並且可以藉助不同等級方案的成本差異,實現全價位車型的智駕上車。
進入2025年,隨著比亞迪全面推進智駕平權戰略,10-20萬元市場正式邁入高階智駕普及週期。資料顯示,2024年,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在10-20萬元全市場(含燃油車)的佔有率已經超過20%,而在新能源細分市場的佔有率更是逼近50%。
其中,入門版的天神之眼C,就是僅搭載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前視三目5R12V),覆蓋7萬級到20萬級別。按照比亞迪的官方說法,這套系統可實現智駕超1000公里0接管,AEB功能在100km/h的速度下也能穩定剎停。
本週,奇瑞也公開披露,今年將實現全球市場的油電智駕平權,旗下品牌將全系配置獵鷹智駕系統,後者就是此前已經在星紀元車型搭載的「雷射雷達+英偉達」平臺的全場景NOA方案。目前,已經發布的車型,這套系統將確定在十萬級別的國民級SUV風雲T8上搭載。
同時,在入門級車型(10萬元以下)上,奇瑞也將全系標配基於高通8620平臺的智駕系統,支援高速NOA(甚至可以支援城市記憶NOA)和記憶泊車功能,對標比亞迪海鷗智駕版。
按照此前部分供應商的對外資訊,高通8620平臺具備36TOPS稠密算力(支援BEV,7V3R/7V1R感測器配置),這套系統的成本可以做到三四千元級別。此前,毫末智行、Momenta兩家供應商曾公開與高通在8620平臺上進行合作。
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隨著各家車企陸續公佈新一輪智駕配置策略,「普及戰」和「升級戰」將並行推進,而在增量不增價的大背景下,比拼的將是車企的系統降本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