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帶娃價效比」,註定是又累又累又累啊

文 | 十三姐
有時看群裡的媽媽們聊天,我都插不進嘴了。
那些小學生的老母親,有大把的力氣吐槽帶娃,什麼輔導功課啊,磨蹭偷懶啊,偷玩遊戲啊,吵架鬥嘴啊,似乎每天晚上都有新鮮的宮鬥戲,看起來她們永遠朝氣蓬勃,未來可期。
昨天有個媽媽說她仔細分析了孩子的數學和作文兩項作業,發現老師批改時都有遺漏的錯誤沒發現,她為此寫了一份200多字的血淚長文,準備發給班主任老師。
我好羨慕她,還能看懂孩子的數學,還能分析孩子的作文,還能跟老師挑毛病。

還有個媽媽說她天天被孩子氣到頭暈,半小時的作業量,娃能磨蹭三小時。

我甚至也有點羨慕她,還能被孩子氣,到我這個階段,我只擔心我氣到孩子,影響他學習。
這些小學生的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想發光發熱就發光發熱,而我,頂多是個太陽能,發揮點餘熱還得省著點用。
看著她們意氣風發的樣子,我笑了,這不就是青春的模樣嗎?

什麼是青春,就是感覺自己還挺有用的……

孩子越大,當媽的就越沒用,這是“青春”的正式消逝,從臺前滾到了幕後。

你說扎心不扎心,昨天還有個初三的媽媽,說自己已經到了“

帶娃鄙視鏈底端

”,說跟孩子講話都開始要打腹稿了,一點老母親當年的淫威都沒有,看著其他媽媽都還能在孩子面前說一不二、拍桌子瞪眼,她陷入沉默。

聽到“鄙視鏈底端”,我笑笑,我如果說真正在鄙視鏈底端的老母親連腹稿都不打,話都不說,你信嗎?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的。
這個朋友的兒子上高三了,從字面到內涵都是真正的鄙視鏈底端了,她上週剛去參加了家長會。
說到這裡大家又猜到了,這個朋友就是我。
說起家長會,我又有一點故事要講,事情是這樣的:
那天一口氣開了三個多小時,開得我腰椎間盤都快突出了,腦子卻開始萎縮。最後終於結束了,家長們一窩蜂地起身,魚貫而出,趕緊回家。
就在蜂擁離去的人群中,只見一位家長依然逆流而上,堅定地來到班主任面前,面色凝重地跟老師聊了起來。
我一看,好傢伙,

不是別人,正是年級第一名學霸的媽媽。

當時正準備奪命狂奔回家躺平的我,那一刻突然感到一陣羞愧。如果我老公在場,肯定也會說:“你看看人家!”

說明我們兩口子的價值觀至少還是差不多的——都知道自己差在哪了。

一開始我也有點想不通,孩子都已經是頂尖學霸,回回都第一,到底還有什麼困難和焦慮要跟老師交流呢?

後來我有點想明白了:也許正是因為人家媽媽事事不偷懶,習慣和老師溝通,洞悉一切,這叫高質量全面管理,觸手直達方方面面,怪不得人家孩子那麼優秀。
沒想到剛被這一幕打擊到,回家的路上又被另一個娃的媽媽火上澆油:“你看看你一天到晚為孩子付出過什麼嗎,基本沒有,孩子都是靠自己,你看看我們一天天地付出了多少啊!”
一晚上明白了兩次我和人家的差距。
話說回來,如果大家比的是價效比,我保守估計也能擠進三甲吧。

我通常都是間歇性受到外界的刺激,才可能偶爾自省一下自己的無邊界散養,假模假式地抓一抓兒子,但也僅限於說,嘴上的巨人,行動上的麻瓜。

有點像在表演給我自己看,滿足自己的求生欲。
比如開完家長會,正常人應該此刻有一肚子箴言要給孩子傳達,但我不會。

從我的書房走到兒子的房間,這短短的幾百米的路,我走出了萬里長征般的艱難感,邊走邊做減法。

精簡,是這個階段親子交流的主要原則,因為如果我囉嗦了,還不用等他嫌煩,我已經慌了,一慌就控制不好節奏,控制不好節奏就發揮失常,導致說了和沒說一樣,還浪費了大家時間。

最後端著果盤走進娃的房間,淡淡地飄出一句:

“英語要考到140。”

然後我就出來了。
一段沒有前因也沒有後果甚至沒有過程的深度對話,在一片寂靜中還沒打破寂靜就回歸寂靜了。

我的任務僅限於說一些最最必要的話來滿足自己的責任感,實際上這些話是否起到作用,壓根沒人知道。

其實帶娃價效比的關鍵要素,在於當媽的是不是想得通。

因為你付出得少,孩子就可能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比如沒有養成像別人那樣被家長逼出來的好習慣,這種時候你要有這個技能說服自己——我都沒有管,他能達到八成功力,已經挺好了。
追求個七八分知足,才適合走這條高性價比之路。
我這人帶孩子價效比高到什麼程度?大概從三年級開始,我幾乎沒碰過我兒子的任何一本教科書,沒看過他任何一次作業,更不知道他在學什麼。哪怕是現在的卷子,我偶爾象徵性地拿起來觀摩一眼,確認“果然是自己看不懂的東西”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看一眼卷子,是我表達母愛的方式,維繫親子關係的底線。
再往深裡發展,就要有一方不舒服了,不是他不爽,就是我不爽,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何必呢。

我分析過,我當媽最大的價效比優勢來自於基因和預產期,第一我智商高,兒子就不會很差,第二他是處女座,有精神潔癖,也不允許自己太掉鏈子。

所以,結果看起來就是“這個媽媽啥也沒管,帶娃價效比挺高”。

但是想要做這樣的媽媽,你也要能承受得住方方面面的落差和刺激呀,看到誰誰誰的孩子在家長規劃下如何大放異彩了,看到老師發來的不交作業名單裡又又又有自己娃名字了,你要沉得住氣。
當媽,最忌擰巴,既要有要還要,是不會快樂的。

高性價比的帶娃,結果有兩種:
第一,大人輕鬆,孩子比較優秀——這樣的小孩很有自驅力,市面上並不多,生到就是賺到,可遇不可求。
第二,大人很累,孩子非常優秀——這些孩子很聽話,好管理,家長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財力物力到孩子身上,孩子照單全收,效果還不錯,所以家長覺得累就累點吧,價效比也還行。
低價效比的帶娃,結果也有兩種:

第一,大人很累,孩子不行——父母付出了很大力氣,但孩子可能天資一般,也可能不善於讀書,總是事倍功半。

第二,大人很累,孩子介於進步和退步之間來回晃盪——大人加大投入,孩子就上去了,大人疏於管理,孩子就下來了,這就更考驗家長的耐力,而且真的心累。
各位注意到了沒有,高性價比的“大人輕鬆”那一類中,我用的詞是“孩子比較優秀”,有了“比較”倆字,和真正的優秀是有區別的。
這個區別就取決於追求高性價比又追求輕鬆的老母親自帶的鬆弛感——不需要最好,差不多得了。

我沒有付出很多,就不要求回報很多,孩子能比較ok就可以了,我不想累自己又累孩子,非讓他比別人成績好嗎,山外有山,比得過來嗎,自己舒服最重要……(相當於一套自我催眠系統)

所以,如果沒這麼高的鬆弛感,可能就很容易過度到第二類高性價比——大人更累一點,讓孩子更優秀一點。

當過十幾年媽媽的人都知道,如果孩子有能力學得好,媽媽的適度放手和及時退出,反而有利於提高性價比;如果孩子不能,媽媽的硬控並不一定能提高性價比,反而可能會兩敗俱傷。
心態決定行為,行為的影響有時是不可逆的,所以說當媽難,其實就難在心態上。
心理學裡特別強調尊重個體發展的獨特性,說得好聽叫獨特性,說難聽點就是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承認在某方面不如別人。但每個人都有強於別人的特質啊,當父母的應該多看那些方面,讓每個孩子對自己的人生都充滿信心。就比如我吧,孩子現在高三了,很多東西已經基本定型,我就只能更多地看他的優勢,然後馬屁拍足……
像當年“平穩度過一年級”一樣,現在只求“平穩度過高三”。

一年級的平穩度過是希望他聽老師話、好好學習;高三的平穩度過是希望他相信自己、過得快樂。

發生在十幾年之後的這些被改變了的願望,都是無聲無息的,孩子在不斷長大、改變,可是有些家長根本還沒長大,也沒改變,你說,價效比怎麼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提升呢?
所以,別隻看到別人價效比高,媽媽輕鬆不管孩子,你要看到這樣的媽媽有多大的心,多強的鬆弛感呀,這才是重點。
自己不鬆弛,又想要孩子自發碾壓一切,恨不得出生即巔峰……怎麼說呢,這個世界上父母完全放手,孩子還能超越所有人的,我只聽說過白娘子的兒子許仕林了。
但是千萬別跟他比,大家別忘了,他媽不是人啊!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