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當媽媽就得“裡外不是人”嗎?最近我天天被追著問….

01
結束了30號那天長達10個小時的直播,我積攢好久的“火”才終於壓不住了。
嘴裡同時冒出3個潰瘍,嗓子疼得像吞了沙子,整個人頭重腳輕跟流感了似的。
小助理都笑我,每次生病都是等到直播完了才生,怕不是有什麼特異功能?
哈哈,她們還年輕,不知道其實每個當媽媽的人都會“控制自己什麼時候病”!
想想孩子們小時候,但凡他們病著,媽媽是一點都不敢病的,必須是孩子們好了,媽媽才可以放心地“倒下”。
可能這就是大自然賜給媽媽們的“特異功能”?
讓我們能把力氣更多地傾斜給家人和家庭?
也可能正因為這樣,咱們當媽的無一例外都被問到過這個問題:“你不在家,孩子怎麼辦啊?”
我這一年來經常回國,被問到就更多了。
可我呆在英國照顧孩子們的時候,照樣少不了這種“父母怎麼辦”的靈魂拷問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家隊友,糖糖她爸,跟我一樣出國17年,卻從來沒有被問到過這些!
我相信很多職場媽媽都跟我一樣。
在家庭、事業、孩子、父母之間,我們永遠被放在那個“該怎麼辦”的位置。
這種現象並不新鮮,甚至有個專門的名字:母職懲罰。
職場上,女性一旦成為母親,往往被認為不夠“職業”,甚至能力會被打折。
而在家庭中,如果媽媽有事業,社會和家庭又常常質疑她是否對孩子不夠盡責。
這種“裡外不是人”的處境,聽起來熟悉吧?
02
母職懲罰,從隱形到赤裸
記得我上一次回國出差,對接客戶的負責人也是位媽媽,有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
我們開會途中,她不得不出門接了個電話,原來是被兒子老師“訓”了一通,說孩子頭一天作業忘帶了,“媽媽為什麼沒有提醒?”
她回到會議室神情自若地繼續演講,直到結束才面露疲憊地跟我們吐槽:“老師什麼事都只找媽媽。”
她自己工作非常出色,完全稱得上職場精英,可是兒子卻在學校成績平平。
有次家長會上,老師直接問她:
“是不是因為你工作太忙,沒時間輔導孩子?”
而跟她同樣當管理層的老公呢?
不但沒人指責他工作太忙,反而被誇“X總還抽時間來給孩子開家長會,真負責!”
對比一下,在很多媽媽遭受“母職懲罰”的同時,不少爸爸們卻在享受“父職獎勵”。
在許多人眼裡,爸爸只要肯帶孩子玩玩,就算是好爸爸了;
要是還能換換尿布、做點家務、輔導功課,簡直是偉大的爸爸!
而媽媽們明明每天都在做這些事,卻總歸是“應該的”,而且還“有待提高”。
母職懲罰的背面,自我感動
可在母職懲罰的另一面,很多媽媽卻在“自我感動型付出”。
我在英國留學時認識的朋友小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學金融的她畢業後進入了眾人豔羨的投行,卻因為當時的男朋友(現在的老公)留不下來,放棄了高薪的工作。
生了兩個孩子以後,因為沒有老人幫忙,小程就一直全職在家照顧孩子。
她家有個“高敏娃”,很多東西不能吃。
她每天5點起床給全家準備早餐,晚上熬夜研究食譜,好確保孩子營養均衡。
然而,某次孩子的同學問:
“你媽媽是幹什麼的?”
孩子竟然面帶鄙夷地回答:
“我媽媽什麼也不幹,天天在家。”
聽到這話的小程,哭了一整晚。
她為孩子犧牲了一切,卻在他們眼裡成了“沒什麼用”的人。
這就是問題所在:
當一個媽媽完全忽略了自我,把所有價值都押注在家庭時,真正被感動的可能只有自己。
其實有的時候,並非孩子和家人不知道感恩,看不到媽媽的付出。
而是這種“自我感動”通常都帶有強烈的“索求”,會無形中提高對別人的要求,否則會感到“犧牲沒有回報”。
這也是為什麼,自我感動型媽媽常常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訴苦、抱怨,對家人來說也是壓力很大的。
03
好媽媽VS酷媽媽?我會怎麼選?
有人說,媽媽分兩種:
一種是“好媽媽”,以孩子家庭為中心,凡事都親力親為;
另一種是“酷媽媽”,事業成功,活得自我,孩子像個“附屬品”。
但我覺得,媽媽的身份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
比起追求“完美”或“自私”,我更願意坦然承認自己的侷限,同時尊重自己的需求。
1
在努力中不斷尋找新的平衡
一直看我公號的雲閨蜜們一定也看到了,我當媽媽以來是有很多變化的。
從職場媽媽到全職媽媽。
從全職媽媽再到身兼數職的媽媽。
我一直沒有所謂“穩定”的狀態,而是在不停做著各種調整。
因為孩子在長大,父母在變老,我自己的需求和追求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
我現在不僅有一份在英國公司的工作,還做著自己的公眾號,時常國內國外兩頭跑。
我的每一天,幾乎都在同時處理兩份工作的諸多雜事,睡前才回完最後一封郵件是家常便飯。
尤其是有直播安排的時候,簡直就是“特種兵”,無比認床的我都養成了“隨地大小睡”的習慣。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像個陀螺一樣轉,但這些努力換來了空間上的極大自由!
因為兩份工作帶來的收入和靈活度,讓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受地域限制。
需要陪伴孩子的時候,我可以留在他們身邊。
需要看望父母的時候,我可以隨時找個理由回來。
當然,這種平衡非常累,但也充滿成就感。
它讓我在孩子和父母之間找到一個不完美但有效的答案。
讓孩子學會平等的愛
不僅你們會問我,媽媽不在家孩子怎麼辦,孩子們有時候也會問的。
我去年第一次回國出長差的時候,糖糖端端就在影片裡哭唧唧地問我:“媽媽,你為什麼要出差那麼久啊?”
我告訴他們:“媽媽除了當你們的媽媽,還有很多其他事要做。工作是媽媽的一部分,但並不代表媽媽愛你們少一點。”
我從這兩娃很小的時候就特別注意培養他倆的自理能力。
現在我不在家,糖糖能把自己收拾得井井有條就不用說了,就連端端都能給自己炒雞丁了!
我這次回國前,跟糖糖躺在床上聊天。
我跟她說媽媽還有很多沒嘗試過的事,以前沒有空,但是現在年紀又有點大了。
糖糖特別認真地跟我說:
“媽媽,你想做什麼就一定要去做!”
“我同學都說,你特別年輕特別酷,就像我的姐姐一樣,他們都羨慕我媽媽!”
那一刻,我意識到,比起一個時刻在身邊噓寒問暖的媽媽,孩子們可能更想要一個讓他們驕傲的榜樣。
1
承認無法兼顧的地方
人到40,儘管我一直是個略帶強迫症的完美主義者,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做不到十全十美。
在家庭、事業、孩子、父母、自己這幾者之間,我不可能實現完全的平衡,只能是不停地調整傾斜的重點。
偶爾的缺席,並不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而失去自我,才會讓家庭關係變得不健康。
所以,不必成為“完美媽媽”,也無需刻意追求“酷媽媽”。
選擇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先愛自己,再愛他人。
在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有缺憾,但這正是生活的真實,也是孩子需要學會的現實。
最後,送給所有媽媽一句話:
你不必是超人,你只是媽媽,而這已經夠好了!❤️
1
END
1
正在團
即將截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