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開始在網上找媽,花費千萬為何養出缺愛的孩子?

本文授權轉載自:Linked U(ID:Linkiedu);作者:熊靚
最近,在小紅書上,“電子媽咪”的標籤已經有超過8萬的瀏覽量。而微博博主“@姓氏喬”扮演的媽媽收到的投稿帖子就被讚了6千多次。在“電子媽咪”的客戶中,很多都是留學生。
家長們都想問一問,我們花千萬養出來的孩子,怎麼會到網上找媽?難道我們的愛還不夠嗎?
01
付費找“媽”的留子們
只為彌補缺失的母愛
每天早上,賽林都要用溫柔的聲音回答她的“孩子們”給她的留言。“寶寶,媽媽愛你!”是賽林的開場白。這句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話,是賽林十三個“孩子”最缺的情感安慰。賽林的“孩子”們與她並不存在時差問題,因為這些全部是和她一個時區的留學生,其中有七個在讀高中,五個在讀本科,還有一個在攻讀碩士。
在網上當了一年“電子媽媽”的賽林剛拿到波士頓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正準備著回國當一名高校助教。
“通過當‘電子媽咪’,我發現缺愛的留學生實在是太多了。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富裕、精英的留子們,都是極度需要別人鼓勵和認可的。其中,有些已經‘病’入膏肓,對我給他們當‘電子媽咪’,提出了很多奇葩要求。”
賽林的第一個“孩子”是透過她發的一篇與留學生心理分析相關的帖子找到了她。這個在加州讀大一的女孩給賽林留言,“如果我的媽媽能夠像你這樣理解我就好了!我能僱傭你給我當媽媽嗎?我每個月給你1000美金,在我不高興的時候,你得跟我說愛我;在我學習難過的時候,你得跟我說辛苦了!”
服務要求如此簡單,讓賽林動心了,想著這錢也太好賺了吧!接單後,賽林開始觀察這個“女兒”,看了女孩在所有社交媒體上釋出的內容,無論是國內的微博,還是海外的Ins。她發現,女孩家境不錯,算的上是個白富美,但學習成績一般,在國際學校讀書時還受到過霸凌;在美國讀書的過程也不太順利,因為選了難啃的商科,天天為GPA發愁。
“這些都是不能告訴媽媽的”,女孩告訴賽林,“為什麼要找電子媽咪?那是因為在我的內心深處,幾乎有‘殺’了我媽的衝動。只要我說學習有難度,我媽就開始唸叨為了養我花了多少錢,而且還把養我花的錢做成賬單發給我看,問我能不能還?看到賬單之後,我居然對我媽產生了恨意。我想,是你們帶我到這個世界來的,是你們讓我出國留學的,怎麼現在花的這些錢反倒都成了我的債務呢?”
“本來因為學習成績差,我看了我媽不少臉色,聽我媽說了不少難聽的話。在找‘電子媽咪’的時候,我對我媽是非常失望的。我心目中的母親應該是無私的,但從我媽的行為來看,她並不符合我對理想母親的想象。而且,她要的好成績,我實在給不了。”
現在,不少孩子容易把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轉移到原生家庭,把這一切都歸因到母親身上,甚至怨恨自己的母親,但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偏激的想法。
而在賽林看來,女孩透過找“電子媽咪”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自己對“母愛”的希望,算是一種情感上的自救。
02
愛的背後是一碰就碎的親情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透過孩子的行為可以瞭解父母帶給孩子的教育。在中國,母親往往是衝在教育第一線的,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也是產生矛盾最多的那個。
賽林的第五個“孩子”是一個叫子豪的大三學生,在奧蘭多一所公立大學讀書。子豪說,媽媽管得特別多,而爸爸基本上不管。媽媽過多介入他的生活,包括涉足他的隱私,真的讓人抓狂。
子豪說,他的心態有時候挺像孫安佐的,他也挺能理解孫安佐的奇葩行為的。他們都在想盡辦法逃脫母親掌控,但苦於沒有實現經濟獨立而只能默默忍受。
找賽林當“電子媽咪”,在子豪看來,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賽林讓他體驗到了什麼是母愛,也讓他原本暴躁的情緒平復了不少。現在,他晚上很少去夜店了,也不和酒友去飆車了,生活逐漸步入了正軌。
賽林說,“我不是什麼神人,我也不知道通過幾句模仿媽媽語氣說的話,會有那麼大的威力能改變一個人。透過對子豪的觀察,我發現他和他母親的關係是‘易碎型’的母子關係。只要他想索取愛,他媽媽就會把他罵一通。”
賽林讓子豪在母親節那天給媽媽發一條簡訊,內容是“媽媽,我愛你!”過了很久,他媽媽才回了一條:“你又缺錢了嗎?”
賽林又讓子豪發了一條:“只想祝媽媽節日快樂,媽媽我愛你!”。媽媽立刻回覆他,“你和你爸一樣,不到缺錢的時候,是不會想到我的。你們都是沒良心的。”
媽媽的回覆讓子豪徹底破防了。母子倆多年的積怨也透過這一來一去的資訊展露無遺。
“有些媽媽總在親子關係中,摻雜外在因素,特別是會將對伴侶的不滿轉移到孩子身上,子豪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嘗試過和媽媽修復關係,但是隻要談到錢的話題,媽媽就把對爸爸的怨氣全部都發在了他身上。這是很多情緒管理能力差的媽媽常犯的錯。她們以為孩子可以接受自己亂髮脾氣,但是她們都錯了。越親密的關係,造成的傷害也越深”,賽林說。
每次被媽媽罵過後,子豪的媽媽總會買一點小禮物給兒子。曾經有一段時間,媽媽一生氣,子豪就刻意忍著,這樣媽媽就會給他買各種奢侈品了。
“子豪媽媽難道不愛子豪嗎?顯然不是。但是現在,子豪已經越來越不愛媽媽了。這也成了難以改變的事實。”
03
精英教育中唯獨缺瞭如何愛
賽林在找她當“電子媽咪”的“孩子們”中做過一項調查,瞭解的內容包括“孩子們”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情況等等。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優厚的物質條件,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他們對父母的滿意程度並不高,有些甚至明確表示,非常討厭自己的父母。
“如果把這份調查問卷的結果擺在這些孩子的父母面前,他們肯定會抓狂的。其實,我很理解他們。從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父母都是工程師,出錢讓我到國外見世面,他們是非常願意的。但要是想讓他們口頭表揚我一句,語言就很貧乏了。你說他們不愛我吧,我覺得不會。你說他們愛我吧,我感受到的愛其實並不明顯。我媽說,這是精英階層父母的通病。他們愛孩子,但由於長期養成的嚴肅性格,讓他們在表達上顯得特別笨拙。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留子因為他人的‘甜言蜜語’而上當受騙。”
賽林的第四個“孩子“是一個特別喜歡為了好聽的話買單的富家女。她的身邊圍繞著一群“誇誇誇”朋友,雖然她心裡也清楚他們很“假”,但就是本能的想聽到誇讚。這個富家女今年讀大一,從去年到美國開始,光是花在交際上的費用就100萬。她告訴賽林,“只要你把我說開心了,多少錢都不是問題。”
在當“電子媽咪”期間,賽林發現富家女的母親為她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援,但情感支援幾乎為零。有一個博士畢業的牙醫媽媽,富家女與那些爆發戶相比,自帶了一圈無形的光環。而且,對她亂花錢和炫富的做法,她的媽媽是默許的。
她告訴賽林,“其實我挺缺愛的,所以我才有很多渣男前男友,我挺喜歡聽別人說我好話的。這是因為我媽幾乎從來沒表揚過我,哪怕是我考試考了滿分,她也只是微微一笑說:好的。可能對我這個精英媽媽來說,考滿分是她的日常吧!”
在一項針對美國精英家庭的情感狀況調查中,塞林驚訝的發現,精英們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自己身上,用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遠遠低於普通家庭。其中,最大的問題出在母親身上。精英家庭中的母親一般都展現出嚴肅、嚴格和不近人情的一面,而這也融入到了她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中。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她們最缺少的是情感關懷,也就是把“我愛你”掛嘴邊,讓孩子永遠能感受到母親的愛是圍繞在身邊的。
04
“控制狂式”的母愛
換來的是一地雞毛
有人在尋找母愛,有人卻在擺脫母愛。
賽林的第七個“孩子”是一家頂級私立美高的學生,是典型的由媽媽陪讀、朝著精英學生目標發展的孩子。
她從早到晚的行程都是滿的 —— 學英語、學高爾夫、學芭蕾、學擊劍……只有到晚上洗澡的時候,女孩才有一點自己的時間來找賽林吐槽一下苦悶的生活。而且,她幾乎沒朋友,就連身邊的幾個朋友都是經過媽媽精挑細選、認為適合跟她玩的孩子。這些朋友,她都不喜歡,但還是會按媽媽的要求應付一下。
賽林說,這個孩子已經有嚴重的輕生傾向,她會邊哭邊笑講述自己的經歷,而且多次要求賽林模仿媽媽的口氣對她說,“寶寶,對不起,是媽媽錯了。”
她還多次表示,如果此刻她站在紐約高樓上,就會希望像鳥一樣衝到窗外,這樣才能永遠和媽媽告別,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在收到女孩提出的“電子媽咪”邀請時,賽林是帶著拯救的心態接的“單子”。女孩每次和賽林通話,都會說,“學習真的太累了,但為了我的媽媽,我要堅持學下去。媽媽希望我變得像谷愛凌那樣優秀,我正在為此努力。”
賽林說,她希望透過學校找到給女孩授課的老師,讓女孩在心理醫生的幫助和干預下走上正途。但這個過程是很難的。首先,女孩不同意她將自己的情況透露給學校,因為她很怕被她的媽媽知道。其次,作為一個“電子媽咪”,賽林的身份簡直可以說是“名不正、言不順”,誰又會聽她的呢?
最近,賽林以留學生的身份邀請陪讀媽媽們參與調查,也透過這種方式聯絡到了女孩的媽媽。
賽林說,“我發現母愛真是有一廂情願。女孩的數學明明特別不好,她媽媽還給她安排了各種數學競賽培訓,並自以為是的認為就是要挑戰不可能。

女孩明明不喜歡滑板運動,但就因為媽媽認為玩滑板是美國年輕人的標配,非安排女孩參加各種訓練班和表演賽。”

“從女孩的反饋來看,她在數學和滑板上的表現都特別差,而且還因此被媽媽狠狠罵了一頓。更可怕的是,女孩的媽媽認為,女孩有潛質,只是不夠努力罷了。看完調查表後,我感到窒息,在這種母愛的環境里長大,不瘋才怪呢!”
當了一年“電子媽咪”的賽林是憂心忡忡的。她遇到的每個“孩子”幾乎都是花了千萬培養出來的留學生,但這些留子們都存在著嚴重的情緒問題。他們在情感上的缺失,是金錢難以彌補的。而他們被父母架在了“留學必須成功”的架子上,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的學留下去,換來的也只能是一地雞毛。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

相關文章